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小不忍则乱大谋”。是的,翻开历史的画卷,凡是成大业者,抛开其他的因素不说,忍必是他具备的一种品格。能忍他人不能忍的耻辱,这才是真英雄。韩信受跨下之辱,张良受老儿捉弄之苦,都是忍耐力的深刻表现。
三国时候的“击鼓骂曹”的故事大家也许并不陌生。
当时有一位非常出名的才子,名叫祢衡。曹操请祢衡,实际是想让在军务上助自己一臂之力,不可否认,这样的动机是很好的。但错就错在,曹操请来祢衡之后,没有请他坐。生性高傲的祢衡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接下来的事情可想而知。祢衡自夸自己的才能,并挖苦曹操手下无能人。曹操也不甘示弱,他觉得自己大权在握,就要祢衡给他击鼓以羞辱祢衡,祢衡也不拒绝。击鼓应换新衣服,按规定仪式进行,可祢衡只穿随身衣服。祢衡到底是才子,尽管这样,他先是击了一曲《渔阳三挝》,曲子哀婉动人,感动得在座的人都掉下眼泪。
这时,曹操手下人坚持要祢衡换衣,这样的情况下,祢衡干脆裸体击鼓,以此羞辱曹操是国贼。此时,一片喊杀声响起,但曹操却很冷静,他容忍了祢衡,因为他觉得自己不能杀一个手无寸铁的人,也不愿背上忌才害贤的罪名,使天下人对他望而却步。
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如果说是曹操明智,倒不说他宽宏大量。他给祢衡派了一个差使,去劝说荆州牧刘表前来投降,并派他手下的重要谋士荀给祢衡送行。
这一系列的事情,曹操都处理得很好。也是因为他善于忍,而收获更多。是的,在人生旅途中,学会忍耐,才能够抵得住大浪的冲击。让我们学会忍耐,并不表示是让自己软弱,而是坚强意志的体现,是自己处事成熟的标志。
同样,在职场中也要学会忍。职场如战场,很多人在里面绞尽脑汁、费尽心智,既要迎合领导意图,又要搞好同事关系,因此往往需要学习一些职场之术。
在职场中,有很多表面上往往看起来是吃亏的事情,就像是工作的调动,环境的变迁等等。面对着像这样的一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能够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心胸开阔,目光放远一些。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而不去做匹夫之勇,因小的不忍而乱了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意思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由于小地方搞坏的。另一个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忍”就是要会忍,也要有忍劲。
人生的路,曲折离奇,同时夹杂着酸甜苦辣。相信自己,学会忍耐吧,何必忙着为自己去解释。
一个公司的和谐气氛,是需要每个人以共同的意向去建造的,只要有一位同事在那里沉不住气。虽然只是一句语气较重的说话,甚至只是一次小冲突,都足以破坏当场的气氛。而在职场内发生冲突的机会可以说比比皆是,你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才能够做到“以和为贵”!
即使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使你代表了正义,在表达的时候,最好还是要客气一点。否则就有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意见分歧而变成冲突,很容易便破坏彼此的合作关系。
无论你是多么正确,只要你与同事在发生口角或争执,在职场内其他同事眼中,多多少少都会认为你脾气不好,就算对方比你差劲十倍。但是在这次的事件里,已经为你带来负面的影响,日后要你稍有不悦神色,同事们又会猜想你“必然想再发脾气了”,有了先例,其他人就会不敢接近你。在工作上亦渐渐被孤立起来,在职场内,同事共处一室,人际关系处理得好是一项重点任务。
从一个忍字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理智、修养、气质,人格以及为人的做派。例如一些对于命运中的一些痛苦,危难或是一些不幸的遭遇,你能不能忍受?你的忍耐力有多大?对他人的某些粗俗无礼,你有没有忍让的雅量?对那些极为残酷的事情,你忍心硬着心肠去做或听之任之吗?还有在那些忍无可忍的事情面前,你是忍气吞声呢?还是拍案而起?这些也许都是我们在冲动的时候可以一触即发的表现,但是冷静过后,回过来想想,事情真的有那么严重吗?而在反思过后,内心也会油然升起一丝悔悟。
而忍不可凡事都用,但在朋友之间,群落内部还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风格。
一个人能否成大事,这些往往与他的忍耐、忍受、忍让有很大的关系。后人在评论楚汉争雄时说,刘邦所以取得天下,项羽所以一败涂地,关键就在于能忍与不能忍的差别。他这话虽说得绝对了一点,但也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气势汹汹。一天他捉来汉王刘邦的家人,绑缚阵前,先扬言:“汉王若不投降,就砰杀你的老子!”
但刘邦并没有因此而发火,更没有怒发冲冠,只是调侃的说:“我同你项羽曾经约为兄弟,我的老子也是你的老子。如果你真忍心砰杀老子,就请分给我一杯肉羹尝尝吧。”
听罢此言,项羽终于不忍心了……
因此在有些情况下,忍耐和忍让可以说是成大事不可缺的修养。然而忍又不可到处乱用。该忍则忍,不该忍则不可忍。而混入游戏当中,则也曼妙生辉。面对于那些作恶语成英雄的人,我们就应该秉承忍的上一面。
曾经有一个官员,他地位显赫,自认为是虔诚而谦卑的佛教徒。
有一天,这位官员去拜访一座寺庙的时候,他向庙里的高僧请教如何理解佛教中的“骄”。这位高僧神色严峻,然后用一种不屑而且轻蔑的口气说道:“真是个愚蠢至极的问题!”
高官勃然大怒,愤怒地吼道:“你竟敢这样同我说话!”
然后高僧挺直了身体,微微一笑道:“施主,这便是骄。”
看到这儿,我们也许都会为那个官员的自大而发笑,但是,生活中,很可能你也同样进入过这种自我防卫的误区,因为自我防卫毕竟是人们一种本能的反应,它体现了人们保护自己免受威胁的倾向。例如,一个打网球友谊赛的运动员,连续丢了几分之后可能会暴跳如雷;一位经理在员工质疑其决定时,也许会大发雷霆;遇到别人批评你对书籍、音乐、电影、服饰等方面的品味时,你也许为此而感到非常愤怒。
关键的问题是,在生活中,大部分引发这种反应的事件也许并没有威胁到你的实际安全,而且,令你动怒的绝大多数事情可能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那些只不过是冒犯了一些你自以为重要的事物。当然,有些情况下你做错了事情可能会受到贬低和责备,这时受到威胁的就不只是你的自我意识,可能连你的工作都遇到了威胁。然而,更常见的是,威胁到自我的那些失败、批评和嘲笑,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却还是让你烦恼不已。
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做到遭人误解不但不恼、反而注意不伤害对方的面子,理性地克制自己的行为的人,才是生活中的佼佼者,其品德才会受到他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