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养生有方的名人大有人在。比如:吕尚,因其德高望重而又高寿被尊为“姜太公”,他寿至97岁而终。后人总结他养生的秘诀是“动静结合,天人合一”,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均寿命尚不能达到30岁,而孔老夫子却能享年73岁。华佗,据说他临死时还是耳聪目明满头黑发呢!他的弟子吴普、樊阿等也都活到了100岁。乾隆,历代皇帝多为骄奢淫逸,醉生梦死,向来寿命很短,而惟有乾隆皇帝寿至89岁。他的长寿,首先得益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十常”养生术,至老不懈。
皇甫谧
然而,古代名流死于食品安全或者误用药物致死者也为数不少。皇甫谧(公元215—282),安定朝那人。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虽然皇甫谧活了68岁,如果不是长期食用五石散,身为医学大家堪称针灸之父的他,岁数肯定活得更长。
裴秀
裴秀(224—271),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西晋地图学家。曾任延尉、尚书、尚书仆射,武帝时官至尚书今、司空。裴秀是我国古代一位优秀的地图学家和地理学家,是一位制图体制的革新者,他以自己的研究所得创造性地提出了“制图六体”,这在我国地图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有人把我国的裴秀和欧洲地图学者托勒密比作古代地图史上东西方相辉映的两颗巨星。可惜,这颗地图巨星于西晋泰始七年(271),因病服用寒食散时,误饮冷酒而中毒身亡。
司马丕
晋哀帝司马丕(341年—365年),字千龄,为东晋的第六代皇帝,晋成帝之子,晋穆帝之堂兄弟。晋哀帝本应继晋成帝之位即位,但是由于权臣庾冰的意见而无法即位;司马丕于361年在晋穆帝死后即位,改元隆和,但是大将桓温当国,晋哀帝形同傀儡。晋哀帝即位不久就迷上了长生术,按照道士传授的长生法,断榖、服丹药,结果晋哀帝服药后药性大发而不能听政,遂由褚太后再次临朝。365年,仅24岁的他便因药物中毒死于太极殿。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此公晚年与道士许迈过从甚密,经常炼丹采药,共修服食。丹药的中毒很可能损害了王羲之的健康,晋穆帝升平五年(361)病死时,仅五十八岁。
西晋以下,服散之风更盛,服用寒石散中毒而死者除以上提到的皇甫谧、裴秀、晋哀帝司马丕,王羲之以外,还有玄学家何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张孝秀、房伯玉、等名流,都嗜服五石散而亡。据史学家余锡嘉先生考证,从魏正始到唐天宝之间的500多年中,服石者可能有数百万,因此丧生的也可能有数十万。唐代严格杜绝有毒有害食品的流通,但是食品安全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唐代21位皇帝,5位因饮食不当而死。比例近四分之一。
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暮年的杜甫,多病缠身,与妻儿蜗居扁舟,漂泊于蜀山湘水之间。关于杜甫之死,据载,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4月,杜甫和好友苏涣乘船下郴州(今湖南郴县),途中因江水大涨阻断去路,困居耒阳县十多日。当时的杜甫贫困至极,以致数日无食充饥。耒阳县令听说后,派人给杜甫送去了白酒和牛肉。过了几天,县令又派人寻找杜甫,却找不到了。其实杜甫是因天热牛肉变质,中毒谢世。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只可叹!苏东坡自恃精通医术,自己得病自己开药方吃错了药而死。东坡晚年历经磨难,命途多舛。1101年8月,他从被贬斥的儋州北归回到常州后,酷暑天里突发急病,急泻不止,病情不断加重恶化。可自以为精通医术的东坡,自病自诊,却有失误。照吃照喝,不以为是。病情加剧后仍不问郎中,自己按图索骥,照方抓药,错误的选用了人参、茯苓、黄茋等温补补药,虽是对症下药之举,但除“麦门冬”系清凉药外,“人参”、“茯苓”却是温药,可能为了补气而一并服用,而不以清热解暑之剂来医此热毒之症,应先治“热毒”再作补气,“药不对病,以致伤生”,结果很快就丢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