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解读历史上赵云的几个疑团

三国时期,蜀汉的赵云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历史人物,虽然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赵云作了有意识有目的的艺术夸张,但是,历史上赵云其人,仍然是一位很值得研究和重视的人物。首先声明,我并不是所谓云迷,我只是借此机会发表一下我自己的心得,本文纯属个人意见。

下面,我就赵云这个历史人物存在的疑团作个系统分析:

疑团一:赵云的年龄

关于赵云的年龄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根据历史的记载和其他分析,我个人认为赵云至少比诸葛亮大20多岁,比关羽、张飞略小,他在长板坡的时候大约在40多岁上下。

疑团二:赵云的地位

赵云是三国时期蜀汉仅有的十二位被赐予谥号的大臣之一,但他在名位上远远不及其他十一位大臣。历史上从来没有五虎上将,只有四个名号将军,即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终其一生做的都是杂号将军。赵云本来是奋武将军公孙瓒的部下,公孙瓒派遣别部司马刘备跟随自己私自署置的青州刺史田楷与冀州牧袁绍争夺青州,赵云从这时起被划拨到刘备的麾下,被刘备任命为主骑。在从龙之臣中,资历仅次于关羽、张飞。 刘备在青州因军功升至平原相,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辖军队,而赵云未见升赏。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司空曹操表荐刘备为左将军,关羽、张飞为中郎将,而亦未有赵云。后来曹操派刘备到徐州讨伐僭号的袁术,冀州牧董昭劝阻曹操委派刘备,也只说“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不曾提起赵云,可见赵云不为时人所重。按说此时刘备南征北战,戎马倥偬,赵云不可能没有机会立功受赏,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赵云担任的主骑一职,不是从事冲锋陷阵,而是作为刘备的侍卫长,保护刘备的安全。

但是赵云终于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时来运转。曹操平定了盘踞冀、青、幽、并四州的袁氏父子,自为丞相,南征荆州。刘备仓皇南撤,被曹操骑兵追上,不得不丢弃妻子儿女逃跑。赵云保护刘备身边唯一的儿子刘禅及其母甘氏,得以免难。因此在刘备平定荆州江南诸郡以后,封拜元勋,提拔赵云为牙门将军,赵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统率的军队。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受益州牧刘璋邀请入蜀,讨伐割据汉中的张鲁。以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关羽留镇荆州,赵云则被划归到诸葛亮的麾下,受其节制。第二年,刘备南攻刘璋,召诸葛亮和南郡太守、征虏将军张飞入蜀,参与平定益州。平定江州以后,张飞与诸葛亮分定各郡,张飞从江州溯嘉陵江北上,攻克垫江,再从这里溯涪江而西攻克德阳,最后在成都与刘备会合。诸葛亮、赵云从江州溯长江而西攻克江阳,诸葛亮继续西溯长江平定僰道、南安、武阳,而分遣赵云从江阳北上平定汉安、资中、牛髀,在成都归还到诸葛亮的建制。益州平定以后,诸葛亮晋升为军师将军,署理左将军府事,负责处理政事。赵云晋升为翊军将军,不再受诸葛亮节制。 赵云为什么得不到重用?我想有以下几点原因:一,赵云的身世并非贵族,是布衣,这与中国历史上的“门阀制度”有关。该制度产生于西汉,兴旺于东汉,可见在三国时期的影响之大。二,赵云不邀功。赵云为人谨慎,小心,从来不会请功,争功,并不是图一身之高官厚禄的人。三,赵云非将略之才。赵云很长时期内一直为刘备掌管内事,主要负责的是内务的一些事务。他战绩比较少,尤其是缺乏统率大军、独镇一方的表现,他在统帅大兵团作战方面明显不如关羽、张飞。赵云更擅长执掌禁兵,他在他的职位上尽职尽力,做的非常优秀。

疑团三:赵云的相貌

史书只有"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记载,八尺,应该是很高的,但姿颜雄伟并不一定就是今天意义上的“帅哥”形象,三国演义中对赵云的艺术夸张描写,我想也是有一定的根据。我理解的赵云应该是比较魁梧,强壮有力,当然,只是个人猜测。

疑团四:赵云的功勋

刚才说过了,赵云并非将略之才。 三国时期,武将在每个政治集团中的作用都是很显赫的。赵云虽然是刘氏集团中的一员重要将领,但又不是最重要的前线战将。荆州时期,关羽张飞都已封侯拜将了,赵云还是较低的层次的将军;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封关羽马超张飞黄忠四人为前左右后四将军。刘备称皇帝后,立骠骑将军马超、车骑将军张飞以及魏延、黄权等四位将军,赵云仍然是低一层次的杂号将军;一直到了刘备病逝的这一年,赵云才被提升为镇东将军,与镇北将军魏延同列。建兴六年,因为伐魏失利,赵云与诸葛亮一齐被贬职,第二年便去世了。所以,终赵云一生,在武将的行列中,不但没有超过前期的关、马、张、黄,也稍逊于中期的李严、吴懿、刘琰、魏延等人。不论怎么说,所有的历史资料都没有记载关于赵云指挥大规模战争的记载,也没有独挡一面的时候。不管是历史埋没人才也好,刘备不重用也罢,赵云对于蜀汉政权的贡献确实很小。但是,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有意识地将赵云与关、张马黄四人并列作传,对赵云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赵云能与其他几位开国战将并列青史呢?仔细读史,可以发现赵云在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中自有其独特的地位。赵云与刘备结识很早,情同手足,能与备“同床眠卧”,深得刘备的信任,很长时期内一直为刘备掌管内事,可以说是刘备的贴身“卫队长”,在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上,赵云功不可没。第一次是在当阳战役时,刘备自己已经“弃妻子走”,而赵云却“身换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且战且走,竟然“皆得免难”,立下了第一大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时赵云的责任是属警卫性质,与张飞据水断桥的责任是不同的;第二次是当刘备率兵入川时,孙权“闻备西征”,打算由他的妹妹孙夫人“将后主还吴”,在这关键时刻,又是赵云,受诸葛亮的命令,“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赵云二次救幼主,再次立大功,看来这时他仍是禁军的长官。刘备入益州之初,赵云在荆州,职务是“留营司马”,仍然掌着内事;诸葛亮入川时,张飞赵云随行,这时刘备已立志夺下益州为基本了,所以其家属一定是同时入川的。成都定后,“以云为翊军将军”,“翊”者,辅佐之意,到刘禅称帝的同年,赵云又被任命为中护官,可见赵云几十年内一直是为刘备集团执掌禁兵的。从战争年代到建立政权之后,赵云在这个岗位上所作的贡献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功劳也是极显赫的。关于这一点,当年刘备就“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禅则更作了专门的评价,在回忆当年赵云的功绩时,刘禅说:“联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

赵云地位特殊,长期身居君侧,他不但需要身怀高强的武艺,忠心扶汉,同时又必须具有极好的个人品行和素质,在这后一方面,赵云也有其关羽、张飞、魏延等难以相比的优势。赵云品行高尚,处事正直,秉公办事,不徇私情的例子很多,也很感人。例如:早在荆州时期,原桂阳太守赵范想将自己丧夫的嫂子配给赵云,赵云认为赵范的投降是“迫降”,“心未可测”,坚决拒绝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赵云的推测;又如益州初定时,人们议论着将成都的房屋和田园统统分赐给诸将,赵云站出来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日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坚决主张将田宅归还益州人民,令其安居乐业,得到了刘备的赞许。当刘备伐吴之时,赵云大胆直言:“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主张“先灭魏,则吴自服”。后为诸葛亮北伐失利,赵云由于“敛众固守,不致大败”,还剩余一大批军资余绢,诸葛亮主张分给将士,赵云则认为“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建议冬天下发部队御寒,“亮大善之”。赵云的这些可贵品质,在蜀汉诸将是非常突出的。由于关羽、张飞、黄忠、马超都在蜀汉政权初建时先后死去,朝野之中,赵云成了举足轻重的资深将军,他的这些可贵的品质对于政权建设应当说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疑团五:赵云智勇双全?

这个说法很难成立。智,虽然有些事情表现出来了,但并不是突出的,他的“智”不是诸葛亮、曹操那样胸有韬略的大智慧,而是为人处事上的一些小智。勇,也没有具体记载或别人的叙说。比如吕布“便弓马,臂力过人,号为飞将” 。关羽、张飞都号称“万人之敌”,被目为“虎臣” 。马超被诸葛亮称为“雄烈过人,一世之杰” 。黄忠“常先登陷陈(阵),勇毅冠三军” 。赵云似乎没有这样的称谓,演义中的“一身都是胆”有可能符合他。我认为对赵云的评价应是“柔贤慈惠”、“执事有班”、“克定祸乱”“时论以为荣”。

疑团六:赵云的武艺究竟有多高?

就从三国志中的语句分析: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赵云有可能是突围而出的,但不是杀敌甚多,只能说是全身而退,“皆得免难”四字也正是说明没了赵云,她们母子就要遇难了,可想有多危险。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这句也很重要,说明告赵云状的那人禀报之后没多久,赵云就回来了,可以猜想到敌军确实没演义那么多,而战斗时间也没演义那么长,这又说明了赵云实际上主要是保护逃脱战,而不太可能震撼到魏军。演义的描写只是更为了故事精彩。否则不会“顷之”就能回来。

所以总结一下,赵云此战可以说是“惊险有余,激烈不足”。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

数十骑,遭遇了曹操的大部队(大众至),赵云为了使敌军夺气,首先并不撤退,先前突其阵。很多人认为主将一般是不直接参战的,以指挥为主,但数十对抗大军(到底是多少人马,我暂时不知道,但肯定比赵云兵马多的多),赵云肯定会一马当先,否则自军将士肯定白白送死。就这样,且斗且退,有吸引敌军主力的意思,而不是逃。就这样冲散了曹军。(“公军败”只能解释为被赵云一时气势所迫,因为他们立刻又“复合”了)

“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这一句大体说明了赵云和黄忠是一个档次的。我个人认为赵云的武力是“一身是胆,勇敢有余”,而说他是“勇冠三军”大概不太准确。

疑团七:对赵云的评价

这个问题是很有争议的,到底如何评价赵云。历史上的赵云虽不是功勋卓著,但也绝非平庸之辈。

其一,深明大义。在那个动乱扰攘的年代里,一个人的文韬武略为谁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试金石。当其时也,为一己富贵而趋炎附势、助纣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驱使者更比比皆是。赵云的选择如何呢?据《赵云别传》记载,当赵云初从公孙瓒时——

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这一段话,可以看作赵云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则——“从仁政所在”;他的目标——解民于倒悬。在封建社会中,这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是为此,后归刘备也是为此,而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出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谏。《赵云别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云的头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无怪乎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其三, 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这一点,又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兴六年(228),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部伍不乱,“军资什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感人的话语,其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均可洞然如见。那些浅薄自负、自吹自擂之徒,岂能望其项背!综上所述,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不能冠冕众人,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这一切,为塑造赵云这个艺术形象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生活依据。

这里要强调一点:罗贯中在表现赵云的美德时,特别突出了他的机警和精细。本来历史上的赵云在这方面未见突出,罗贯中却又一次发挥了他的艺术创造才能,把这一点表现得鲜明而生动,使赵云的形象在刘备集团中更加别具风采。

其四,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在战斗中,赵云俘虏了其部将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少小相知”。在这种情况下——

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

不是私自卖放,而是报告刘备;不是为个人增添帮手,而是为刘备推荐人才;公事公办,实堪称赞!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相比之下,好恶由己,褒贬任情的杨仪之流就差得太远了。

我们应该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赵云赵子龙这个历史人物,他是传奇的,又是普通的。我们不能对他苛刻太多,用现代眼光去衡量古人是不公平的,赵云确实是优秀的,虽然他不是突出的。下面我用演义的诗来结束本文吧:

救主功勋大,兴邦名誉彰。

扁舟飞汉水,匹马向当阳。

义胆深包体,忠心并日光。

留芳青史上,应是与天长。

另一首诗又云:

匹马单枪敢独行,摧锋破敌任纵横。

皆称飞虎一身胆,不负英雄千古名。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