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杨贵妃当年究竟有没有死在马嵬坡?还是说她真的东渡逃向了日本?

在古代中杨贵妃被称作四大美女之一,一生中深的唐玄宗的喜爱,但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杨贵妃的去向成为了一个谜,有人认为她死在了马嵬坡,但却没有找到她的尸首,而是说她逃向了日本。

因此,很多人便认为杨玉环被高力士掉包了,甚至连日本人都认为是这样,因为有很多日本人自认为杨贵妃是其祖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首《长恨歌》道尽了里面的酸甜苦辣,“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这样的荣耀是多少女人一辈子的梦想啊!

而杨玉环轻轻松松地就实现了,成为了皇帝最为宠爱的女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连这样生活细节,唐玄宗都能够照顾得十分周到。因此,在女人们的眼里面,唐玄宗绝对是一个值得托付终生的好男人。

然而,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一开始就是一个意外,甚至是很不道德的行为。因为,根据《旧唐书》记载,杨玉环最初是唐玄宗十八子李瑁的妃子。然而,在武惠妃死后,寂寞难耐的唐玄宗竟然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作出了有违伦常的事情。

或许这就为唐玄宗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得到了皇帝宠爱的杨贵妃,让自己的家人进入了朝廷内部,成为了权倾一时的大家族。虽然杨玉环本人可能并没有作出对不起国家社稷的事情,但是她的哥哥杨国忠,在当宰相的时候,结交安禄山,排斥异己,任用奸佞之徒,导致整个唐王朝处于摇摇欲坠之中。

安禄山举兵造反之后,很快就打进了潼关,而唐玄宗不得不带着朝廷的文武百官以及杨贵妃在安禄山尚未打进长安城的时候,匆匆西行,而杨玉环也在马嵬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旧唐书》中,生动地记录下了杨贵妃死亡之时的情形:“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后来唐玄宗在退位之后,再次回到了长安,悄悄地排出了信服太监前去马嵬坡收敛杨贵妃的尸体,只见“(杨玉环)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而唐玄宗在看到杨贵妃随身携带的香囊之时,十分凄惋。

由于不见尸首,民间便产生了很多的说法,而最大的说法便是杨玉环被高力士掉包了,而由唐玄宗最信任的太监们带着杨玉环一路东行,与唐玄宗的队伍背道而驰,以期能够保住杨玉环的性命。

在杨贵妃东渡日本的典籍还有日本学者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论证了杨贵妃东渡日本的看法。他认为,马嵬驿事变中,杨贵妃的侥幸活命,与陈玄礼和高力士无关,而是她起死回生。她的出逃得到唐代舞女谢阿蛮与乐师马仙期的帮助,最后得到日本遣唐史的帮助逃往日本。在东渡前,贵妃来到扬州见到了杨国忠长子杨暄之妾徐氏及其幼子。这批幸存者一起逃往了日本。

贵妃到达日本的时间为公元757年,正值日本的孝谦女帝朝代。贵妃抵达日本时,谢阿蛮和马仙期设法把贵妃东渡的消息传给玄宗那里。据说后来玄宗曾经派人东渡日本去找过贵妃,劝她归国。贵妃赠玉簪以为礼物,命来人带回献给玄宗。贵妃终于未能回归大唐而老死于扶桑。至于贵妃在日本的遭遇也是众说纷纭。据说,杨贵妃在的宫廷斗争中竟然阴差阳错地当上本女皇,即《新唐书》中记载的高那公去。

也有传说认为,杨贵妃海上漂了重病,因此抵达日本不久就病逝了。流传更广的说法是,杨贵妃来到后,与杨氏后代取得了联系,她们最居在民间,繁衍后代,日本现今还有为杨贵妃后代的家族。尽管杨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尚可置疑但是日本的确存在许多有关贵遗迹,久津有关杨贵妃的传说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神奇。

例如说杨贵妃抵达久津后,此地开始出美女了,也有了“杨贵氏”等姓氏了。甚至在1963年,日本一个少女在电视上演出,她自我介绍说是中国杨贵妃的后裔并出示古代文件作证据对于这一点的真实性,有人指出,唐代中日交往非常密切,日本遣唐使也往来频繁。

杨贵妃及杨家位居高职,杨国忠的儿子还曾经任过外交部长,和日本遣唐使有交情是很正常的。“安史之乱”后,杨氏家族遭到血洗,日本使节救护其后代也是可能的;杨国忠的后代、杨贵妃本人来到日本,也并非不可能。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假如杨玉环是真的被人掉包了的话,那么唐玄宗为什么还要拍太监去收罗杨玉环的尸首。要是唐玄宗不知道的话,而是高力士自作主张,悄悄的调换了杨玉环,那么在唐玄宗回到长安之后,为什么不把杨玉环未死的消息透漏给他呢?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唐玄宗,早已退了位,成为了一个富贵闲人,完全有理由去享受更加甜蜜的二人世界了。

还有一个疑问,假如杨玉环真的是某些日本人的祖先,那么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一个肥硕并且美丽的女人,是如何能够一步步走到日本去的,即便是有人保护,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面,也是很难做到的。

更何况,杨玉环在唐玄宗身边十多年,都没有为玄宗生下一男半女,为什么到了日本就能够生儿育女了,这不是很荒诞的事情么?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