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李鸿章在临终绝笔中写了什么?竟能让慈禧看完之后嚎啕大哭?

清末时期李鸿章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代表中方签订的诸多的条约,但这些条约却都是不对等的,在他临死前曾留下一首诗和一份奏折,奏折不长,也就四百多字。但这份奏折中李鸿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却引起了共同经历晚清动荡的慈禧的共鸣,让慈禧这位心狠手辣的老太太也为之动容。

公元1901年11月,79岁的李鸿章因病在北京去世,在弥留之际,他除了给慈禧上了一道临终奏表之外,还特意写下一首绝笔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这前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这辈子车马劳顿从来没好好休息过,等到国家需要我时,才知道想要轻松一死也是很难的。潜台词就是说,其实我早已疲惫不堪,甚至曾想要一死了之,但因为国家还需要我,我又如何能丢下这个烂摊子呢?

李鸿章说的这两句,是暗指在《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时,已到古稀之年的李鸿章曾很想一死了之,这样至少可以保全他的名声,但国家和慈禧都还需要他,他最终还是只能去背这个黑锅,忍受天下人的骂名,所以他不由感慨原来想轻松的死,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则是说大清朝三百年来发展缓慢,因而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不仅国家民族遭难,百姓也流离失所。在此,我只能默默在远方为这些亡灵们祷告。至于最后四句则是说我李鸿章已然是壮志未酬身先死,但海外列强虎视耽耽,想瓜分我中华的想法从未平息。所以希望大同志们继续努力。

据说,慈禧太后在看到这首绝笔诗后,也忍不住潸然泪下。虽然说这首诗是李鸿章述说自己这半辈子的不容易,但这又何曾不是慈禧这半辈子走过的路呢?所以慈禧一边读着这首诗,一边回想这一路走过来五十年风雨飘摇,仿佛这些事都在昨天发生似的。如今斯人已逝,此情此景,怎么能不让人悲伤流泪呢?

李鸿章的遗奏,大意是说:

我知道自己重病难以治愈,大概快到了生命的尽头,现在口述这份奏折,希望圣上可以明鉴此事。

我为官四十多年以来,吃苦耐劳,从未请过病假。之前我在马关受伤,大量失血,才导致了眩晕。去年夏天,在北上途中又再次患上了腹泻,身体元气大伤。在回到都城以后,我又因为诸事不顺而日夜操劳,长期焦虑。这使得我胃口越来越差,身上的老毛病也反反复复地发作。后来承蒙太后您的关心,拥有了特别假期。对您的关心和慰问,我非常感激。

和八国联军的合约差不多处理完了,但和俄国的协定还遥遥无期。这些让圣上忧心的事,也是我没有处理完的心事。我每次一想到这些,便觉得五脏六腑都像是有烈火在焚烧。这个月十九日的晚上,我突然咳出大半碗血。几天之内,我都陷入昏迷,医生们束手无策,我知道我的生命难以再延续。

我想到我早早就受到朝廷的赏识,承蒙的恩惠最深。所以每每想到时局艰危,我就不敢透露自己的病情。我只希望自己能多活几天,亲眼看到国家的复兴。正是因为心中怀着这样的志向,所以我要是如此死去,那我大概会死不瞑目。

现在朝廷还在复兴的起点,圣上也没有回到都城。和八国联军的的协议才达成,东边的争端却还没有平息。我们整个国家的根本都受到动摇,处处都潜伏着危机。我想,多难兴邦,殷忧启圣。我看了近来颁布的多道政令,觉得我们应举行新政,以此来达到自强的目的。庆亲王等人和我共事很久,这次他们更是和我一同面对困境。所以他们一定是可以为国家真正效力的人。有他们继续努力,我就算这么走了,也死而无憾了。而我的子孙,他们也受到朝廷恩惠,所以他们也会为朝廷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单单从内容来说,一位七十九岁高龄的病重老臣,在生命垂危之际仍然惦记着国家大事,这该是怎样一位为了家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人。而李鸿章在重病时还能记得清政务,也看得出他平日里是个多么投入的人。

而李鸿章又不是一个普通大臣。他的这份遗奏,是呈给慈禧的。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之一,领导了洋务运动,掌握着北洋水师。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评价李鸿章说,他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在局势混乱,各种势力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激烈角逐的时候,李鸿章在清朝廷起到了定心丸一般的作用。

无论慈禧惦记李鸿章是因为什么原因,当看到并肩作战的老臣如此感激和道别,慈禧不可能不感到痛心。

正如慈禧所说,李鸿章是“再造玄黄”之晚清重臣。对慈禧而言,李鸿章的离去,是“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