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格局,但是,在这和当中,东吴的孙权却曾经向曹魏投降称臣。最出人意料的是,孙权投降曹魏之后,却还能大败蜀兵,这是为何?
关羽被东吴杀害,张飞的人头又落到了东吴的手中。刘备为了报仇,便统精兵70万,御驾亲征。孙权急忙派诸葛瑾向刘备求和,刘备不肯答应,东吴的形势十分危急。这时,赵咨请求前去说服曹丕偷袭汉中。于是孙权派赵咨为使,前去许都向曹丕称臣。赵咨在曹丕面前不卑不亢,使曹丕无懈可击,便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
赵咨走后,刘晔劝曹丕趁吴蜀交兵之机,渡江袭击东吴。东吴灭亡,蜀国就会孤立,那时天下就不难统一。曹丕说:“孙权既以礼服朕,朕若攻之,是沮天下欲降者之心;不若纳之为是。”刘晔又说:“孙权虽有雄才,乃残汉骠骑将军、南昌侯之职。官轻则势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王位,则去陛下一阶耳。今陛下信其诈降,崇其位号以封殖之,是与虎添翼也。”曹丕说:“不然。朕不助吴,亦不助蜀。待看吴、蜀交兵,若灭一国,止存一国,那时除之,有何难哉?朕意已决,卿勿复言。”于是命令太常卿邢贞同赵咨捧执册锡,径至东吴。
如果说曹丕能够发兵袭击刘备的汉中,孙权就有希望直接解除蜀兵的威胁,同时曹丕也有希望夺得刘备的汉中之地。可见,这对孙权和曹丕都是上上之策。曹丕因孙权主动称臣,而不便前去偷袭东吴,这倒可以理解,但是他没有趁机偷袭汉中,实在是失去了一个天赐良机。不过,对于孙权来说,能使曹丕保持中立,从而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也不枉称臣一回。
事实上,孙权投降曹丕,其实并不是彻底的投降,而是一种有保留的投降。因为孙权只向曹丕送了一封称臣的“表”,然后接受曹丕的一个“吴王”的封号投降的事也就办完了。实际上孙权并没有向曹丕交出自己的一兵一卒,一车一船,同时曹丕也没有往东吴派驻“接管”的军队。这样的投降,说白了,只是对曹丕的一和安慰而已。
后来,孙权向曹魏称臣没有多久,他自己便公开在武昌称帝了。(见第九十八回)不仅如此,他还暗中与诸葛亮结盟,准备一起伐魏。这说明孙权当时的投降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那么,孙权投降曹丕的结果又是如何的呢?
孙权投降曹丕,完全是为了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不管当时曹丕心里怀着的是什么鬼胎,在吴蜀交战的整个过程中,他终究还是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始终没有前来“趁火打劫”。这样就使孙权得以集中精力迎战刘备,取得了这次大战的胜利。可见,孙权完全实现了自己的预期目的。
所以说,孙权投降曹丕的时候,是带有一定的目的的。他没有任何的损失,就给自己争取了同刘备交战的时机。如果说,曹丕不接受孙权的称臣或者是直接让孙权交出兵马,那么,孙权估计就先丧失了对东吴的最高指挥权,哪还有后面那么多事,因为全都是曹丕去应对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