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古代打仗的时候为什么会消耗很多的粮食?难道不打仗就不消耗粮食了吗?

在古代战场上的时候都会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战术来,由此可见粮草在古代的战场上是有多么的重要,毕竟古代很多的战役都是靠断人粮草才得以翻盘的。

古代政府是怎么解决军队的吃饭问题呢?在大多数时期,古代军队的吃饭问题基本靠自己解决,与现代军队不同,古代军队的职业化水平并没有那么高。古代军队多是临时征召的。有战事的时候入伍打仗,和平时期就参与生产,这种行为被称作“屯田”,国家会把军队驻扎在一些边境地区或者无主的区域之中(一般经过战乱之后,会有大批的无主之地)。

人是铁饭是钢,谁能把饭给戒了呢?我想“打仗费粮草”这句话一者是在说粮草的用量比平时囤练兵马的时候要多;二者则突出了粮草在行军打仗过程中的重要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永远是古代兵法的至理名言,这话在暗示着打仗耗费粮草再多也得想办法筹足。

军队出兵是要打仗的,可是打仗不能只在家门打仗吧?发生战争的战场可能在千里之外,军队要机动到那里。这一路上,军队要吃饭,到了战场之后,军队要吃饭,如果长期驻扎在战场,军队也一样要吃饭。士兵们的确可以带上几天的干粮,可是古代士兵不是钢铁侠,负重是有限的,一个士兵能带上十天的干粮就是极限了。直到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士兵每人也只能带七天的干粮。

那么士兵的粮食吃完,就要有人运。古代没有铁路,没有大卡车,无论粮食有多少,运输的方式都是人拉肩扛,牛牵马拽。人的有效负重是很低的,走远路更是如此。有道是远道无轻载,一个人能带个三五十公斤的东西已经是极限了。牛马虽然力量大一点,但是耐力不好(牛马的耐力不如人,负重更是如此),所以速度会很慢,古代的辎重队伍,一天能走五十里路已经是奇迹了,一天只能走二三十里很正常。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比如一支辎重队,每天走三十里,战场在三百里外,政府要补给三百里以外的军队,会发生什么?三百里的路程,这支队伍要走十天,但是时间不是问题,问题是在这十天里,这支辎重队里的人和马,也是要吃饭的。人不是机器,相信我,他们在吃光自己所运输的粮食之前,是绝对不会饿死的。

所以古代政府要供给三百里外的部队要准备什么呢?要准备辎重队十天的粮食+前线士兵的粮食。对吗?肯定不对啊,因为辎重队不会留在那里,你要给他们回来的粮食啊!所以,政府需要准备的是:辎重队二十天的粮食+给军队的粮食。

随着战线的拉长,你会发现大部分的粮食不是给了军队,而是给了运输粮食的辎重队。战线越长,消耗在路上的粮食越多。

毕竟古时候没有汽车而战争也往往远离大海或者运河无法使用航运,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几万打败几十万这种以少胜多的奇迹,经过杂牌稀释的精锐战斗力往往直线下降人多战斗力反倒更差一旦出现特殊情况稍有风向不对比如草木皆兵那些民夫等就会炸营,所以古时候士气很重要,对于专业的军人来说不存在这种问题的。

平时军队集结在粮食集散地,靠近仓库,便于获取,而一旦作战,特别是在敌国作战,当地粮食供应紧张,古人运输困难途中要消耗一大批粮食比例在500里的供应线上。每消耗20石,才能运到前线1石。

另一方面,军队的后勤人员特别多,一只十万人的作战部队,后勤人员普遍达到30万以上,他们也消耗不少粮食。

古代大多采取兵民结合的兵制,平时是民自己解决粮食,战时就要国家解决,这里说的囤积粮草主要是指的这个方面。再加上天灾人祸,还要考虑到国内经济状况,物价又要一大笔粮草。总之一句话,打仗打的是综合国力,在古代,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粮草。

综上所述,战时粮草的消耗与非战时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战争拼的是国力,抛开名将强兵和诸多谋略指挥,战争的基础就是粮草,至此也想起了长平之战,白起这一战也并非十足的把握,归根结底是“粮草”的现实状况把两国逼到了不打不行的状态。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