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揭密三国时代不可忽略的豪族势力

先从大家都感兴趣的三国说起,曹操为什么到死得时候都没有当皇帝?按照我们现在人的逻辑和惯性思维,有兵就是草头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久了,废掉个把汉献帝自立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而曹操真的就这么忠于汉室,不想当皇帝???当然不是,如果曹操真的不想当皇帝,就不会说:“若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其潜意思很明显,我不当皇帝了,这个机会留给我的儿子,他自然会追封我的。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放不开手脚。因为中原虽然平定,但是孙权、刘备还是大患,而且各地诸侯并非全无二心对于军队,曹操应该是有绝对的控制权的,按照一般人的思维,朝廷里面,早就换上了自己的班底。假如要做皇帝,也不过是走个形式,演一出禅让的电影罢了。个别敢于跳出来叫嚣的人,直接来个人间蒸发。而事实上,曹操一直很想当皇帝,刘备孙权虽然也是个祸患,但是真的要下决心当皇帝,也不是不行。曹操的儿子不见得比曹操能耐吧?为什么他反而能当皇帝呢?袁术兵败势颓,都还能当皇帝,曹操凭什么不能?说到这个原因,就不得不说说汉朝以来兴起的豪强地主。以前大家都听说过这个词,但是,也许大家都刻意忽略了豪族世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小编今天就来揭密三国时代不可忽略的豪族势力。

先说中山甄氏

中山无极甄氏,史料上已经写的很明白了,甄姬所处的甄氏是汉王莽时期甄邯的后代。

甄邯,孔光的女婿。(孔光,孔子的第14代世孙。)王莽居摄后,为了拉拢孔光,引荐其女婿甄邯封为侍中兼奉车都尉,当王莽称帝后,甄邯被封为大司马,他和他的兄弟甄丰(王莽时期的大司空)一并成为了王莽的心腹,权倾一时,被称为“两甄”。

《汉书·辛庆忌传》:“是时莽方立威柄,用甄丰、甄邯以自助,丰、邯新贵,威震朝廷。水衡都尉茂自见名臣子孙,兄弟并立,不甚诎事两甄。”

由此看来,至少从甄邯时代起,甄氏就和儒家豪族脱不了关系。俨然是一支信奉儒家思想的地方豪族。汉朝阶级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婚姻也是遵从所谓的门当户对。

按照汉末圈称的《陈留风俗传》“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望出中山河南”。

甄氏望族,除了中山无极,还有另外居住在河南洛阳的一支。这在三国志中有记载,和孙坚得传国玉玺有关。孙坚得到玉玺的那口井叫“甄(jian读音同“坚”)官井”,这是一口其作用类似某某“官窑”的井,属于洛阳甄氏家族。

《吴书》曰: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康熙字典》中引《吴志》记述:“孙坚入洛,屯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令人入井,探得传国玉玺。以甄与己名音叶(谐),为受命之符。则三国以前未有之人切者。孙权即位,尊坚为帝。江左诸儒为吴讳,故改音真。”

《畿辅通志》亦记载:“昔胡公绍舜,奄有大邦。楚子县陈,乃成乐土。当烈王之世,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忠,将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职,命为甄氏,锡(赐)姓因生。如‘坚’之读,形声转注,以‘真’为音。”

洛阳的甄氏和无极的甄氏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均属于当时的地方豪族势力,他们的阶级立场实际上和孔融孔氏家族、司马懿司马氏家族等地方豪族是一样的。

问题1:史载甄姬孝顺到忘记自己的丈夫,是真是假?

甄姬从小所读的书大多应该都是儒家学说,如《左传》等,她受儒家熏陶极重,并对此深信不疑。她劝母亲善待嫂子,赠送粮食给灾民,对刘氏尽孝等等,均能看出她对儒学的秉承和发扬。这些行为在当时的豪族眼里是应该极力被推举的,虽然豪族有豪族的阴晦面,但至少表明上他们依然以光鲜的儒学思想自饰。

当她再嫁曹家时,依然奉行儒学思想。劝曹丕多纳妾,多生子嗣,在家服侍卞夫人,不随曹丕出征。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种行为显然有些傻,完全无法理解。因而很多人认为,她之所以被赐死,是因为她没有多关心曹丕,对卞氏的关心远多于曹丕。。。。。。。这在现代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并没有像她一样受到儒学如此严重的侵蚀和禁锢。但从当时儒家的思想角度来看,她所做的正是当时社会所推崇的,是她该做而必须做的。在她认为,对上人尽孝,比夫妻恩爱来的重要;为丈夫家族的香火考虑,传种接代比独享宠爱来的重要;维持家庭和睦是她的首要任务,以儒家的思想来看,那是她无法推卸的责任。

信奉儒学的豪族、士大夫们希望女人如此,认为这样才是一个有教养的大家闺秀。但以现在或当时寒族的眼光来看,这种女人无疑是可悲的。虽然她有美德,但已然失去了自我。

曹丕是曹操的儿子,接受的思想显然是当时寒族思想,虽然表面上也拉拢儒家豪族,但内心并不能完全接受儒家思想。甄姬和袁熙的婚姻也许充斥着豪族与豪族之间的强强联手等的政治因素,但依然是一段门当户对的婚姻。而甄姬和曹丕的婚姻,显然是相反的。他们出身不同、所受的教育不一样,因而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也会大相径庭。一段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双方无法互相理解,迟早都会出现裂痕。因而,甄姬和曹丕最后的结果并不是爱与不爱那么简单的,归根结底是双方的阶级立场的不同决定的。而甄姬,无疑是寒族和豪族对抗的又一个牺牲品。

问题2:千古八卦认为曹操爱恋甄姬,处处维护甄姬。。。。。。虽然不可信,但从曹操曾处处忍让孔融可以推测。或许曹操对甄姬的爱护,除了甄姬是一个儒学思想下的“完美的媳妇”以外,很有可能也是曹操以此拉拢豪族的一种手段。

起初曹操对孔融的欣赏,完全处于他对儒家思想的推崇,虽然让曹操真正做到儒学所要求的一切很难,但至少有孔融在一旁,对于曹操来说就像给自己穿了一件光鲜华丽的衣服一样,其目的很可能是用儒家豪族的名声来装饰自己;拉拢儒家豪族的一种手段。而甄姬对于曹操来说也有同样的作用。

曹操对时局与现实的把握比曹丕来的准确,他知道天下势力一分为二,除了一无所有,不以儒家自居的寒族就是世代盘踞一方,以儒家思想自居的豪族,自己代表了寒族,那么若想天下人承认自己,他就必须得到豪族的认可。因此,他不断与豪族牵扯,先是拉拢孔融,但孔融为人高傲,不愿与曹操为伍。之后又拉拢甄氏、司马氏等等。孔融、司马懿都出身豪族,孔融对曹操是口不服,心也不服;但司马懿比孔融世故,在无法抵抗曹操的武力的情况下,他选择暂时的委曲求全,方便在日后获得更大的筹码。

问题3:很多人认为曹睿治世不如曹丕,认为曹魏之难始于曹睿,而非曹丕。看似弱小的曹睿当政初期,为什么能被评为明君?

阶级的不同就代表了政治、治世观点的不一样。因为政治观点的不同,双方又无法达到共识,因此才会导致战争。

曹魏的终结寻其根本,就是豪族再次颠覆寒族的结果。当初袁绍的战败,意味着豪族的失败,但这一失败只是短暂的、暂时性的。豪族的力量没有消失,他们只是在等待机会。曹操拉拢司马懿,仅仅是拉拢豪族势力,但曹操一直没有重用过他。“狼顾”也许是一种原因,但借狼顾托词之下隐藏的是曹操对豪族的不信任。曹操拉拢豪族,但谨慎用之。此时,豪族是没有机会翻身的。

但到了曹丕这代就完全不一样了,曹丕信任司马懿,甚至深信不疑,但除了司马懿之外,从《三国志》上很难再找出他拉拢其他豪族的记载。司马氏的壮大正是从曹丕当政开始,而且几乎是一枝独大。这也就为司马氏今后的夺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基础已经打好,但此时已然不是时候,司马氏不过是在等待时机,等待一个名正言顺取代曹魏的时机。曹丕不论是在战术上、谋略上、治世上、识人上等都无法和曹操相比。曹魏践祚,在东吴、蜀汉还未平定,内部豪族还没有完全诚服的情况下,曹丕又做了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黄初二年,赐死了甄姬。虽然表面上看上去这是一件家庭纠纷,但实际上,这意味着豪族势力再次受到了打击。从册立郭后时大臣的上奏看出,此时册立寒族出身的郭后,是当时朝廷所不齿的,虽然是站在礼法的角度反对,但“礼法”终究是儒家的礼法。而曹丕却没有采纳所谓的儒家礼法。这是曹丕登基以来,豪族与寒族之间第一次“温柔”的交锋。

曹丕除司马懿外,摒弃了其他豪族,对豪族来说是奇耻大辱。虽然曹丕也修建学舍,提倡儒家思想,但却没有更实际的行动。而司马懿想要篡权,他所能依赖的绝不是寒族,而是豪族势力,这就加固了司马氏和其他豪族间的关系,其他豪族想借司马氏压制寒族,而司马氏也想借其他豪族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曹丕没有其他豪族势力能用以牵制司马氏,因而此时的司马氏在豪族和曹丕同时需要的情况下,日益壮大。此时的曹丕就像一个瘸子,无法处理好豪族和寒族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曹魏覆灭的祸根或许从此刻起就已经埋下了。

曹睿相比曹丕显然更懂得豪族的重要性,因此在他登基后,大肆重用豪族中人。这些豪族中人大多数来自甄氏。从《后妃传》中很容易发现,曹睿对他母亲家族的重视与喜爱。他一当政,就为甄姬建陵、修庙,一方面是对甄姬的怀念,另一方面,是为了做给甄氏及其他豪族们看。不断提拔甄氏后人,从甄像、甄俨,到甄畅、甄温(司马晋时期甄温和郭建、甄惪同为宠臣)。曹睿的妻子郭元后,虽然是因为战乱沦落到洛阳,但祖上依然是河西大族,也曾是一方豪族。和豪族通好、联姻这种政治手段在曹睿时期得到了更多、更广泛的体现。从这些反面看,曹睿对时局的把握要好过曹丕,对现实的走向,和对司马懿的防范似乎和曹操差不多,虽然他依然在很多方面无法和曹操相比。而曹睿最大的错误在于,他沿袭了豪族的缺点,奢侈淫逸、大修宫殿,这些缺点也是豪族的典型缺点,而并非来自寒族。

(虽然豪族口口声声推举、崇尚着儒家思想,但骄纵奢华却是他们无法回避的劣根性。)

问题4:很多人疑惑为什么司马懿没有在曹睿时期反曹?

曹睿时期司马懿一直都安于现状,并非他没有反曹的打算,而是时机依旧不成熟。而曹睿有没有防范司马懿呢?根据《世语》记载,应该是有的。

“帝忧社稷,问矫:“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矫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可见,陈矫并非司马一党,陈矫出身,据《魏氏春秋》看,也属于寒族一类。(在司马大权在握后,很多原本寒族的人士也倒戈到了司马氏一边。比如贾充。)而曹睿仅仅是用寒族之士就能牵制住司马懿吗?显然不是。曹睿在这点上做的比曹丕明智,他采取了“两手抓”的政策,不仅重用寒族,同时也拉拢豪族,对于甄氏以外的如司马氏,显然是不会完全信任的,但他表面功夫做的好,以至于司马氏没有机会、没有理由就范。这时的曹睿和曹丕不一样,他身后不仅有寒族的拥护者,同时也有以甄氏为代表的豪族势力。虽然曹睿不完全信得过司马懿,但依然重用他,这可以看出他是对豪族的示好。

从中郎栈浅的贬文德郭后,到三公奏请魏明帝为文昭甄后修建太庙,可以看出朝廷对于寒族和豪族出身的不同身份的人的区别对待。这是一种政治立场的问题,并不是普通百姓出身就不好,而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决定的,所谓举“贤”就是推荐豪族中人,所谓“贱”民就是指地位出身低下的平民。曹魏的当权,即是寒族的当道,这是被当时的豪族所不齿的。这一几十年的压抑,导致了司马晋政体下著名的门阀制度。事实上,寒族与豪族之间的斗争,从汉末起到曹魏当政一直存在。

甄氏和司马氏的立场从一开始就是相同的,甄氏附庸于曹魏仅仅是因为曹魏有他们的直系存在,而司马氏和甄氏的情况也同样。对于甄氏的死亡,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他们的反应,但可以想象出肯定是无法忍受的。而曹睿上台,大肆加封甄氏显然是要给甄氏吃一颗定心丸。

但曹芳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如果说曹睿有一半豪族血统,那么曹芳就连一滴豪族血液都没有了。

曹芳是曹睿的养子,他的出身陈寿说是件秘密的事情,但据推测是曹彰的孙子。

这就是我起初疑惑的地方。曹睿没有亲生儿子,那么从曹氏旁系过继也是可以的,既然是曹彰的孙子,那么至少也是曹氏的血统,为什么要隐瞒呢?我曾一度认为也许曹芳是从甄家过继的。但这显然不可能,因为曹芳的第一任皇后就是甄氏(甄俨的孙女)。

依然从豪族和寒族的思维考虑,曹芳没有一丝豪族血统,他的继位依然是寒族当权。对于没有曹睿的血统也没有豪族血统的曹芳来说,他后面的路是艰难的,虽然娶有甄氏之女,但显然无法扭转乾坤。而此时的郭元后显然也是站在司马氏一边的,这就注定了从曹芳、曹爽到曹髦等曹家子嗣都将成为阶级斗争的牺牲品。

在曹魏后期,郭元后的河西郭氏、中山无极的甄氏以及最终登上政治舞台顶峰的河内司马氏这三支豪强显然是将利益捆绑在一起的。

太和六年,曹睿的女儿曹淑死了,曹睿将甄姬死去的侄孙甄黄作为曹淑的丈夫合葬。又以郭元后的堂弟郭惪作为他们的孩子,改姓“甄”,甄(郭)惪。司马景王(司马师)和司马文王(司马昭)先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虽然表面上是对惪的恭谨谦顺的认可,实质上又是一种政治联姻,以联姻的方式拉拢郭氏和甄氏等豪族。

而事实也如此,司马氏登基后,郭建、甄温、甄(郭)惪(同“德”)都是司马氏的宠臣。

《晋诸公赞》:“甄温字仲舒,与郭建及德等皆后族,以事宜见宠。”

这里的“事宜”应该是指在废曹芳、曹髦等少帝,拥护力挺司马氏取代曹魏的诸事。郭氏和甄氏在处理废曹的事情上,显然是深的司马氏认可的,甚至很可能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动。在没有丝毫豪族血统的曹芳登基开始,这三姓族所代表的地方豪族就开始蠢蠢欲动,自袁绍以后,他们再一次看到了豪族当权的希望。如果说曹睿当政时,地方豪强还给了些许流着一半豪族血液的魏明帝一丝颜面,那么到了曹芳肯定就没有这么荣幸了。

孔融的死,甄姬的灾难,和司马氏的篡权夺位归根到底是寒族与豪族间不断的较量的结果。而最后由司马氏取代了曹魏,是豪族战胜寒族的象征。在这短短几十年的朝代更迭、战火纷飞的动荡时局中,甄氏所代表的豪族力量在往往是被忽视的。从甄姬嫁入袁绍家,到再次嫁入曹家,直至被赐死,虽然表面上他们没有太过激烈的反应,就像平静的河流,但潜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暗涌才是最可怕的。从无可奈何的附庸曹魏,到协助司马氏取代曹魏,三分归晋,甄氏一直平静的扮演着他该扮演的角色。豪族出身的他们没有选择和寒族出身的曹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是坚定的和同是豪族的司马氏在忍辱负重了多年后,一起缔造了他们所谓的豪族门阀。

上位的,某些时候你必须为家族考虑,甚至包括牺牲。哪怕你不愿意也没有办法,别看你现在风光无限,离开了家族,你什么都不是。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