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与诸葛亮似乎是一对天生的冤家,两人刚一见面,周瑜就一次又一次地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诸葛亮也不甘示弱,也一次又一次地故意气周瑜,直到把周瑜气死。那么,周瑜与诸葛亮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矛盾呢?有人认为,周瑜与诸葛亮两人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完全是因为周瑜这个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因此,周瑜应该承担全部责任。也有人认为,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是由诸葛亮引起的,诸葛亮在不适当的时间,不适当的地点,以不适当的方式过分地炫耀了自己,因此,诸葛亮也是有错的。到底哪种说法更有道理呢?
一、周瑜屡次害孔明的故事
孙权在请诸葛亮、鲁肃、周瑜的劝说之下,终于决定要联刘抗曹。诸葛亮看出孙权仍然心存疑惑,便请周瑜前去进一步开解。孙权听了周瑜的分析之后,抚着周瑜的背说:“公瑾此言,足释吾疑。”周瑜见诸葛亮早已看透孙权的心思,便有了要杀诸葛亮之意。鲁肃反对谋杀诸葛亮,主张将他招来同事东吴。周瑜只得派诸葛瑾以兄长的身份前去劝降,诸葛亮不但婉言拒绝,反而劝诸葛谨来事刘备,兄弟俩不欢而散。
周瑜见劝不动诸葛亮,便心生一计。一天,周瑜以两家联合为由,请诸葛亮去聚铁山断曹操粮道,诸葛亮欣然同意。回来后,诸葛亮对鲁肃说:“周瑜只能水战,不能陆战。”此话传到周瑜的耳朵里,气得周瑜非要亲自前去断聚铁山不可,被诸葛亮劝住。
群英会上蒋干中计,借曹操之手杀了水军将领蔡瑁、张允之后,便让鲁肃前来探听此事是否瞒过诸葛亮。哪知诸葛亮早已看破。鲁肃向周瑜讲了实情,周瑜大惊失色地说:“此人绝不可留,吾决意杀之。”
一天,周瑜请来诸葛亮,让他十日之内监造十万支箭,意欲借故谋害。诸葛亮却说三日之内就可办完,并且写了军令状。周瑜吩咐军匠人等,故意拖延时间,只等着看诸葛亮的笑话。哪知诸葛亮用草船之法,不费半分之力,便得十万佘支箭。周瑜惊叹道:“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周瑜想要试探诸葛亮是否了解自己的意图,便假意向诸葛亮请教破曹操之计。结果两个人不谋而合,都在手掌上写了一个“火”字。周瑜担心诸葛亮泄漏机密,诸葛亮劝周瑜必用此计才能破曹。
周瑜为施苦肉计,当众打了黄盖,鲁肃责怪诸葛亮不肯劝阻。诸葛亮向鲁肃说出这是周瑜用的苦肉计。后来周瑜问起这件事,鲁肃推说:“他也埋怨都督忒情薄。”周瑜笑着说:“今番须瞒过他也。”
当周瑜发现没有东风,难以火攻的时候,急得一病不起。这时诸葛亮为周瑜开了一个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倶备,只欠东风。”并主动要为周瑜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周瑜见诸葛亮真的借来东南风时,便暗中派丁奉、徐盛各带一百刀斧手,到南屏山七星坛杀害诸葛亮。
二、是嫉贤妒能,还是锋芒太露
周瑜在临死之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既生瑜,何生亮!” “连叫数声而亡”。(见第五十七回)可我们知道,周瑜与诸葛亮是一对天生的冤家,自从相识之后便开始明争暗斗,周瑜曾经一次又一次地设计谋害诸葛亮;诸葛亮也一次又一次地与周瑜过不去。直到周瑜一命乌乎,这场硝烟才算散去。
古往今来,人们在评价周瑜与诸葛亮这段“风流”之事的时候,总喜欢把巴掌全拍在周瑜的身上,认为周瑜这个人气量狭窄,嫉贤妒能,不能容人,见到比自己强的人,便要置之于死地。因此,周瑜之死是昝由自取。当然,在周瑜与诸葛亮的矛盾中,周瑜应该负主要责任,但是,若把全部责任都推到周瑜的身上也失公允。其实,诸葛亮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也绝非“老实厚道”。有时,他的所作所为明显地具有炫耀之意,挑逗之嫌,而这正是远祸全身的大忌。
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一下周瑜与诸葛亮两人在这场矛盾之中的是非对错。
1.气量狭窄,嫉贤妒能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作为诸葛亮的一个反面陪衬出现的,作者把他描写成一个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形象。有人觉得这样来写,有点太冤枉了历史上的周瑜了。于是便想用《三国志》中的周瑜来为小说中的周瑜翻案。其实,这大可不必,因为小说终归是小说。
我们应该承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的确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他无论是在人格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才能的充分发挥。周瑜在人格以及心理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嫉贤妒能
周瑜之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谋害诸葛亮,甚至在临死之前还要大叫:“既生瑜,何生亮”,完全是因为他对诸葛亮异常嫉恨。然而,这种嫉恨并不是是因为诸葛亮对他有什么得罪之处,而只是因为请葛亮的才能超过他。这种嫉贤妒能的心理,对于像周瑜这样处在领导岗位上的人来说,是极其有害的。
第二,心胸狭窄
周瑜这个人心胸狭窄,气量如豆,用鲁肃的话说就是:“量狭”。例如,在“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时,周瑜气得大叫一声,多疮迸裂,半晌才苏醒过来。(见第五十一回)在“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时,周瑜恼羞成怒,大叫一声,多疮迸裂,倒于床上。(见第五十五回)在“一着棋高难对敌,几番算定总成空”的“三气”之时,周瑜竟然“怒气填胸,坠于马下。”(见五十七回)因此,与其说是诸葛亮气死了周瑜,倒不如说是他自己气死了自己。
第三,喜怒过盛
周瑜是一个喜怒忧惊都动于心,并且都行于色的人。他喜则大喜,怒则大怒,忧则大忧,惊则大惊。像他这种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感的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很容易失去理智。这也是他心理素质上的一大缺憾。因此说,周瑜在与诸葛亮的矛盾中是有一定过错的。其中,有些过错对周瑜这个从事领导工作的人来说,还是致命的。
2.锋芒太露,咄咄逼人
在周瑜与诸葛亮的矛盾中,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周瑜嫉贤妒能的问题,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诸葛亮一点毛病没有。不然,有着嫉妒本性的周瑜,为什么没有去嫉害最有可能顶替他的位置的鲁肃呢?为什么没有去嫉害与诸葛亮同样有名的谋士庞统呢?
诸葛亮之所以会引起周瑜的嫉妒,主要是因为诸葛亮这个人太喜欢表现自己,因而引起了周瑜的注意。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他在不适当的时间、地点,做了不该张扬的事情,其中有些事情,除了招惹是非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下面我们就一件一件地说说。
我们知道,最初让周瑜产生要杀诸葛亮这一念头的第一件事,是诸葛亮看透了“孙将军心尚未稳”,诸葛亮请周瑜前去“以军数开解”。其实,这件事似乎有点画蛇添足。因为在这之前,孙权已经当众砍掉桌子的一角,并且说:“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这分明是决心已定。只因诸葛亮多此一举,才招来杀身之祸。
周瑜请诸葛亮前去聚铁山断曹操粮道,如果诸葛亮直接说出曹操奸诈,不可冒险之意,周瑜也不好强迫。然而,诸葛亮非要先来卖弄一番,实在没有必要。俗话说:“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意思是宁可忍受别人的欺骗,也不应该公开揭露别人的骗局。诸葛亮即使看破蒋干中计以及周瑜打黄盖之事,也完全没有必要说破。本来毫无意义的事,却引得周瑜进一步坚定了 “此人绝不可留,吾决意杀之”决心。
草船借箭之事,其实本属可做可不做之事,因为曹操少了这十万支箭,也不会伤筋动骨;周瑜多了这十万支箭,也不一定都能派上用处。退一步想,如果诸葛亮先为刘备借下这十万支箭,然后再送给周瑜,将会比现在的效果要好上多少倍。再说借东风之事,好像对战争还可以起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事完全可以不露声色地进行,不必如此大张旗鼓。
周瑜为什么没有谋害鲁肃和庞统呢?这是因为鲁肃的智谋虽然不在周瑜之下,但是他在周瑜面前却始终表现得十分憨直,没有任何超过周瑜表现;而庞统虽然也有“江南名士”之才,但是他除了在周瑜的安排下,到曹操那里献了一次连环计之外,再也没有在周瑜面前露过锋芒。由此可见,周瑜所要谋害的只是那些超过自己的人。
所以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是非恩怨,大可不必将所有的过错都归结于周瑜本身,在很大一个层面上,诸葛亮还得为周瑜之死负上一定的责任呢!毕竟,是他将气量本身就狭小的周瑜一次次的气上了绝路。相反的,周瑜之所以会陷害孔明,还不是因为诸葛亮在自身面前太露锋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