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可以说在他在位期间明朝的气数已尽,也正因为他生于气数将尽的时代,他的弱点才变得如此严重和深刻,可是在当时的时局,如果说换成那个皇帝还有救的话,专家的意见出奇统一,是明太祖朱元璋。
为何这么说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时的举措。
崇祯即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杀了魏忠贤阉党。《明季北略》中记载:“兵部闻旨,即差千户吴国安,前去扭解魏忠贤,至新店,距阜城县二十里,密得李永贞飞报,知不免,晚至县,宿尤克简家。时有京师白书生,作挂枝儿在外厢唱彻五更,形其昔时豪势,今日凄凉,言言讥刺,忠贤闻之,益凄闷,遂与李朝钦缢死。”
魏忠贤死后表面看起来是大快人心,但实际上却导致了朝廷政权的失衡。魏忠贤是唯一可以与东林党抗衡的集团,魏忠贤死后,东林党成为了地主与贵族的代言人,使朝纲大部分垄断在东林党之手,让崇祯皇帝付出了大部分的时间与东林党抗衡,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内耗”上。
第二件事是杀了袁崇焕。《明史·袁崇焕传》: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袁崇焕是先帝朱由校给朱由检防守国守的大将,他死后再没有合适的守国门的将领,导致李自成、清军等率兵入关,杀袁崇焕之举,无异于给“对手”肃清了道路,加快了明室的灭亡。
崇祯皇帝的两个重要“决策”,动摇了大明江山的根基。
那如果换成朱元璋呢?
别看朱元璋是个草根皇帝,他的帝王之平衡之术可谓是掌握其中的“精髓”。如果是朱元璋接当时的“烂摊子”,他绝对不会杀魏忠贤,即使杀也不会肃清全部的阉党,最多只是杀鸡儆猴。因为朱元璋会利用阉党来制约东林党,两党之间形成掣肘,则是帝王平衡术的最好体现。
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就可以看出,那时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派与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两派争斗不断,分别想把持朝廷的权利,而朱元璋则采取听之任之的方法,从中加以调衡,达到朝纲把握在自己手中的目的,不得不承认朱元璋确实技高一筹。即使处死刘伯温,胡惟庸也未能幸免,他始终保持着朝廷党羽的平衡性。
《明史》记载:明年正月,涂节遂上变,告惟庸。御史中丞商暠时谪为中书省吏,亦以惟庸阴事告。帝大怒,下廷臣更讯,词连宁、节。廷臣言:“节本预谋,见事不成,史上变告,不可不诛。”乃诛惟庸、宁并及节。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胡惟庸死后,朱元璋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团,为自己的皇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以朱元璋唯才是用的管理手段,断然不会杀害袁崇焕这样的知名武将,即使要杀也得等天下太平之后,绝对不会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给自己添堵。
由此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手里大明可能还有机会翻盘。
当然还有的人认为,即使是朱元璋也翻不了盘。
《明史》里一句话可以概括: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崇祯本人的作为不像是一个亡国的皇帝,但历史让他处在了亡国的位置上。天时,地利,人和都不站在他这一边。结果成了亡国之君。
其次,崇祯的性格像朱元璋。一是好面子,二是急躁,三是多疑。朱元璋一旦打败北元,大杀功臣,为的是防止功臣夺位,但建文帝败在自己叔叔手里,很大原因也是朝中无宿将。崇祯在位十七年,用的人才确实多样,进人也用,举人也用,文官也用,武将也用,宦官也用,宗室也用。后人统计,崇祯在位十七年,进入内阁的相当于宰相的官员,足足有五十人之多。但是一旦崇祯觉得这人有问题,马上就会罢免甚至杀掉。这一点也很像朱元璋。
最后,朱元璋制定的皇权至上制度是明朝败亡的最重要原因。朱元璋极度担心皇权失落,制定了种种政策来保障皇帝权力不受限制。所以明朝皇帝任性起来,根本没有人能控制得住他们。正德皇帝各种胡闹,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大臣们虽然能维持政府的运转,但对皇帝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崇祯虽然不是胡闹的皇帝,但他朝令夕改,喜怒无常,用人杀人都无比迅速,也没有任何制度能够纠正他的做法。这是明朝制度最大的问题,也是崇祯亡国的最大原因。
毛主席对古人的军事才能曾经有个评价,认为李世民第一,朱元璋第二。明朝末年,李自成实力还不如陈友谅,女真族也不见得比元朝强。收复河山,驱除女真,对朱元璋来说,也是比较有把握的。而且,崇祯再弱,起码还有个皇帝的身份。而朱元璋呢,当初不过是个郭子兴的亲兵。凭借朱元璋的本事,在明末平定农民起义,率军直捣皇太极老巢根本不是难事。
虽然朱元璋可以稳定一时的局面,但代表的还是封建王朝的统治体系,利益最终掌握在地主与贵族的手中,最终还是会走向灭亡,只不过是减缓了灭亡的时间罢了。
对此你怎么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