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宋朝最知名宰相临死时忏悔什么错误

宋朝是对文人士大夫最优待的时代,将不杀士大夫写入国策并严格执行的,仅此一朝。“文正”是文臣死后最高的谥号,而整个宋朝,那么重视优待士大夫,而大臣死后被谥“文正”者,才五位。王旦就是其中一位,当之无愧。

王旦为人,真正地千古宰相风范,胸襟宽阔,豁达包容,处事从容大气又缜密细致,据说他从不生气。比如,与王旦同时代的名臣寇准,性急磊落,跟王旦因工作闹别扭,总在皇帝面前说王旦的坏话,打小报告、告小黑状,而王旦总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好话,夸奖寇准的才干。皇帝有一次忍不住问王旦:寇准老说你坏话,你却为什么老夸奖他?王旦说;这很正常,寇准为人磊落无私,而臣在宰相的位子上很久了,一定有许多弊端和过失,如果寇准不说,那就不是光明磊落的寇准了,寇准不回避、不隐瞒,正说明他的正直无私啊!古人薄葬

寇准犯错误被皇帝贬官,私下里求王旦给运作一下,能不能弄个好位子。王旦正色道:朝廷的官位岂能私下里运作?不久,寇准终于因为自己一贯的表现和能力,被朝廷重新重用,委任节度使同平章事,级别大约相当于副丞相。寇准上殿谢恩,对皇帝说:没有陛下对臣的了解,臣没有今天的荣耀,我一定好好干,不辜负陛下的信任。皇帝说:这可不单是朕对你的信任和了解,更重要的是王旦非常郑重地推荐你。寇准一下子从内心敬服王旦。

王旦这样的为人,不是没有错误,而是非常注意检讨自己。临死时候,回想自己一生还犯过不少错误,有的错误还很严重,比如在真宗皇帝泰山封禅这个事件中,作为宰相的王旦,扮演了执行人的角色,对全国各地逢迎献祥瑞也不加制止,甚至带头称贺等等,甚为痛悔。但是,老成持重的王旦,并不在他活着的时候,也不在真宗时代做检讨,因为真宗承宋朝开国以来三代之隆盛,就像一个人上火了一样,脸上出个疖子似乎是躲不开的,如果硬要抑制,很容易导致别的毛病。所以,知天命的王旦,以职业本分,配合真宗,完成了封禅大典。但是,王旦一生为此耿耿于怀,临死嘱咐后人:将他剃头、以僧道之服俭朴殓埋。据说就是忏悔这件事儿。因当时真宗皇帝还在,他不便明说。他还遗嘱:一定要保持王家清俭的家风,不可奢侈,要多修阴德。古人薄葬

所见古籍史料,古代士大夫临死遗嘱,多为俭葬。比如颜之推,以家训嘱咐后人:“吾今羁旅,身若浮云,竟未知何乡是吾葬地,唯当气绝便埋之耳。汝曹宜以传业扬名为务,不可顾恋朽壤,以取湮没也。”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以古人非常注重葬。注重葬,并非一味地奢侈厚葬,考诸历代风俗,大凡民风浇薄、人心轻浮,必有自上而下以厚葬隆祭,引导民风;而民风奢靡,必有自上而下以薄葬俭祭,引导民风。盖奢而示之以俭,俭而示之以礼,类似于宏观调控。汉朝开国之初,经过了多年的战乱,天下人礼仪荒废、混乱,刘邦将一帮功臣聚集在一起开会,这些人个个喧嚣闹腾,言谈举止、衣着形象很没个样子,后来制定礼仪,将其规范。到了刘邦死的时候,以当时非常隆重严格的葬礼厚葬了他。汉初厚葬刘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隆礼以规导风气,示意天下,标名正统。而到了汉文帝,这个非常英明的皇帝很清楚,自己不能也像刘邦那样厚葬,否则天下风气就会因此而大坏,他遗嘱薄葬,陪葬规格既然有国家的礼仪制度,那就用瓦器,是个意思就行了。汉代虽然后来也有厚葬自己的,比如传说汉武帝就很厚葬自己,但是,毕竟有前代的汉文帝薄葬在,给后代处理帝王葬礼竖立了先例,意义更加远大。

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非常明确地对自己死后的事儿做了安排——当时负责建造寿陵的大臣窦融上书说:“陵园广袤,无虑所用。”意思是给您的陵墓搞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刘秀说:上古帝王之葬,用陶人、瓦器、木车、茅马,时间长了,朽于泥土,后人不知其处。我朝前辈文帝、景帝最懂这个,所以,天下尽管经过了几次大乱,许多帝王陵都遭侵扰盗掘,而文帝的霸陵完好无损,这简直太好了!你们将朕的陵寝不要搞得太大,不要搞大型地面建筑,越简单越好。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指出,十全十美的奢侈葬礼是上不封顶的、没尽兴的、没完没了的,与其那样沉溺在这种奢靡而无度的形式上,不如俭朴地多哭几声。

自古以来,有为丧家行凶礼的礼俗,亲友闻凶讯至丧家吊慰,并赠送奠仪,即在经济上给予丧者之家适当的支持,这是帮助其能简单地办得起丧事,不至于因经济窘贫而过于凄惨。至于后世以丧礼敛财者,依儒家的孝道思想,恰恰是令亡者不安、令生者矜骄的大逆不道和严重不孝。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