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司马光砸缸救了一个人 那这个人是谁?为什么没人说起?

有一则故事是说儿时的司马光砸缸救了一名玩伴,这个故事讲的是,只有七岁的司马光能在这么慌乱的时刻,如此迅速地寻找到解决办法实属不易,的确值的大家钦佩。但在人们都把目光集中在司马光身上的时候,似乎漏掉了什么东西——那就是从水缸里出来的孩子是谁?

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有不少人提出质疑,并给出看似非常充分的证据。质疑者认为,出土的文物之中,至今都未发现北宋时期的水缸,以此断定,司马光生活的年代不可能制造出盛下人的大水缸。其实,这种观点太片面,没有文物作为证据,未必就不存在,比如秦始皇让李斯篆刻的玉玺,如今也不知所踪,你能说玉玺只是传说吗?显然不能。

咱们都听过“请君入瓮”的成语,从材质上来看,瓮和缸的区别不大,只是外观和用途略有不同。请君入瓮的主人公是唐代酷吏来俊臣,也就是说,早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古人就能做出体积很大的瓮,既然如此,北宋有大水缸不足为奇,之所以还未挖掘出北宋水缸,是因为它太普通,而且容易碎。

除此之外,司马光砸缸这件事,有明确的的史料记载,元代丞相阿鲁图主持修订《宋史》时,专门介绍此事。古代编修史书非常严谨,阿鲁图不会因为自己崇拜司马光,故意为他编个故事,书中如此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此处的“光”,指的就是司马光。

根据文字描述,不难想象当时的画面。司马光与一群儿童在院子里玩耍,估计是在捉迷藏,有个孩子脑洞大开,本想躲在水缸里不让别人找到,却不知道缸里有水,扑通一声掉进去了。其余小玩伴顿时吓傻了,有的直接跑回家中,稍微聪明点的跑出去喊人,而司马光很淡定,捡起一块石头,卯足劲砸向水缸。

缸破之后,里面的水全部流出来,被淹的孩子因此得救。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流传千古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入选小学课本,为何没说他当时救出的人是谁呢?笔者翻阅许多资料发现,原来被救的孩子名叫上官尚光,此人在历史上没啥名气,也没有做过官,所以他的名字和事迹在正史中找不到。

这个人性格活泼,才思敏捷,也不是泛泛之辈。上官尚光生于一个大富大贵之家。鉴于这两点,平日里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中间他也是个小头目般的存在。上官尚光得救之后,上官家自然是万分感激司马光这个小恩人的。不仅备了重礼上门答谢,还极力地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情进行了赞美与传播。为司马光博得了个好名声。

后来上官尚光离开家乡,外出求学,较为优越的家庭条件再加上他自己勤学善问的优秀品质,使得他终于考取了功名,谋得了官位。然而,上苍似乎并不想让上官尚光吃这口皇粮,他总是考场得意,官场失意。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上官尚光感到了心灰意冷,提不起斗志。好在上官府的底子还是足够殷实的,于是,他干脆致仕还乡,运用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学识,做了一名教书匠。

生活在北宋时代的上官尚光,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正统儒生,他总是将当初司马光的救命之恩悬挂在唇齿之间和心口之上,他特意掏腰包建造了一座感恩亭,用以表达自己对司马光的感激之情。他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时常举起司马光砸缸的事例来教育学生们遇事要善思善动,要多多帮助别人。

久而久之,司马光的好名声越传越广,名气也越来越大。毫无疑问,这些舆论给奋斗在仕途上的司马光带来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后来,司马光官至当朝宰辅,上官尚光也成了当地有名的学者。再后来,上官尚光直接将司马光砸缸救自己的事迹记载于家谱之中,好让后世之人能够代代相传,永不忘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