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逝者默哀,为伤者祈祷,为平安者祝福。 自然灾害的力量巨大,但它从来无法动摇人类在这块大地上的生存意志。事实上,翻开历史文化的长卷,在浩瀚灿烂的中国文化中,我们从来不乏让人振聋发聩的诗句,我们的先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表现出的积极豁达和理性精神,今天读来,都颇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这是由自然灾害直接引发的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因为从古到今,面对天灾,我们从来没有怕过。 三国时中原大瘟疫 《魏书》: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建安22年(公元217年),农历二月,中原流行大瘟疫。“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三国志·文帝纪》引《魏书》曰:“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时人凋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 这段话的大意是,瘟疫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自然生命在灾难中很快便结束了,但著书立说可以使人的生命达到不朽,流芳百世,人在自然灾害面前,要表现出积极的人生追求。 唐中期全国性旱灾 《旱灾自咎,贻七县宰》:上羞朝廷寄,下愧闾里民。 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到第二年,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的长期旱灾。唐朝大诗人元稹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全国赈灾,他写下了一首长诗《旱灾自咎,贻七县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赈灾情况。 部分原诗: 吾闻上帝心,降命明且仁。 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 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 一旱犹可忍,其旱亦已频。 …… 自顾顽滞牧,坐贻灾沴臻。 上羞朝廷寄,下愧闾里民。 岂无神明宰,为我同苦辛。 共布慈惠语,慰此衢客尘。 诗中提到,这场旱灾影响到全国数千万人,冬无雪,春无雨,直到农历六月,仍然滴雨未下。国家采取了只收一半租的措施,并且分配水源,减免税收,互借麦种,带领乡民拜河神。但旱灾仍然不减。同时元稹对当时国家仍然在继续征灾区的税,让灾区人民负担徭役表示不满,并对富家大户不关心弱势群体的现象进行抨击。他认为自己对上羞对朝廷的赈灾寄托,对下有愧于百姓的期望。遂以《旱灾自咎》为题。 后来,国家再一次下令,灾区全部免税。但杜甫后来的《杜陵叟》中提到:“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国家对灾区的反应太慢了,等所有的租税都快收完了才说要免税,使老百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好处。而如今,汶川地震仅两个小时,全国便立即动员起来,紧急部署抗震减灾工作,全力救灾。正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人民的关心。元稹与杜甫若生此时,可以无憾矣! 唐中期春雪成灾 《春雪》: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兹雪今如何?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农历二月,唐朝发生了一次类似今年南方雪灾的倒春寒大雪,太原大诗人白居易做了一首名为《春雪》的律诗。 部分原诗: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 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 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 …… 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 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 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 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 诗人在诗中记述,春雪又密又急,数日不歇,气温骤降,刚化开的江面再一次被冻上,所有的花草树木都被冻死了。但他又很理性地指出,这种天气反常的现象,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没什么大不了。最后写到: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意思是在上面要搞好国政和教育,在下面要注意预防灾害,就算是有这样的雪灾也能抵挡,反倒可以看做是一个反季节的美景。 诗人最后落笔用极为轻松的笔调将雪灾的阴霾一扫而光,表达了古人面对灾害时积极乐观的应对态度,但不要忘了,在此之前诗人郑重提出的“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作为这一切的前提条件。 山西受灾最重的元朝地震 《地震谣》:保国如瓯,驭民如舟,吁嗟赤子汝何忧。
1303年(元成宗大德七年),全国普遍发生地震,南至云南,北到内蒙古自治区,东起辽东半岛,西至陕西、甘肃,地震灾害连续不断。当时的大诗人、元代诗坛领袖杨维桢用诗来纪录了这一时期的情况。这便是著名的《地震谣》。 原诗为: 四月一日南省火,七月一日南地震。 地积大块作方载,岂有坏崩如杞人。 如何一震白毛茁,泰山动摇海水泄。 便恐昆仑八柱折,赤子啾啾忧地裂。 唐尧天子居上头,贤相柱天如不周。 保国如瓯,驭民如舟,吁嗟赤子汝何忧。 元朝全国性的大地震是我国根据历史文献确定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而震级最强烈、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山西。据洪洞县志记载:“坏官民庐舍十万计”,“压死人民不可胜计”,灾害遍及整个汾河流域,北及太原,南至虞乡,西至黄河东岸,东至潞州辽城。为避免以后再有震灾,元成宗下令把平阳(今临汾)改称为晋宁,把太原改名为冀宁。 但即使面对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诗人仍表现出了宽阔豁达的胸襟。诗中后两句的意思是:国家有像唐尧一样的明君,还有如擎天不周山一样的贤相,这样的政府可以使国家被保护,使人民团结一心,中华赤子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诗人对国家应对自然灾害做出了自己高屋建瓴的判断: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有高度的责任心,那么,整个国家固若金汤,人民如水载舟,自然能从容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