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字幼常,190 - 228(39岁),马谡少时素有才名,和兄长们并称为“马氏五常”,马谡和马良曾同为荆州从事,刘备入川时,马谡跟随大军同行,历任绵竹令、成都令、越希太守,由于才华横溢得到诸葛亮的赏识。其实真正让马谡名传千古的就是他的“失街亭”了。“马谡失街亭”以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可是当我们面对这样的故事时会不自觉的产生一连串的疑问: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打败仗一定要斩首么?诸葛亮的法律为何这么严厉呢?马谡的被杀是不是还有其它的原因呢?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只有从历史的著作中去寻找答案了。
事实上,史料上对马谡的被杀的记载也是不甚详细,甚至还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从《资治通鉴》、《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资料中可以看出,马谡的结局至少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马谡被斩。《华阳国志》载:“马谡在前,败绩,亮将杀之,邈谏,失亮意,还属。”《晋书。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资治通鉴。魏纪》:“亮既诛马谡及将军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从这些史料上记载来看,马谡最后的确是被诸葛亮所杀。
第二种说法是马谡在狱中得急病而死。《三国志。马谡传》:谡下狱物故”,物故的意思就是得急病而死,也就是说按照马谡传的说法马谡并非是被诸葛亮所杀,是自己的病去世的。这种观点仍然认为马谡最后是死亡了,只是在死亡方式上谕上一种观点不一致。从马谡传中的这几个字我们可以推测出马谡从失街亭到他去世的一段时间里没有被诸葛亮逮捕,还是自由身,当他听说诸葛亮要逮捕他时,他可能逃跑也可能待在家里,但是最后都被捉拿归案了,然后对马谡判刑,最后还没有斩首,在狱中的病去世。
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是出自史料的记载,都有一定的道理。至于哪个观点是正确的或者说是最可信的,现在一直争论不休,这也许永远是一个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