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古人的寿命在五六十就算长寿了,但是有位能人却是近百岁,而且家族还达到了九世同居,他就是张公艺,其中他的一件事迹就连皇帝都敬佩有加,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张百忍,原名张公艺出生于公元578年,北齐承光二年,卒于公元676年,唐仪凤元年,享年99岁,一生中历经北齐、北周、隋、唐四代。99岁,差一岁就满一百岁,这个岁数对于“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古代来说,是非常长寿的。
他自幼聪明好学,12岁的时候继承了家里的产业,开始管理家族的一切事物。尽管那个时候恰逢战争时期,社会环境非常混乱,张公艺还是没有愧对祖先,将张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成为了当地非常有名望的一个家族。
不仅如此,张公艺为人非常好,公道忍让,和睦邻里,颇得村人的赞誉与好评。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到唐朝初年,张公艺的家族已经历经了9代,全族上上下下有900多人。
这900多人始终如一,非常和睦,恭顺孝慈,令行禁止,繁荣昌盛,从没有过分家的事情。据《张氏族谱》记载:“公艺幼年有威德之望,正德修身,礼让齐家,立义和堂、制典则,设条教以诫子孙;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每日鸣鼓会食;养犬百只,亦效家风,缺一不食。”
九世同堂的故事很快成为一方美谈,传遍了乡村城镇,也传到了朝廷之内。
当时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刚好从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封禅大典结束后,唐高宗李治听说了张公艺的事情,于是起了好奇之心,非要去张家见见这个传奇人物。
李治和武则天到张公艺家的时候,正好赶上吃午饭的时间。按道理,皇帝来了,自然荣幸之至,可是张公艺冰没有招呼唐高宗李治一行人吃饭,而是先邀请了李治去看一下他家里的狗。
唐高宗对张公艺这样举动十分纳闷,搞不清他玩什么花招。随后张公艺开口说,其实,我们家不仅是人有义,就连狗也和别处的不一样。
接着张公艺就拿出了一张铜锣,在敲打之后,立刻有上百只狗从四面八方涌如院子,准备吃午饭。不过,先到的狗并没有先吃,反而是等到所有的狗都到了,才一起开始吃饭。
据说唐高宗见到此景后,感叹不已,果然名不虚传,治家有方。虽然很惊讶,但唐高宗也是皇帝,对于张公艺刚才的“无礼”还是想刁难一番,皇帝总是要面子的。
于是唐高宗想出一个点子,你不是智慧过人,九世同堂嘛,那我就给你两个梨,让你分为全族人一起吃,我看你怎么分。
众所周知,这摆明就是刁难,要知道张公艺家族900人啊,2个梨能有多大,能分900个人吃?
但皇帝吩咐了,能不照办吗?不能。不然就是抗旨不遵,恐怕会连累900多位族人。那么,张公艺是如何化解这个难题的呢?
谁知张公艺不紧不慢,并不慌乱,而是叫人将2个梨子给杂碎,之后泡在了水里,接着叫来了全族的人,一人领了一小杯梨子水,还喊到:“都来尝尝笔下御赐的香甜梨水。”
好一个张公艺,果然有点本事,用这种方式来让每一位张家的族人都能吃到梨子,一招化解皇帝的难题。
唐高宗见到此情此景后,不得不佩服张公艺,连连夸到:高!真是高明!而后,张公艺带着李治参观张家的祠堂。
参观期间,唐高宗问张公艺如何做到九世同堂。张公艺说就一个字:忍。张公艺还亲自书写了一首《百忍歌》献给了李治。
李治在听完之后,越发赞叹,在回朝之后,赏赐了绫罗绸缎给张家。此事也成为了当地了另外一个美谈。
其实,张公艺说的没错,他就是靠忍做到的。就像他《张公百忍歌》上说的:“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
后来张公艺去世后,张氏族人为了纪念这位以忍、孝治家的先贤,为他修建了“百忍堂”,并把“忍”作为祖训代代相传。
至今,海内外张氏族人的祠堂屋宇,常常刻有“百忍成金”、“百忍传芳”、“百忍贻庆”等牌匾,告诫家人要以和为贵,相互忍让。
忍,是一种智慧,不是懦弱,忍,是一种大度,不是卑微,忍,是一种让步,不是胆怯,忍,是一种宽容,不是心机。漫漫人生路,不争高低,不赌输赢,得饶人处且饶人,能让一步是一步。
历史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八记载:“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亦亲慰抚,重表其门。贞观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帛。”
对此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