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乃是复姓。关于这一姓氏的来历,一向有两种说法:第一,葛氏原来住在诸县,后来迁到阳都县。因为阳都原有姓“葛”的人家,当地人为了区分起见,就把他们称为“诸葛”,意为从诸县来的姓葛人氏。时间既久,单姓“葛”就被复姓“诸葛”所代替,乃“因以为氏”。第二,诸葛氏原来单姓“葛”,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举起了反秦的农民大起义的旗帜后,符离人葛婴也引兵来会。陈胜命他“将兵巡蕲以东”,所至克捷。不久,“葛婴至东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立襄彊为楚王。婴后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彊,还报。至陈(在今河南淮阳县境),陈王(陈胜)诛杀葛婴”。汉文帝时,怜悯“葛婴为陈涉(胜)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因并氏焉”。如依此说,则诸葛亮乃农民将领葛婴之后,由于封地在诸县,于是在“葛”姓之前又冠以地名“诸”字,这就形成了复姓诸葛。
以上两说,孰是孰非,已难稽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即诸葛亮的先世本姓“葛”,后来才加上“诸”字,于是就形成了复姓。从诸葛亮尔后在蜀汉秉持大政时,后主刘禅就说过“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话来看,亦可证明复姓“诸葛”的确是由单姓“葛”氏演变而来。不过,笔者认为在上述两说中,应以“封地为诸”之说较为合理。例如吕尚的祖先封于“吕”,子孙从其封姓;屈原的祖先受封于“屈”,子孙遂以屈为氏。因此,葛婴之孙以封地冠于“葛”前成为复姓“诸葛”,就带有光大门楣夸耀祖德之意。如果说是别人为了区别这两个姓葛的人家,积久而形成复姓的话,就多少带有被动的性质。从现存的《琅邪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序》来看,则说先世“食采于诸,赐姓诸葛,此我复姓诸葛氏之由来也”。以皇帝赐姓“诸葛”自我标榜,借此表明全族所受的特殊恩遇,虽然不一定符合历史实际,但与以“封地为姓”的说法是比较接近的。
从西汉到东汉,门阀士族制度逐渐形成和壮大。诸葛氏在琅邪郡虽然不能算是什么名门望族,但其子孙繁衍,在当地也称得上是一个有名气有影响的家族了。魏晋时期,士大夫喜欢赞颂自己的“祖德”与“家风”。庾信说:“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就是这一情况的具体反映。所以,曹操标榜自己是西汉名臣曹参之后;孙权吹嘘自己是大军事家孙武之后;刘备则宣扬自己是汉室中山靖王刘胜之后,都不是偶然现象。
那么,诸葛亮的“世德”与“家风”又是怎样的呢?他自称是西汉诸葛丰之后。诸葛丰字少季,在西汉元帝(前75—前33年)时任司隶校尉。司隶本为《周礼》中秋官司寇的属官,汉武帝(前156—前87年)时,正式设置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其职务相当于州刺史。但地位、权限均比州刺史为大。诸葛丰刚正廉洁,坚决执法,即使权贵犯法也敢于检举弹劾,一度受到汉元帝的嘉奖,授予符节以示信任,并让他享受光禄大夫的俸禄。这使得诸葛丰感激不尽,更加竭智尽忠为汉廷效力。
由于他做事果决,雷厉风行,许多有不轨行为的官吏都畏而避之。时间久了,在京师长安流传两句民读说:“间何阔?逢诸葛意谓至亲好友阔别很久难以见面,为什么偏偏会遇到诸葛丰呢?汉元帝有一个宠臣许章,“奢侈不奉法度”,并放纵门客为非作歹,又违禁私自外出,诸葛丰手持皇帝所赐符节前往逮捕。许章竟逃入皇宫,泣请元帝哀怜开恩。但是,诸葛丰仍然奏请朝廷依法惩办。元帝并非明主,不仅不表彰直臣,反而庇护许章,还诏令收回诸葛丰的符节,使他从此无权逮捕违法官吏。“司隶去节,自丰始”。
不久,诸葛丰又被降职为城门校尉,负责管理长安城门的屯兵。但他并未因此就意气消沉箝口不言,却继续直言奏事,揭发了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的种种罪恶行径。可是,汉元帝却认为诸葛丰是为了个人私怨,“以求报举。告案无证之辞,暴扬难验之罪”,竟然将他削去官职,“免为庶人”,遂病殁于家。这件事当时引起朝野的注视,认为诸葛丰以忠直获罪是值得同情的。
尤其是他在政治上迭受打击之后,仍然上书朝廷剖白自己的心迹说:“常愿捐一旦之命,不待时而断奸臣之首”,即宁可牺牲自己生命也要及时诛杀奸臣贼子。又云:“夫以布衣之士,尚犹有刎颈之交,今以四海之大,曾无伏节死谊(义)之臣”,故自己倘能“杀身以报国,蒙诛以显君”,亦在所不辞。这些披肝沥胆的言论和不顾个人安危的实际行动,使得诸葛丰的刚正不阿、耿耿忠心的清名仪型,一直受到当时及后世的赞誉和景仰。其思想品质与东汉末年的清流党人是有相似之处的。因而这样的“祖德”及“家风”对于诸葛亮来说也是有影响的。
关于诸葛丰的籍贯,《汉书》本传只说他是“琅邪人也”,没有说明他是琅邪何县。据《汉书?地理志》载:琅邪郡辖有诸县、东武及赣榆等县,郡治在东武(今山东诸城县)。这时的诸葛氏家族是否仍居诸县或分迁邻近县邑,已难确考。从诸葛丰到诸葛亮约有二百年,因而孔明应是诸葛丰的八世孙或九世孙。由于年代邈远,世系莫明。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一再提到的《诸葛氏谱》,大约在隋唐之际即已散佚。因而诸葛亮的近祖何时迁入阳都亦不清楚。而后来发现的《琅邪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疑窦甚多,尚难作为研究诸葛亮家世的信史。所以,涉及本书传主家世的某些重要问题,只能依靠其他可靠文献来寻求答案了。
诸葛亮的祖父以上几代情况,史书没有记载。但从孔明之父及叔父均登仕途,官至郡丞、太守的情况来看,虽非钟鸣鼎食的显赫之家,也算得上是一个奉儒守官的中产之户了。
诸葛亮之父诸葛珪,字君贡,曾任泰山郡的郡丞,即协助太守处理有关行政及司法方面的事务。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孔明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他弟兄三人,兄名诸葛瑾,弟名诸葛均,另外还有两个姐姐。母亲章氏,在孔明三四岁时就病故了。父亲为了安心从政,又娶了一个妻子,照料家务,抚育孤弱。
诸葛瑾(173—241年),字子瑜,比诸葛亮大八岁。由于累代所受的儒家思想教育,诸葛瑾在忠君孝亲、友于兄弟等方面均恪遵不渝。他“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他以长兄的身份爱护和教育弟妹们,与诸葛亮的手足之情特深。其思想作风是“非道不行,非义不言”。十余岁时,曾游学京师洛阳,潜心学习《毛诗》、《古文尚书》、《左氏春秋》等典籍,学识也很渊博。从诸葛瑾的言行来看,他们的家庭对子弟的品德要求是很严格的。而诸葛亮自幼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之内。
孔明八岁时,父亲诸葛珪去世。所以,他幼失怙恃的个人身世是很不幸的。这时长兄诸葛瑾年仅十余岁,无法挑起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就由他的叔父诸葛玄来帮助。诸葛玄的生平出处,史籍记载不详。只知他与东汉末年割据于淮南的袁术和据有荆州的刘表等人都有来往,关系也很不错。这说明诸葛玄曾经受过良好教育,担任过中层以上官职,并有着一定的社会政治地位,所以后来得以出任豫章太守。诸葛玄在胞兄诸葛珪病殁后,不仅承担了照顾寡嫂及三个侄儿、两个侄女全家六口人生活的任务,还要负起教育侄儿们的责任。这些情况,都在在反映了诸葛氏家族重视封建伦理纲常的“世德”与“家风”。因此,诸葛亮自幼所受父亲和叔父的熏陶也是很深的。
下面根据有关资料,将诸葛亮的家庭世系及主要成员列表并简述于后:
从这一表中,可知从诸葛丰到诸葛亮的父亲这一辈,世系是不清楚的。现在《琅邪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只是说:“自丰公后,传至数世,有诸葛珪,字君贡,为太山郡丞。珪生三子,长瑾、次亮、三均”,这些记载与史籍所述是吻合的。关键是在诸葛丰之后,到诸葛珪究竟有几代?则疑莫能明。从时间上看,大约是七、八代光景。诸葛珪弟兄二人,其弟诸葛玄可能没有子女,也可能是史籍漏载。但诸葛珪却子孙繁衍,光耀门庭。其长子诸葛瑾仕吴,深得吴主孙权信任,擢升为左将军,封宛陵侯,旋又升任大将军、左都护等要职,可谓位极人臣,荣宠有加。诸葛亮仕蜀,德业无双,迄今仍受世人赞扬。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族人诸易诞(?一258年),字公休,诸葛亮的族弟。仕魏,任“镇东大将军”,深得士心,“显名于魏”。所以,弟兄二人分仕三国,各有建树。“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然而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诸葛氏三兄弟的才德功业也并不相等。故当时人评论说:“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也就是分为三个不同的等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把诸葛亮弟兄评为“龙”与“虎”大体上是确切的。但将族弟诸葛诞评为“狗”则未免贬抑过甚,品骘失当。因为诸葛诞为官清廉,仕魏能尽忠荩之节,不失其远祖诸葛丰的遗风。后来他因反对司马氏专擅朝政图谋篡魏而被杀表现得很英勇,自不能因成败而论英雄。
至于诸葛亮弟兄们的后嗣情况,从上表中可知:诸葛瑾生有恪、乔、融三子。长子诸葛恪,少年英发,机敏善辩。后来在吴国任大将军,兼太子太傅。公元253年,他率兵伐魏,兵败,为皇族孙峻所杀。诸葛恪的长子绰早死,次子竦、幼子建,均被孙峻捕杀,全门皆尽。
诸葛瑾的第二子诸葛乔,过继其叔诸葛亮为子,仕蜀为驸马都尉。乔子攀任翊武将军。诸葛恪在吴国被族诛后,诸葛攀仍回吴国归宗,复为诸葛瑾之后(祖孙关系)。诸葛攀之子诸葛显,留蜀未返。在蜀汉亡后,于公元264年随同诸葛亮之孙京一同迁至河东郡(在今山西省境内)。诸葛瑾的第三子诸葛融,袭父爵,官至奋威将军。其兄诸葛恪被诛后,融亦受株连,服毒而死,其三子皆被杀。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字思远,官至尚书仆射。公元263年,魏将邓艾伐蜀,瞻与长子尚俱战死于绵竹。瞻次子京于蜀亡后的第二年(264年),内移河东。诸葛京后来仕晋,累官至江州刺史。又据较早的《诸葛氏谱》载:诸葛亮还有一子名诸葛怀,晋泰始五年(269年),诏令“赴阙受秩”,怀辞曰:“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材同樗栎,无补于国,请归老牖下,实隆赐也。”晋武帝司马炎“悦而从之”。但此事《三国志?诸葛亮传》没有记载,可能出于附会。
诸葛亮之弟诸葛均,仕蜀任长水校尉,妻林氏,为其兄亲自代为聘定。“期年,生子,名望”。至于诸葛望的后嗣情况,就不清楚了。
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大姐嫁给襄阳中庐县(在今湖北南漳县境内)的世家大族蒯祺为妻。蒯祺仕魏,官至房陵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遣宜都太守扶风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杀房陵太守蒯祺”。诸葛亮的二姐嫁给襄阳名人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为妻。山民“有令名”,后“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子焕,字世文。晋太康中,为牂牁太守”。
另外,据旧时蜀中父老相传,“武侯有女,于宅中乘云轻举”。这个女儿名诸葛果,其命名的原因是,她好神仙之术,“必证仙果,故名曰果也”。在成都“有圣母仙师乘烟葛女之祠”,祀奉这位仙女。显然,这是一个荒诞不经的传说,不足凭信。而史籍中未载诸葛亮有女,则是肯定的。
以上是诸葛亮的家世情况,从其兄弟子侄的仕宦经历可知,都能显名于世,在三国时期崭露头角,诸葛氏从此也就成为名门望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