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浅析诸葛亮出山的不同说法

刘皇叔三顾茅庐请卧龙先生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随着小说《三国演义》的流行而流传千古。那么历史上刘备真的有三顾茅庐吗?诸葛亮出山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翻阅《三国志》,发现对于诸葛亮出山辅弼刘先主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陈寿在《诸葛亮传》中的记载,说诸葛亮是由刘备亲自邀请而出山的;另一种则是《魏略》《九州春秋》的说法,说诸葛亮自己跑来投靠刘备。两种说法各不同,那么哪种才是正确的呢?下面待我来简单分析。

首先陈寿《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按照本传的说法,徐庶前来投效刘先主,向先主隆重的推荐了诸葛亮。而刘备当时可能没把诸葛亮当回事,随随便便的说了一句:“君与俱来。”完全没有礼贤下士的意思,显得很轻浮,只认为诸葛是一般人物。而徐庶听了这话,心中有些不爽,向刘备说明诸葛先生乃当世之人杰,要刘先主亲自去请。刘备一听,当时心中可能是一惊,觉得这诸葛亮还真是个人才,不可以轻易请来,于是就亲自上门拜访(至于诸葛亮是在襄阳还是南阳躬耕的,我们就暂且不论),结果孔明先生还装大牌了,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这位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先生。诸葛亮比刘备整整小了二十岁,属于刘备的后辈了。刘备依旧很谦虚,向他请教天下大势。诸葛先生屏退左右,向刘先主说出了一番经典的言论,史学家称之为“隆中对”。大致的意思就让刘备认清楚当今的形势。天下大乱的情况即将结束,曹操父子占据北方,孙权占据江南,而刘备想要有所作为,就得以荆襄之地为根本,取益州,奠定基础。然后兵分两路,由荆襄和益州出兵北伐,扫荡中原,最后再灭吴,兴盛大汉。刘备听完之后是茅塞大开,急忙请求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为其诚心所打动,答应助其一统天下。刘备和诸葛亮两人整日在一起研讨天下大事,搞得刘备的老心腹关羽和张心中不舒服,先主听到他们的怨言,教导他们:“诸葛亮是水,我这条鱼得到了水,是天大的好事,你们以后不许再随便议论!”于是关、张只得乖乖听话。

 而《魏略》等史书则是另外一种说法。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时引用了曹魏鱼豢所写的《魏略》,《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按照《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刘备没有三顾茅庐,是曹操在整讨荆州之前,诸葛亮主动来投效刘先主。刘先主看他年轻,没有重视。而诸葛先生乘机向刘备进言,要刘备向刘表提意见“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要刘备乘机扩充自己的实力,刘备听取了他的意见,感觉对自己非常的有利,从而认为诸葛亮有大才,于是开始重用孔明。

《三国志》的注解者裴松之在引用了《魏略》的说法后,也认为认为《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我个人也比较赞成,认为诸葛亮应该是由刘备请来的。大家已经习惯了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故事,这是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另外如果少了隆中对这番经典言论总感觉诸葛亮就是不完整的,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也是不完整的。再细看一下,陈寿治史的态度极其严谨,不是信史他是不会记载的。陈寿自己是蜀汉的官员,大半生生活在蜀中对蜀汉君臣的事情比较了解,写蜀书时非常的谨慎,所选用的史料基本是真实的。另外《魏略》是曹魏郎中鱼豢撰写的,此书久佚,现今只留有佚文。此书记述魏国与汉末中原群雄相当详细,而对偏方地区的记载较略,甚至与他书的记载不大相同,如有关蜀后主刘禅被人口贩子出卖,孔明见刘备的史事与《三国志》的记载多不相符。而且这些与《三国志》不相符合的记载很容易被证明有是错误的。同时《魏略》的编纂者没有蜀汉、孙吴的一线资料(写书时,三国尚未一统),只是道听途说进行记录,所以有很多的不符之事,而且明显带有贬低、嘲弄的感觉,不可全信。综合来看,我个人使相信陈寿的说法,相信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经典故事。

注:一家之言,如有不好之处,请指正。另外在其他论坛已经发表过初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