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篇幅太波澜壮阔,从哪个角度都能讲出一大堆故事。每个人物都星光熠熠。这本书我看了至少四年了,因为我有一套四大名著,没有借书归还期限的压力,就在每年的假期回家没事瞄上几眼。最初的感受是:三国教会了人们不实在,似乎满城都是拆白党。今天你是我的主公勾肩搭背地称兄道弟,明天就一刀把你劈成两半。
我记得小时候我听过一句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很好理解,就是不要在你荷尔蒙高涨的年龄通晓反抗的思想,对江山社稷大大不利也。但是我这么多年一直都在思考为吗老了不要看三国啊,到现在其实也想得不是很明白。大概就是老了你再看这种教你权术谋略的东西就没用了,毕竟,大江东去了你的人生已经已矣了,还想建功立业就像出身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一样,空留泪满襟了。这就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是多么的功利主义啊。
其实《三国演义》也可以是部喜感十足的小说,当然这要看你选择的角度。我是在痴迷三国杀的背景下重新拾起三国来看的,初衷也就是好奇某些人物的某些技能。不过,我始终记得自己第一次拿起三国时读到曹操和陈宫的故事,这是迄今的阅读中我最遗憾的情节。
当年曹操是一穷二白,陈宫还是个小官吏。本来一个是衙役一个是贼的关系,不料陈宫弃了官阶直接奔贼而走,不能不佩服陈宫的勇气和眼力,所谓眼力——曹操也的确不负陈宫望,最终也是个成大事历史上留名的人,虽说留什么样的名不好评判。
陈宫就是知道并且深深理解他的人。看来,这二人是真的惺惺相惜。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真是喜欢陈宫。尽管在我热衷的三国杀里没这个人,这个人的技能也的确不好说。但是中国古代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知识分子士大夫的重情重义跃然纸上了。
曹操这厮好疑,年轻的时候好点,但是也没好到哪儿去。吕伯奢好意留他,施与酒肉。就因为家人的一句:缚而杀之,何如?这下好了,曹操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分青红皂白给人家杀了个断子绝孙。陈宫当时只是暗自思忖:曹操误杀了好人。当时的情况,草木皆兵,曹操疑心有人要害他,先下手为强以求自保,这些陈宫都能理解。但是不能理解的是,曹操灭了人家一家,看见吕伯奢买酒回来,行不远又回来彻彻底底地将一个真心对他的人杀得骨血不存。这一切让陈宫愕然。曹操的解释很无惭无愧: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这个时候恍然大悟,原来曹卓是一类人啊。入夜,想杀掉这个不义之人,但是最终也没下去手,终于还是离开了他。
陈宫心想,自己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投奔曹操和他浪迹天涯的,杀掉不义,我在想,这其实不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其实,他是舍不得杀掉曹操啊。在那个时代,曹操的确具备治世之良臣的才干和魅力,陈宫心中的国之大义和曹操的雄才大略的叠加,这让他怎么忍心杀掉一个这样的人。陈宫是清楚的,曹操必然是成大器的鸿鹄。只是,也许陈宫没有想到,生不逢时,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也。
后来曹操要杀陶谦,陈宫又去找他,劝说曹操不要这么做,最终未果。也许,当时曹操不是复仇心切能听进去陈宫的话,陈宫或许会回到他的身边也说不定。
那曹操,也就不用再火烧赤壁之后,大哭“偶滴奉孝啊,你要在我也不至于让他们整得那么惨啊。”也许是我太喜欢陈宫这个角色,自认为他的谋略也是不在荀彧等人之下的,只可惜,他遇人不淑。
飞蛾扑火地跟随的,被这乱七八糟的巧合彻底在陈宫眼中成了无义之人。其实说曹操和董卓一样,真是冤枉他了。曹操也不是个完全的无义之人,看后来他对关羽就知道了,偶尔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呢。在后来陈宫跟随了吕布,那是个明白人么,那就是个“欲求于小姐合体之事”(语出《新三国》,《三国演义》里可没这么穿越的语句)的棒槌。就算这样,陈宫也是兢兢业业。不能不说,还是带着点私人的情绪的,陈宫总是找曹操的麻烦。如果吕布是个用人之人的话,鹿死谁手还未定呢。
虽然老年的曹操经常假兮兮地杀了有才之人又假意厚葬,可以说老虚伪了,但是,厚葬陈宫,十有八九是实心实意的。曹操后来是真的爱陈宫之才,可惜陈宫宁愿和吕布烂人,也是不待见他。
自古英雄惜英雄,可惜啊,不管是陈宫还是曹操,都生不逢时。一个早早的见了马克思(不对那个时候还没马克思啊),一个成了历史上的大黑脸。可惜啊可惜,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如果,如果A就B,如果没C的话就不会D。
如果刘备没有诸葛亮,他是谁啊,一个编草鞋的,一个虚头八脑的大耳贼,地无一垄草无一席,还汉中王呢?如果曹操能容纳陈宫,如果他不杀荀彧什么的,如果郭嘉不死,还有司马懿什么事吗?如果孙策没杀于吉,如果周瑜不把精力放在和诸葛亮斗上……历史怎么样,三分天下归谁家,这很难说。
国家不幸诗家兴,兴了这部精彩的小说,兴了这些精彩的人物,可惜的是,历史无可更改。
历史,就是留有许多无可弥补的遗憾。小说,就是令遗憾开始炫目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