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汉灵帝,历史上评价大都不好。记得儿时背过一首乐府诗,叫做:
桓灵时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在汉代,选拔官员的最主要方式是举荐制。而举荐人才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孝顺父母,一个是精通学问,被举荐的人也就被成为孝廉和秀才。到了桓灵时节,选拔时候已经有了太多的水分。一些被举荐的人大多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即便没有什么孝行,没有什么才学也一样可以入选。就像诗歌里说的,被推举为秀才的人,竟然连字都不认识,而被推举为孝廉的人,和父亲都闹分家了。所谓的清白士大夫,其实像污泥一样肮脏,所谓的良将其实像鸡一样胆小。
当一个朝廷,连最为重要的士大夫阶层都整体堕落了,这个王朝自然也就离败亡不远了。
可是,正是大家认为的汉末大乱的始作俑者汉灵帝,在正史中,却也做过一些爱国爱民的事情。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天,汉灵帝在房间里呆的烦闷了,想上高台凭高远眺,透透气。可是,随从官员告诉汉灵帝:“古代就有规定说,天子不应当登高,登高的话,百姓就会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汉灵帝一听,急忙打消了这个念头,从此之后许多年再也没有登上高台。
汉灵帝心中其实是有百姓的。
当时黄巾作乱,汉灵帝整天忙于处理军务,很是头大。此时北地太守皇甫嵩上书,建议朝廷解除党禁,当那些被诬陷拉帮结派的官员重新出来当官,并且拿出皇宫的钱财充作军饷,自然将士听命,黄巾也能很快被消灭。汉灵帝听了很有触动,就询问自己身边的一个叫做吕强中常侍(太监头目)。这位吕强虽然是太监,可是却很正直。吕强就说,皇甫嵩说的没错,因为长期以来打压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中怨气很重,万一不赦免的话,他们和张角联合起来,就必然使得情势难以控制。吕强还请求汉灵帝诛杀朝廷当中的一些贪污受贿的官员,选拔一些清廉正直的官员担任各地的刺史、太守等职务,那么天下一定会很快平定。汉灵帝听后,果然大赦天下,并任用提拔皇甫嵩、朱隽等人剿灭黄巾,不到一年功夫,黄巾主力就被剿灭了。
汉灵帝心中其实也是有朝廷,有天下的。
后来,汉阳太守盖勋奉命调到京城,汉灵帝对这位汉末名臣非常敬仰,经常一起会谈。散朝之后盖勋就对和自己关系亲密的刘虞说,陛下其实不糊涂,只要我们帮忙剪除皇帝身边的小人,一定可以扫除朝廷的污浊之气,汉朝的天下也可以挽救。当时,盖勋和刘虞共同掌握禁军,只要政变成功,很可能汉朝形势又将不同。可是,盖勋的计划却因为盖勋外调而被打断。
虽然盖勋公开表态汉灵帝其实是个贤明之君,可是作为一个君王,有时候不单要知道什么是对错,更要拿出强有力的手段去纠正错误,发扬正气。汉灵帝的昏聩,的可恶,最大的地方就在于,汉灵帝明明知道以中常侍为首的宦官势力,是导致朝政混乱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却一直纵容包庇他们,致使朝局动荡,民变再起,使得天下千千万万的百姓陷入死亡。
当然,汉灵帝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中常侍的罪恶。
就如登高事件,汉灵帝一直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其实事实根本不是他认为的那样。当时,中常侍等人在京城修建了许多豪华府邸,一些房屋甚至比皇宫还要高大巍峨,自然汉灵帝登高一望,必然发现中常侍等人的豪宅,一旦追究起来,祸事不小。于是中常侍买通了朝廷谏官,告诉皇帝为了百姓不能登高。于是汉灵帝果然中招,一辈子睡在梦中。
而在后来,有官员直接把矛头指向十常侍的时候,汉灵帝更是态度模糊,使得正义之臣一再受到迫害。
当时的谏议大夫刘陶认为,在之前的张角之乱,之后的边章之乱中,百姓一看到乱军就纷纷逃散,没有一个人敢于主动作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朝廷失德。一旦民心丧失,朝廷败亡不远。而民心丧失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宦官专权。
当中常侍们看到刘陶的奏章之后,自然千方百计报复,一方面他们联合起来,蒙骗汉灵帝,其实在以前张角作乱的时候,朝廷就已经颁发了恩旨,赦免所有人等,天下早就平定了。而刘陶却站出来诬陷陛下圣明的统治,陛下可以看到现在连地方的长官都没有叛乱的公文禀报上来,他刘陶又怎么能知道。一定是刘陶和贼人相通,才会知道这些情况。
汉灵帝一听,也知道刘陶说的未必全部是虚妄,但是汉灵帝不想惩治身边的宦官,于是下旨把刘陶抓起来拷问。最后刘陶在狱中自杀而死。
那汉灵帝为什么会这么宠幸中常侍呢?
汉灵帝多次公开向朝臣表态:“中常侍张让,是我的父亲,中常侍赵忠是我的母亲。”汉灵帝当然有自己的生身父母。可是,汉灵帝并非汉桓帝的儿子。汉桓帝36岁去世,但是却没有子嗣留下,当时年轻的窦皇后和其父窦武把选择的目标锁定在皇族少年子弟当中,便于自己操控。而刘宏是汉章帝玄孙,在朝廷当中没什么影响,时年13岁,正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刘宏幸运即位,从一个没落皇子摇身一变成为天下之主。
可是,在即位的第一年,朝廷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政变。
当时以窦皇后为首的外戚势力联合朝中清流,一起对宫中的宦官势力发动进攻。可是由于窦皇后意志不够坚定,而窦武又轻率的泄露了消息,没有即使发动军事行动,反而让宦官势力抢先一步,劫持了刘宠,然后杀掉了窦武。之后外戚势力被清洗,清流势力被打压,朝廷大权都归于宦官。
而在这一场争斗当中,刘宏其实对发动屠杀的曹节等宦官没有恶感,甚至可以说心存感激。
一方面是因为中常侍等人一直都对汉灵帝非常尊敬,之前的宦官首领曹节,和之后的首领赵忠都对汉灵帝尊崇有加,在汉灵帝面前始终是低头做小,谦卑有加,从不把自己嚣张跋扈暴露在汉灵帝面前。
而另一方面,窦太后也好,窦武也好,甚至是朝廷的一些正直的大臣也好,不是对汉灵帝呼来喝去,就是对汉灵帝道德说教,让汉灵帝倍感恐惧和厌恶。
何况,汉灵帝和窦太后之间本就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外戚势力会架空皇权,而宦官势力却必须依靠皇权,于是,汉灵帝渐渐的习惯了把中常侍等宦官作为自己立身的依靠,一时半会而分不开了。
汉灵帝用人不当,致使天下蒙受祸患,自己也被骂做昏君,也算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