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曹操高陵在河南省安阳市被发现的消息引起了国人热议。作为中国最为知名的历史人物之一,曹操的真实面目到底如何,再次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84岁高龄的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原副会长、原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朱绍侯教授不仅关注着陵墓的发掘工作,更是参与曹操高陵论证的专家之一。他说,作为历史学家,我对曹操评价很高,曹操在正史和传说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希望大家能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和传说的曹操区分开来。
那么,曹操的真实形象到底如何?朱绍侯说,曹操文武双全,统一了北方,还改变了汉室奢靡的生活方式,生活极为简朴,在政治、经济、文学、军事上都有卓越贡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均认可曹操的正统地位。
朱绍侯说,东汉末年各地豪强拥兵割据,趁此之机,曹操改编青州黄巾军,独立发展武装,在南北征战中雄踞一方,成为魏、蜀、吴鼎足之势中的主导性力量,这都离不开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
裴松之注《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史书还记载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
令人惋惜的是,其著述大都亡佚,但朱绍侯说,从其存世的军事文书和所取得的军事成就来看,曹操无愧于军事家的称号。
说到曹操的文学成就,很多人可能并不陌生,其《观沧海》至今仍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篇目,《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诗句也不时从人们口中吟出。
曹操在文学上的贡献并不仅限于数首流传后世的名篇,他还对当时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朱绍侯说,作为建安文坛的领袖,曹操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在曹操死后的几百年间,其形象基本属于正面人物,曹操形象的根本转变大约源自宋代。易中天在其《品三国》中这样解释: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这就导致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文艺作品的出现。而当时的作家又以最为流行的三国故事作为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遂把刘备、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当做正统来加以怀念,董卓、曹操遂成为理所当然的反面,因此,曹操终于由一个有本事的人、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花脸奸臣了。
朱绍侯也说,曹操形象的转变主要归因于在民间影响力很大的《三国演义》和各种戏剧作品,这些作品中,只要涉及曹魏,都存在很多歪曲和丑化的内容,久而久之,曹操的真实形象就被人遗忘了。
实际上,曹操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很大贡献。朱绍侯说,东汉末年,社会衰败、诸侯混战,汉王朝已没有能力统治天下,曹操统一北方,实现屯田制,对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都有重大贡献,也为后来晋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虽然背负了千年“骂名”,但为曹操翻案者并不在少数,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毛泽东和鲁迅。
曹操是毛泽东点评较多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在毛泽东看来,曹操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位集政治、军事、文学才能于一身的人,他还曾在诗中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在《而已集》中,鲁迅则写道:“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