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一次北伐未能采纳魏延的建议,由魏延分兵一路由子午谷直攻长安,许多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缺乏战场的应变之道,其实这是相当不公平的。下面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这两个计划来看看到底谁才是奇谋。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诸葛亮在建兴五年三月率诸军北驻汉中,临行前,发表了有名的《出师表》。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从进驻汉中到正式开始北伐,这中间足足有一年的时间。关于诸葛亮为什么足足等待了一年才出兵。根据我的猜测,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整军备战,思索北伐战略。第二个应该就是等待新城郡孟达的起义,让他掌握最佳时机,叛魏归蜀。在此期间,我个人认为,诸葛亮是曾经考虑过派出魏延的部队由子午谷直攻长安的。孟达起事的最佳时机应该是魏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关中后,孟达突然起事偷袭洛阳,这样就将陷曹魏整个中央系统于瘫痪状态。而吴国面此良机,也不可能不无动于衷。这样的话,即使魏延的军队在长安附近全军覆没,那么也是值得的。否则如果蜀汉的军队不真正威胁到曹魏统治的核心地区,那么曹魏是不可能调动在洛阳附近的精锐军队赶去关中支援,那么孟达就算起事,以他的军力,根本是不可能撼动洛阳的。然而孟达却做事不密,最终导致兵败被杀。这时候诸葛亮可以说是完全放弃了直攻长安的计划,而转而实行他的第二方案,绕道先攻占凉州。那么对于他的这套方案,该怎么评价呢?
首先我们来看这在建兴五年春到建兴六年春这一年间曹魏的动向。早在诸葛亮驻军汉中期间,曹睿便曾经想派大军迎击,但孙资却表示,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派大军迎击,可能遭遇困境,而且东吴和蜀汉有联合迹象,不可忽视。孙资表示,应派遣拥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大将,据守各地方先要,采取威慑强寇,镇静疆场的策略,长久下来,吴蜀两国必自疲,到时可收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后来曹睿接受孙资建议在宛城设立指挥部,而司马懿果断的消灭了孟达,立下了奇功。从这些事件来看,有些史书所说曹魏在蜀汉攻击前大意轻敌,没认真布防的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无非是为曹魏判断失误诸葛亮正确进军路线而找的借口罢了。
孟达失败后,直攻长安和曹魏直接进行大规模决战明显是不智之策,秦岭地势险要,必要要靠栈道才能运输粮草,一旦后路被切断,远征军势必全军覆没。而且曹魏的军力远大于蜀汉,如此做法是非常不智的。而有些人所谓的魏延一万人马既可以攻占长安,又可以控制潼关等关中险要,阻挡住曹魏援军的说法纯属天方夜谭,完全把曹魏的关中军队当成空气,把长安坚固的城墙和军队当做空气,把魏延的军队个个都当成超人。这样一厢情愿的想法,实属可笑。关于魏延要完成这个计划的困难熟悉三国的朋友都很清楚,在此我就不详细叙述了。总之,在曹魏已经歼灭孟达部的情况下,魏延直攻长安的意义已经变得价值不大,一万人同时攻取长安和潼关几率等于0,当然如果有人一定要把魏延的部队当成超人,把曹魏的部队都当成白痴我也无话可说了。而不能同时攻取长安和潼关,那么将使蜀汉军队在关中平原和强大的曹魏机动兵团进行决战。结果吗蜀汉军队自然是凶多吉少。
而诸葛亮采取的攻击凉州的战略呢?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几个优势。
1。出奇不意。这个已经被证实了。曹魏没有一个人想到诸葛亮会绕道攻取凉州,结果被诸葛亮轻松袭取三郡,如果不是错用马谡,那么蜀汉的第一次北伐大有可为。
2。地势较平坦,适合大军行动。
3。凉州曹魏的统治较薄弱,而且马超在该地区享有盛名,刘备时期和诸葛亮时期也经常对凉州进行政治号召。
4。凉州曹魏部队战斗力较弱,诸葛亮大军优势明显。
总之,诸葛亮在审时度势的情况下,放弃了魏延的直攻策略,通过巧妙的手段,以赵云的疑兵成功骗取了曹魏集团,这才是真正的出奇制胜。可惜在后来错用马谡,导致功败垂成。但无可厚非的是,即使第一次北伐失败,仍然不能否定诸葛亮在制定战略时候的高明之处。兵法中的避实就虚和集中优势兵力等原则在此次战役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唯一的遗憾在于在实际战术的执行中,他所重用的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导致整个北征的失败。如果马谡可以拖住张郃一段时间,让诸葛亮顺利攻下祁山和陇西,那么凉州就等于是到手了。然后凉州和汉中两边夹击关中,胜算变大的多。可惜这一切都只是如果了。
总之,我认为在孟达失败后,魏延的直攻战术已经达不到原来的战略目标,而和比自己强大的敌人进行硬碰硬,实属不智之举。因此,诸葛亮的避实就虚攻取凉州的战略相对于魏延的计划实践性更大,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诸葛亮采用这一战略是无可厚非的!
最后用一段话作为总结:《孙子兵法·军形篇》表示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若用别人都能想到的方式来争取胜利,绝非高明的作战方式。太简单的方法,侥幸成分必高,自己想得到的,别人也想得到。如果认为一股脑的认为太简单的方法别人想得到但不去做的话,那和掩耳盗铃也没什么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