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品“三国”谈企业用人之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人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天下分崩、群雄并起的时代。在那个时候,凡有志之士,不论文武,都待价而沽,或毛遂自荐,无不欲攀龙附凤,一显身手,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真正甘心终老山林,“苟全性命于乱世”的人真是凤毛麟角,“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确实是那时现实的写照。而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的极端重要,他们在争夺人才中争夺天下,在争夺天下中争夺人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纵横捭阖,军事较量,是一场争夺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大战。 很多人认为三国之中,使用人才方面做得最为出色,效果最显著的,乃魏国的曹操,他的政策,裨益魏国,使其迅速强盛起来,傲视天下。其实不然,蜀国、吴国能够与魏国三足鼎立那么长的时间,在用人方面是各有千秋的,他们都也有不少经验值得后人借鉴,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以论述。 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就要做到人尽其职,要求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比方说曹操手下的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人才都是德才兼备。再比方说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他们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所以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这些人也都非常地称职。 刘备也能取人之长,优势互补。蜀国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都是勇冠三军之辈,但要是论起谋略和用兵之道他们就比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逊色多了,他们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不重叠,权责明晰,让诸葛亮做军师,掌握全盘,五虎上将作先锋,照旨行事。 孙权有三次拜将,第一次拜周瑜,赤壁一战击败曹操八十万军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也让曹操一辈子不敢轻视江东;第二次拜吕蒙,击败了神话般的关羽,收回荆襄九郡,使东吴属地扩大了一倍;第三次拜陆逊,彻底打垮了来势汹汹的刘备,使一代英雄一蹶不振。这三人除了周瑜外,其余两人在拜将之前应该说没什么突出贡献,特别是吕蒙,出身“贫贱”,“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戕疏”,就这么一个人在孙权手下却是“勇而有谋,断识军计。”可见孙权在用人上确实有自己的一套。 合理调度 曹操、刘备、孙权手下都是人才济济,如何合理调度他们发挥的作用,是胜负的关键。刘备“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有力。”但却在在荆州投靠刘表、寄人篱下。当时曾请教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应该说水镜先生一语道破天机,光是有一般文臣武将是不够的,若无人能好好规划、整合诸人的专长,领导者的前途难有,这就是需要经纶济世之才--诸葛孔明的时候了。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之后,一步步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左右逢源,屡战屡胜,最终得以三分天下,成一方之霸业。 曹操也善于协调部属之间的关系,张辽大战消遥津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当时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攻下皖城,指向合肥的时候,守卫合肥的只有张辽、乐进、李典率领的七千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果内部不能通力合作,必败无疑。 而这三个人“皆素不睦”。张辽有勇有谋,能统率大局,乐进稳健,李典儒雅,李、乐很早跟着曹操,对后投降的张辽不服气。在关键时刻,曹操派人送来一个木匣,上书“贼来乃发”,并在文书内对合肥的防御做了具体的安排: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征,乐将军守城。张辽坚决执行曹操之命令,表示与来敌“决一死战”。李乐被感动,表示愿听指挥。后来大败吴军,差一点捉住孙权,从这一点安排上反映出曹操高超的用人艺术。一是他了解张、李、乐三人不和,由他出面三人比较能够接受。二是乐进守城是其长处,张、李在重要关头能够服从大局。

周瑜“雄烈,胆略兼人,无人可比”,长于战术。而鲁肃“胸怀韬略,腹隐机谋”,长于战略,鲁肃曾向孙权提出“进取荆州,全据长江,以图天下”的战略部署,与诸葛亮《隆中对》甚相类似,只是不那样详尽罢了。孙权让这两人搭档,是相得益彰的,赤壁之战就是典型,由鲁肃提出“孙刘联合抗曹”,并在中间组织协调,维系着两家的合作关系,具体作战的实施由周瑜来完成。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他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桃园三结义后,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常弱小,在相继被出卖追杀和如丧家之犬东奔西走中,意识到如没有一位能谋略善统筹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长足持续发展,所以就设丞相之岗,并四处揽才,最终锁定诸葛亮。这是他在用人方面因事设岗,适才所用的体现。充分授权也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请得孔明出山后,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孔明有机会把才能挥洒的淋漓尽致。长坂坡之战,诸将南下,而赵云独奔西北而去,有人说赵云投曹操去了,刘备却坚信:“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果然,赵云从乱军之中救回了刘备之子。李恢是刘备入蜀后新收的文臣,有人诬他造反,刘备明其不然,反升他作了别驾从事。试想若诸葛亮北伐时刘备尚在,便不会因司马懿的反间计而将诸葛亮从前线召回。 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一直被孙权重用,后来官至大将军,在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时,就有人诬告他与刘备有勾结,但孙权听了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短短数语,便可看出孙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真谛所在。 赤壁之战中,蒋干从周瑜那里盗得伪造的蔡瑁、张允的的“投降书”,曹操不假思索斩了两人,当时蔡瑁、张允任曹军水军正副都督,曹军本不谙水战,失去这两人更加举步维艰,哪有不败之理,这次曹操的生性多疑害了他自己。 利用感情,充分调动下属积极性 人是感情动物,感情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运用感情激励员工,进行感情投资,虽是无形,但甚是有效。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得过去,因为小说中刘备的眼泪,在很多个关键的时候都起到了收买人心的作用。这正是其对人动之以情,以感情来激励人的“绝招”。在“火烧新野”一战中,众将让其弃民先行,“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 当赵子龙单骑救主归来,将阿斗双手递与刘备,刘备接过,扔在地上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子龙忙从地上抱起阿斗,哭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就这么一招,赵子龙为其拼杀一生,这可算得上是收到成效最好的感情激励方式了。小说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刘备在用人方面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曹操善于用真情招揽贤才为己所用,三哭郭嘉就是很好的例子。曹操一哭郭嘉身染重病。当时曹操采纳郭嘉建议,率大军远征辽西沙漠。一路上风沙弥漫,人马行进十分困难,郭嘉因水土不服而“卧病”床上,曹操十分心疼,前来看望,流泪道:“因我欲举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致染病,吾心何安”,几句关心和爱护的话语使郭嘉深受感动。 二哭郭嘉英年早逝。曹操痛哭,并对文武百官说:“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胸崩裂矣”,众人听了,无不为郭嘉之死感慨,更为曹操惜才而感动,都愿为曹操尽忠效力。三哭郭嘉深谋远虑,郭死前曾给曹操留下一封信,曹操依言而行,斩杀二袁,获得大胜,曹操叹服郭的料事如神,又想起郭为自己出谋划策十余年,屡建奇功,不禁触动了怀念之情,于是又领众人到郭嘉灵前哭祭。 孙权也有行酒哭泰的事情。周泰是孙权旗下一员猛将,多次舍身救主,小说上记载,权把其(周泰)臂,因流涕交连,字之曰:“幼平,卿为孤兄弟战如虎熊,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同荣辱,等休戚……”《三国志》也写到权:“命泰解衣,手指其创痕,问所以起……其明日,遣使者授以御盖,于是盛等乃服……”这样厚对忠臣,真心待下的作为,怎能不让东吴上下一心,臣皆效死。 总之,“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才管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仅仅做到知人善用是远远不够的。敢于起用、重用人才,说明管理者有胆有识;善于培养人才,说明管理者具有战略眼光;而能够用感情留住人才,使人才愿意为其鞠躬尽瘁,说明管理者已经领悟到了用人的真谛。 一部“三国”,内容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可归结为一句话:它是魏蜀吴三国争取人才、使用人才的斗争。“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这个千古颠扑不破的规律,在这里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无论曹操、刘备或孙权,在争取人才,如何使用人才这点上,都是殚思极虑、不遗余力的。后人品“三国”,不能仅仅陶醉于刀光剑影,还要深入去领悟攻城略地背后人才的获取、争夺、使用和激励的艺术。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