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研究的题目是为什么马谡,杨仪,魏延,这三个人,在诸葛亮丞相身边的时候,是颇为正常的,而一旦离开诸葛亮身边或是失去诸葛亮,就改变了一个人似的?
先说事实吧:马谡马幼常,时任参军,时常与诸葛亮谈论军事,谈话颇有见的,深受诸葛丞相赏识,在南中一战中,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方针就是马谡提出来的。
马谡:“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失了街亭,害的诸葛亮一出祁山全军被动,西城不得已而为之,上演空城计,几乎做了司马懿的俘虏。
马谡从指点军事头头是道的神奇参谋到纸上谈兵山上扎营的愚蠢蜀中赵括角色的转变,反差之大令人瞠目,也间接证明了先主刘备看人不走眼的神奇,马谡,你该啊。
杨仪字威公,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官至中军师。
北伐时,丞相诸葛亮以杨仪长史绥军将军。诸葛亮数次出军,杨仪常为其规画分部,筹度粮谷,处事极捷。因此一应军戎节度,皆由杨仪取办。街亭之战中,参军马谡不听号令,诸葛亮料其必败,正欲使杨仪替其回,可惜已经不及。镇北将军魏延勇猛过人,但性格矜高,当时军中众人皆避而下之,唯独杨仪肯不假借于魏延,魏延因此忿怒,二人势如水火。不久诸葛亮病卒,杨仪等部领全师还朝,又诛魏延。杨仪回都,拜为中军师,后主刘禅亦嘉奖其功。然而杨仪自以年宦先于蒋琬,才能亦过于蒋琬,如今位在其下,深深不忿,口发怨言,费祎以其言密奏后主。后主大怒,将欲斩之,蒋琬以其有功谏止,于是后主废杨仪为庶民,徙汉嘉郡。杨仪至徙处,因不胜羞惭而自杀。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河南信阳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诸葛亮死后,魏延因被陷害谋反而遭杨仪一党所杀。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得到刘备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为人孤高,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是和蜀汉重臣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将兵权交于杨仪,魏延因恃功心有不甘而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
本为刘表部将,当刘备携百姓前来投奔刘表之子刘琮时力主迎接刘备入城,为此而与文聘敌对。刘备离去后转而投奔韩玄。刘备派关羽攻打长沙时,韩玄认为部将黄忠通敌而欲斩之,魏延大怒,一刀杀死韩玄,献城投降,因为此举而被诸葛亮认为其不忠不义,同时被指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但刘备爱惜人才,仍将魏延收留。此后刘备率军入蜀,魏延随军前往,于刘璋的酒宴上奉庞统之命起身舞剑,意在乘隙杀死刘璋,但被刘璋部将阻止。攻雒城时为争功反陷入苦战,幸得黄忠所救。于马超进攻葭萌关时出战,击败马岱,却被败中求胜的马岱放箭射伤。于瓦口关之战中曾奉命援助张飞。汉中之战中无视曹操的招降而对曹操放箭,射中其人中;战后被封为汉中太守。
刘备逝世后,魏延随诸葛亮平定南蛮王孟获的叛乱。于诸葛亮北伐时献“奇袭子午谷”之策,但未被诸葛亮采纳;因此在奉命进攻箕谷时无视诸葛亮的军令,险些败北。于诸葛亮向天祈祷延命时进帐报告敌军入侵的消息,不慎碰倒主灯,导致诸葛亮的祈祷失败。诸葛亮临终前遗命杨仪统兵,魏延对此不满,于诸葛亮病逝后率军反攻杨仪,而杨仪则根据诸葛亮的遗计挑衅魏延,魏延大喝一声“谁敢杀我”后被潜伏在一旁的马岱所杀。
主簿杨颙谏曰:“某见丞相常自校簿书,窃以为不必。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必使仆执耕,婢典爨,私业无旷,所求皆足,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婢仆哉?失为家主之道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司马懿之言,真至言也。”孔明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