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以讨伐宰相杨国忠之名起兵造反。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被冠以安史之名,史称安史之乱。这场战争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是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安禄山一个人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50万,而此时朝廷守卫长安城的兵力才8万,所以也造成了外强中干的局面。安禄山也自恃手握重兵,敢与朝廷叫板,发动了政变。
安禄山的军队迅速攻陷了洛阳,下一步就是去攻占长安城,但是在攻占长安城之前必先经过潼关,潼关本事就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叛军一下也束手无策。当时镇守潼关的大将封常清、高仙芝采取的是以守为攻的策略,因为敌我实力相差悬殊,如果主动出城的话,必然失败,就打算用拖延战术,让敌军消耗不住,本来以这个战术打下去的话,完全是可以把叛军拖垮的,但是唐玄宗听信宦官的诬告,说封常清,高芝不积极应对,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
这个时候只好启用卧病在床的大将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进驻潼关后,也采取同样的战术,闭门不出,反而加固城墙。在天宝15年,安禄山派遣其子安庆绪攻占潼关,但是被哥舒翰击退。安禄山的主力就被困在潼关城外,不能西进攻陷长安,一时也束手无策,只好屯兵陕郡,将精锐部队隐藏起来,诱哥舒翰出来,但是哥舒翰显然没有被这个小伎俩蒙骗,还是镇守潼关不出。
在当年的5月份,唐玄宗收到叛军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想让哥舒翰一举击灭叛军,收复洛阳等失地。但是哥舒翰认为其中必有炸,安禄山久用兵,深知兵法之道,不可能不做准备,肯定是用羸弱之兵来诱导我们出击的。但是这时,郭子仪、李光弼马在河北连续打了几个胜仗,玄宗就认为此时是出击的最好的时机,可以将叛军一举歼灭。
哥舒翰在劝阻玄宗无效的情况下,之好被逼无奈出潼关城迎战安禄山主力。结果不出所料,在狭长70公里的潼关道上,安禄山早就埋伏好精锐在两侧,待哥舒翰主力进入腹地后,四面全线包抄,哥舒翰的军队瞬间溃不成军,乱作一团。哥舒翰当时带领20万军队出去,主力几乎全歼。
潼关城就这样轻易被安禄山攻陷,在叛军西进的路上,基本没有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唐玄宗只好带领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迅速逃离长安城。
假如唐玄宗有足够的耐心并且不听信谗言,镇守潼关,让叛军自我消耗,再乘胜出击,也不会造成日悲剧。同样的悲剧发生在900年后,崇祯皇帝也想让孙传庭出潼关剿灭李自成,结果还是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李自成也迅速攻陷北京城。
那么安史之乱能不能避免。可以这样概括:它难以避免,但是完全有机会提前平定。
作为一场几乎要掉唐朝半条命的惨烈浩劫,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也被好些专业学者总结过很多遍。而其中核心一条,就是唐王朝的军事制度设计出了问题:大唐自开国后,一百年来国防稳定的基石,就是著名的府兵制度。但是这个制度是建立在唐朝的土地制度上的。随着盛唐经济的繁荣,土地兼并不可遏制,府兵制存在的土壤,也在越发的萎缩,直到安史之乱前的天宝年间,彻底不复存在。但是府兵制没有了,国防却不能没有。于是节度使制度,也就成了主角!
关于盛唐时期,导致空前劫难的节度使制度,史家的诟病非常多。但是以当时的局面看,这也是盛唐时代,大唐王朝能够采用的最高效的军事动员体制。毕竟在大唐王朝的国防战略里,西面面对吐蕃的威胁,北面面对契丹的侵扰,西北更要保护连接经济命脉的丝绸之路。大唐军队的动员频率,即使是国泰民安的年代里,也是十分的高。这就意味着在失去府兵制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唐朝也必须采取这种将军队财政动员大权集中在将领一身的制度!
安史之乱潼关惨败,哥舒翰有多少责任?
虽说杨国忠,唐玄宗逼迫哥舒翰出战。但是哥舒翰带领全部20万潼关守军倾巢而出,难道他就不能留守10万人,他就不怕潼关被偷袭?这不是犯了很大战术上错误?哥舒翰击溃崔乾佑的前锋老弱残兵后,按理说可以见好就收,退回潼关,但他连续追击了三天三夜(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就不会预计到是诱敌之计?),来到了峡谷而继续冒进进入峡谷追击敌人(难道就不预先想到埋伏?他以之前不肯出战就是因为怕敌人诱敌之计),结果遭到埋伏,又中了敌人的内讧之计,结果唐军自相残杀到筋疲力尽后,崔乾佑反攻,几乎全歼哥舒翰20万大军~虽说唐玄宗犯了政治和战略上的失误,难道哥舒翰不应该需要负上战术上的绝对责任?战术上的惨败,唐军是可以避免的!(主要是追击三天三夜后中埋伏)。
哥舒翰确有责任,不过哥舒翰当时因病不能视事(中风后遗症,不能走路,思维肯定也受了影响),由下面两个部将管事,这2人又不和,以致军令不一、分画不明,士气低落,这些因素也不能忽略。一对昏庸君臣,硬要一个中风病人率一堆杂兵出击,这才是最大的错误,战略错误。而且,皇帝和杨国忠给哥舒翰的命令是什么?是进攻,收复洛阳。
哥舒翰如果见好就收,退回潼关,边令诚这个死太监借机又在皇帝面前煽风点火,杨国忠趁势再撮合几句,怎么办?因为王思礼的建议和哥舒翰犹豫不决,杨国忠已经知道了哥舒翰可能对他下手,两人已经闹翻了,这时候如果哥舒翰退回潼关,杨国忠正愁找不到理由搞他呢,可能的结果:1.勤王之师已赶到,杨国忠有底气杀哥舒翰;2.哥舒翰发动兵变,清君侧干掉杨国忠。这两个无论哪个都是自乱阵脚,安禄山正好坐收渔翁之利。我要是高仙芝,我就先多花点钱稳住边令诚,然后借口粮饷未足,拖个十天再说,至少先等援军到达,打一个小胜仗。
有人会觉得感觉哥舒翰还是多少有点背锅了,出潼关去主动攻击本来就是唐玄宗逼他做的,哥舒翰再老糊涂毕竟也打了一辈子仗,该不该出关他自己是清楚的,所以他是恸哭出关,而且有封长青和高仙芝的例子他也不敢抗旨。不管哥舒翰是老糊涂还是治兵不行,有他在,叛军当时也不敢轻易进关。说哥舒翰出关后指挥不当感觉还是他当时已经是消极状态了,他认为反正这仗也打不赢,而且对唐玄宗的指示有消极的情绪,他认为反正让我打我就打吧,怎么都是你们说的算,我说什么都没有用。
说白了,还是唐玄宗的锅阿。还有哥舒翰不想步高仙芝的后尘。要是像于谦,王阳明这种大公无私的估计就见好就收了。最大的责任是唐玄宗,杀高仙芝封常清,军心动摇。用哥舒翰。他中风后遗症,怎带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