中国号称“华夏”,那么这个词有何含义,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据说这和一个女人有关,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华夏”条目为: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华夏”是中华民族的称号,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统称为“华夏民族”。中国人都以“华夏民族”、“华夏子孙”为荣。究竟这个习以为常的名称如何得来?作为一谜,古往今来,却有种种说法。
古人的说法见诸于《左传》、《孟子》、《说文解字》等古籍中,是将“华”、“夏”作为中原,“夷”、“裔”作为四方,相对而言的。如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是夷交侵,中国危矣”等。远古时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民族是汉族,因此可以说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华夏族就不是指单一的汉族了。
现代人的观点有两种:第一种认为,“华夏”是民族的名称。这种观点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夏”这个名词则由“夏水”而得。通常所说:“华夏族定居在华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另一种说法认为,华夏实际上是历史上夏族的一个分支。古老的夏族曾生活在甘肃、河南、山西一带,后来这个民族不断向四处迁徒,并渐渐分为三部分:东迁中原的称为“东夏”(“华夏”),西迁甘肃的称为“西夏”(“蛮夏”),原地不动的称为“大夏”。后来,大夏变为夏族的总称,也是夏族的美称。
第二种观点认为“华夏”是地域文化概念。持这种法的也有两种。一种认为,以文化高低定名。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文明程度高的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反之,“中国”以外的四方中化低的地区和民族,就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秦汉时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中国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华夏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凡是接受华夏文化的各民族大体上都纳入了华夏族,华夏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称号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解读方法,“华”和“夏”应该拆开了来说,先来说说这个“华”字;在学术界上,关于“华”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说法,也是被广泛认可的说法:
在上古母系时代,部落林立,但是最强大的还数华胥部落(华胥国),其女首领就叫华胥氏;在古史文献里,她颇具神话色彩,“蛇身人首,有圣德”。又云其“履巨人之迹,意有所动,虹且绕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
华胥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徒,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但这个华胥氏最伟大的一件事却是生了伏羲和女娲,即《春秋世谱》所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
而伏羲和女娲分别被尊为“创世神”和“创世女神”,乃是中华上古人文祖神;在伏羲和女娲之后又有有熊氏少典,少典的嫡子为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其中伏羲、炎帝、黄帝功勋卓著,在华夏文明史中位列“三皇”。
追本溯源,由于华胥氏的后代这么有出息,故而华胥氏被后世誉称为“人祖”,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故而又被尊奉为“始祖母”。当然,关于华胥氏的记载,虽然现在无从考证,但是在古代,却有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最早见于《列子·黄帝》。
因为华胥氏在历史上的地位,故而有了开头的那个“华”字,表明我们都是“始祖母”华胥氏的后代。
当然,关于“华”字,还有另一种说法,说这个“华”其实是指的华山;但其实,在古代,华山并不叫华山,而是直接叫西岳,最早述及华山的古书,据说是《尚书·禹贡》篇,而当时的华山叫“惇物山”;而西岳这个词的出现,还是在周平王迁都洛阳后才出现的,所以这个说法有点站不住脚。
那“夏”字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说这个“夏”应该指的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么说还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夏朝建立前,其实华夏这个概念就已经有了,况且从华胥氏到夏朝,这中间差不多有四千年左右的历史;故而这个“夏”应该不是指的夏朝。
那“夏”究竟是什么呢?比较中肯的答案应该是夏水,但古代的夏水极有可能就是如今的汉水,在湖北省内,距离华胥国(陕西)实在太遥远了,这又是怎么关联起来的呢?可见,其实这个答案也并不一定完全正确。
不过还有可能有一种解释,在古代,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大约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那么对以上的这几种说法中,你更认可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