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写得栩栩如生的人物不下数十人,但给人印象最深、最为人们喜爱的,除了被神化了的关羽关云长之外,就数诸葛孔明了。许多人都喜欢诸葛亮,甚至崇拜他,把他简直当成神仙了。四川成都武侯祠有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镌刻于祠内。可见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也是极为推崇诸葛亮的。
但对于诸葛亮(《三国演义》中被美化的那个,也就是通常人心中的诸葛亮),发表下个人观点,在此不说诸葛亮好的地方,只说不好的地方:
第一,最大的问题:工作上,他是典型的事必躬亲型的领导,对谁也不信任,认为谁都没有他尽心。所以他从来不真正授权,什么事都自己抓,整天忙的是不该他忙的事,结果越忙越糟糕:
首先是蜀汉的事业没干成,耽误了大事;
其次,把自己的身体也拖垮了,最后活活累死。
这样做还有个坏处:下面的人没有成长。最后他一死,蜀国没有生力军,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廖化是干什么的,他原来就是一个跟班的马仔。
(做个小领导,做事事必躬亲可以,甚至有的时候是必须的。而作为大领导,一国宰相,他的这条毛病是致命的缺陷,不可原谅,带来的后果也是致命的,从这个方面讲,他比司马懿差得远了。你看人家,以逸待劳,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朝中,权势越来越大,栽培的两个儿子,一个比一个强,最后把老曹家的江山都夺去了,一统华夏的事业都是司马懿的子孙做成的。)
第二,没有识人之能(而识人之能正是刘备的长处):
刘备临终前,谈到马谡,刘备早就看准了,不可大用,结果诸葛亮不听,自以为聪明,就酿成了大错。
还有姜维,最多是个将才,绝对不是帅才。诸葛亮却选他做学生和接班人,结果蜀汉被人灭了。而且选就选了吧,还不教,最后五丈原自己要死了,才把所有的书籍、秘笈给姜维,而不是尽早从实践中培养。
魏延是刘备发现的,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诸葛亮如果按照魏延的奇袭之计,早就拿下了魏国,何至于七打曹魏,最后不但没成功,反而自己被累死了,而且耗尽了蜀汉的国家资源。
(而且诸葛亮没有胸怀,为了自己大权独揽,搞的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那套,除任人唯亲,还以低劣手段排除异己,不惜毁灭人才,手法下作:像李严,也是刘备看准的人,说好了的诸葛亮管军事,李严管政务。诸葛亮为了自己政权、军权一把抓,就找了个借口,把李严给废了。魏延不但从来没被重用过,临死还拉他来垫背,给害了。他诸葛亮有特异功能啊,能看出来魏延有反骨!要反他早就反了,何必千里迢迢投奔偏僻的蜀国呢!凭他的本事,到了曹操那边,还愁没有饭吃?还有,关羽、张飞也是他害死的,下面会讲到。)
第三,对刘备不忠,不是一个称职的“职业经理人”:
这个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比如害死了张飞、关羽、刘备。其实张飞、关羽的身死,他早就料想到了,不应该派关羽守荆州,他却偏偏选了关羽,他瞧准了关羽的傲慢,放在东吴(曹魏也希望荆州归到东吴)必须拿下的荆州这个火山口,一定会被各种势力整死。为什么他这么做呢?因为他发现他再怎么努力,都进不了刘关张的圈子,他永远是个“外人”,而如果他不弄死关羽、张飞,那么他就掌握不了蜀国所有的资源,就不能很好地执行“隆中对”的既定政策。张飞也是他听之任之,结果身死,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刘备后来要出征打东吴,第一本来应该诸葛亮去,他不去,要维持三国鼎立;但明知道刘备去赢不了,而且就是个死,他还让他去。从这点看,太阴险,太狠毒,太不忠了。
所以刘备最后是担心诸葛亮会谋权篡位的,一方面直接点明,让他发誓(表明态度),这样以后如果反叛,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了道义大旗,必然不能成功;其次临终安排了蜀国当地的传统实力予以掣肘,要知道刘备他们是从外地到四川的,四川本地的人是一股势力,就是“地头蛇”,刘备他们一方面得倚仗他们,另方面临终以此遏制诸葛亮。诸葛亮也不敢打“地头蛇”,一来斗不过,二来这个更深的是意识形态,他无何奈何。
最后忍不住还是要说说诸葛亮除了精明强干、运筹帷幄之外,他做得最好的地方:在四川的时候,拓展巩固了“西南”。
可惜的是,当时他天天想着攻打曹魏,否则如果专心经营西南,把越南直接收了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