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评价体系中,出现了一个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价值评判标准:国家统一,就是说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并谋划统一全中国。这是个问题,但他是促进了统一还是落实了分裂?很多辩证唯物史学家们显然忽略了统一与分裂的转化关系。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平灭异姓王之后杀白马立誓,非刘姓不王。异姓最高只是封侯。本无公爵之设,四百多年指出了一个王莽当安汉公。曹操欲得魏公而荀彧追随他近二十年的超级谋臣就不赞成,就是注意到曹操已经走上了破坏和分裂国家体制的道路,不愿助纣为虐,才自杀以成仁的。更未遑曹操之后竟然封王等所作所为。
东汉末年的刘姓皇帝只是一个国家的符号和象征,天下是整个士大夫阶层共有的。曹操武力平定袁氏父子之后,北方统一在汉室的名义之下。曹操拒绝孔融的和平统一政策,到这时,执迷于武力的曹操渐渐地变成了统一的障碍,曹操破坏国体传统,从封魏公建国开始就已经“如汉初诸侯王故事”,更是搞起了法理分裂,这还可以让某些人“足智多谋“的曹操玩弄的政治把戏来辩解,曹氏家族的情况把北方社会人为地撕裂为拥汉和挺曹两派,其伤痕长期不能抹平。这对当时社会心理的冲击、对士大夫思想、心态的冲击都不可小觑。曹操这种模式的传人,一千七百多年后又诞生了一位,台湾的阿扁,“阿扁错了吗?阿扁错了吗?阿扁错了吗?”
但至曹丕就确确实实地把中国的分裂给法理化了,曹丕的称帝就是法理独立,把一个统一概念的中国分裂开来,把士大夫共有的天下纳入一姓私有,这是历史的一个大倒退。反对者可能说,他并没有否认统一的原则,他下一步还是要搞统一的,问题在于,他当皇帝后,别人也跟着要当,几十年内就不再有这个可能了。
国家统一当时是可以实现的,本来可以统一的。曹操也没有最大限度利用献帝的功能,他若像诸葛亮那样待献帝以至诚至公,假设曹操有此名声,奉献帝亲征而下诏命令孙权来驻地见面,而不是由“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写什么“狩猎”于XX的话,孙权的部属还有什么理由抗拒统一呢?曹操若持平,则东汉初年窦融等地方势力自然来归的情势并非不会出现,孙权若归顺,刘璋会抗拒吗?这些招数难道诡计多端(或叫足智多谋)的曹操想不出来吗?曹操是不愿意献帝有什么大名誉的。曹操由建安初年自称周公,普世之人都觉得贴切,慢慢的称不下去了。皇帝长大了,“周公”就是不还政,岂不让人耻笑?只有改自称,喻己为齐桓、晋文,最终野心暴露,改称自己为“周文王”。曹操宁可要曹家把持权力下的分裂,也不要国家的真正统一,曹操非要分裂国家和社会。这导致士大夫阶层苦闷、无奈,反抗和玩世不恭都是必然的。
曹操为什么杀孔融?孔融主张和平统一
曹操是搞分裂的,这由他与孔融的分歧及其最终杀害孔融可得出结论。
曹操杀孔融,天下冤之。谁都知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孔融之不可轻忽更不可杀,何进以国舅秉持朝政尚不敢结怨孔融反而辟以官职:以董卓之残暴尚不敢杀,还委其官职,打发他离开,眼不见为净,意图借黄巾之手而杀之。
曹操为什么杀孔融?真相如何?曹操指使人罗织的罪名可归纳为不忠不孝两条。说孔融十几年前在山东时图谋造反,为九卿时行为不检,另有不孝理论。
曹操是移汉换曹派领袖,孔融是誓死拥汉派领袖,但考察孔融一生,从何进、董卓到曹操,一直是士人领袖,孔融之行为,忠于汉室,求死而已。陈寅恪先生指出:“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苦痛,终于消灭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元白诗笺证稿》)
《后汉纪》卷第三十:(十三年,应在赤壁之战前)时中州略平,惟有吴、蜀。融曰:‘文德以来之。’操闻之怒,以为怨诽浮华,乃令军谘祭酒路粹傅致其罪。壬子,太中大夫孔融下狱诛,妻子皆弃市。曹操杀孔融与“文德以来之”直接相连,吴使和孔融的对话内容史书无载,路粹奏书中也提到孔融对着孙权使者“谤讪朝廷”,这是直接的导火线。孔融与东吴士人领袖有着密切交往,例如,孔融与东吴名士多有交往。这种背景恐怕是曹操忌惮的,可能影响社会舆论。
曹操与孔融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将其分歧置于个人恩怨未免格局太小,这就是说孔融主张和平统一。问题很清楚:曹操是想在汉庭名义之下掏空汉室,用毛主席的话说这种情况叫“打着红旗反红旗”,而孔融则是主张维护汉室(国家),和平统一,如果这样曹操就失去立功、夺权的机会。曹操是当时最大的军阀,表面上冠冕堂皇打着国家的名义,实质上全是发展其个人及其家族的利益,最后把国家掏空了。如果曹操真从国家利益出发,孔融的主张是最好的,实现的可能极大,那样对国家、对社会、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及对曹操个人的荣誉都有极大好处。但孔融的主张和影响触犯了曹操个人及家族的根本利益,所以曹操才不得不撕破其伪善的面具,之前,曹操多次忍让孔融的冷嘲热讽,气量何其宏大,因为他犯不着和孔融翻脸,那样对他本人声誉的伤害是很大的,但这次国家发展路线上的分歧,踩了曹操自私自利的底线,顾不了那么多了,就令人罗织罪名,残忍地将其全家一并杀害。
杀孔融事影响非常大,说是动摇国本也并不夸张,曹操本人被迫专门向他全面控制的军队体系“诸军将校掾属”解释,用现在的话说是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将精神传达到连营级以上干部,显见此事的影响非同一般。但让人注意的是,曹操只用了不孝的罪名大责难孔这个举国尽知的大孝子,提出孔融提倡有违孝道,败坏社会风气的说法。
数月后,曹操遭到了他军履生涯的最大挫败。
除非是涉及民族的生死存亡,曹操这样的人不值得、也没有理由非要为其恶行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