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赤壁之战前孙权是因为听取诸葛亮和周瑜的建议才打算决战赤壁吗?

曹操打败刘备之后,水陆并进,沿江而下。面对这种危急的形势,孙权立即召集众谋士商议。这时,鲁肃提出联合刘备共破曹操的主张。于是孙权派鲁肃前来探听刘备的消息,鲁肃请诸葛亮来见孙权。这时孙权正与文臣武将们议事。张昭主张投降曹操,众谋士也都随声附和,孙权听了只是不说话。鲁肃暗中对孙权说:“众人之意,各自为已,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孙权召诸葛亮前来相见,诸葛亮舌战群儒,说动孙权。这时张昭急忙来劝孙权不要中诸葛亮之计,鲁肃也来劝孙权不要听张昭之言。

孙权请回周瑜,周瑜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极力主张抗曹。孙权终于下定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并不许任何人再言投降。于是,东吴上下同心协力抗击曹操,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第四十二至四十四回)

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不但是一场空前的大战,而且也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因此,大战前夕的决策,也就成为东吴的“生死抉择。”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搡,摆在东吴面前的虽然只有“战”和“降”这两个字,但是,无论选择哪个字都是十分痛苦的。如果选择投降,虽然可以避免一场恶战,但父兄们创下的基业就会拱手让给别人,自己也只能仰人鼻息,苟且偷生;如果选择决战,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这种选择要冒着极大的风险,若打胜了这一仗,当然可以保住父兄的基业,并从此雄霸一方;若打败了这一仗,那可就惨了,整个东吴会被曹操踏成齑粉不说,就连给别人做奴隶的机会也没有了。

作为东吴的决策者孙权,要想保证这次决策的正确,仅靠他自己“眉头一皱”是不行的,他必须充分地利用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所谓“听人劝,吃饱饭”,说的就是只有广泛地听取意见,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在战前,孙权确实像一只无头苍蝇,向刘备一方的诸葛亮询问意见。可见,此时的孙权心中是存有很多疑惑的。

为了解除这些疑惑,他首先听了诸葛亮对曹操三个弱点的分析,即远来疲惫,不习水战,民心未附。孙权听后当即表示:“先生之言,顿开茅塞。”接着,孙权又认真听取了周瑜对曹操“四忌”的分析,说得孙权“矍然”而起。后来,诸葛亮又让周瑜前去“以军数开解”,这时孙权真诚地表示:“公瑾此言,足释吾疑。”

于是,在 听过周瑜和诸葛亮的分析之后,孙权决定联合刘备一起抗击曹操大军,赤壁之战也迫在眉睫。可见,在战前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时候,往往是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恰好能将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利弊一一揪出来,就像孙权在头疼要不要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的时候,旁人在边上给解说,这样至少有了头绪。所以说,在做重大决策之前,除了保持头脑清醒之外,还得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而赤壁之战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还得多亏了周瑜和诸葛亮的游说。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