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阴阳谋士:庞统与法正

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他们有两条路可供选择,由于不同的人性情志向不同又会有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部分读圣贤书的英才们向往的崇高理想,但是往往现实是很残酷的,任何理想都像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也越难进足。每一个有学识或者没有学识的文人在面对仕途不顺的时候,往往都会感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他们是否真的是被埋没的治国人才姑且不谈,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会看淡了名利之后归隐山林。就像: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这类文人未完成理想,却在失意之时找寻到了新的归宿。还有另外一种文人,他们从最开始就怀揣着另一种理想,他们未尝仕途的艰辛,实际上仕途的一切和他们也没有任何关系,从最开始这些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就不重要。很难说经历之后再看淡的隐者之心和从始至终就淡然看之的隐者之心哪个更纯粹,因为经历一番艰辛其实更能体会到归隐的可贵。两种隐者都是真正的隐者,难分高低,隐者也没有高低之分,太着相了也就俗了,不过难免的会觉得从始至终就是隐者的人更显睿智。好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三国时代最出名的隐者也许是管宁,但是庞德公和司马徽才是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这是由于和他们纠缠在一起的另两个人的缘故。这两个人是谁,不说人们也知道,卧龙凤雏的名号美,卧龙凤雏的人更美。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华夏各地狼烟四起,不是充斥着血水就是充斥着泪水。很奇妙的是环绕在战火中间竟然有一片“桃花源”,荆州是唯一的桃花源,益州和交州只能算是安定,而荆州才是真正的乐土。战争是会摧毁或者破坏文化的,在荆州这片刘表治理出来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与时代逆向的一番景象,这确实是刘表的一番功绩。

这世外纯净的土地就是人才蓬勃发育的摇篮,数不清的人才在这里成长起来分别为之后的三国所用。庞德公和司马徽这两个归隐的长辈是学术领袖,也是这些人的导师,与他们关系密切的人有很多,最有他们风格的向朗在后文会有阐述,其余我们不一一例举单看诸葛亮和庞统。

庞德公和司马徽是乱世中难得的知己,他们惺惺相惜是最好的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呢?司马徽去庞德公家就跟主人没区别,连庞德公的家人也像对待主人一样对待他,等到庞德公回家的时候都分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客人,真是情好甚欢不分彼此的好朋友。这对好朋友把诸葛亮和庞统看成是经天纬地之才,司马徽是个好好先生和别人说话说的最多的就是好,他没有太多的话语留给世人,只是告诉了刘备此间俊杰乃是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

卧龙凤雏的名号,包括他司马徽的水镜之号,都是比司马徽多吃十年饭的庞德公起的。庞统少不知名,只有庞德公看重他。弱冠之年的庞统挑选了一天早早就去去拜访司马徽,当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庞统就坐在树下和他聊天,话不投机半句多,话要是投机起来就得聊个没完,结果俩人从早上一直聊到了晚上。之后司马徽除了感叹庞德公有识人之明,还评价庞统的才干是南方士人里最顶级的。可以说庞德公和司马徽是卧龙凤雏最初的伯乐,还可以说二人的赏识是把卧龙凤雏的才能推出尘世的平台。

在他们二人的推动下,诸葛亮和庞统走上了读书人平天下的理想大道,而他们自己却从始至终以另一种方式活着。司马徽在荆州易主之后仙去,水镜先生一生如水镜一般至清至静,但他并没有平淡了流年,而是在田野间诗书里遨游了一生。

刘表在世的时候,庞德公这里发生了一件趣事,刘表想请庞德公出山,庞德公不出刘表只好亲自去请,却也没能请动庞德公,只有他们的一席话留了下来供世人瞻仰。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

名如雾利如烟,风吹而过留不下一点痕迹,仙风道骨一老叟,背篮拄杖采药去。诚可谓: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刘备来到荆州的时候得到的诸葛亮,刘备坐稳了荆州的时候才得到的庞统,那么庞统之前在做什么呢?他是南郡功曹,按道理算是曹操的南郡功曹,后来周瑜领南郡太守之后也就等于是周瑜的功曹,这也许就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为庞统添加故事的灵感来源。但是这不等于庞统就是他们的人,庞统只是荆州士人,年少出仕目前只是在本地当个小官,当这个小官的时候谁是领导也不是他左右的了的。

曹刘孙折腾过后荆州相对太平的时节,就是他做选择的时候,这道题是双选题,刘备或者孙权。不可能是曹操,在那个时代除非一心向往某个主公,要不然是不会跋山涉水去追寻的。荀彧向往曹操才会跋山涉水去投靠,庞统并不向往,并不是说庞统不可能欣赏曹操,而是庞统并没有特别向往曹操。

刘备和孙权俩人之前一个是奔波之主一个是守成之主,当时来说也都是明主,庞统对于他俩应该没有什么特别的偏爱。而实际上让庞统做出跟随刘备的决定是出于两点:第一,诸葛亮向朗等荆州才干都是跟随刘备的,自己的好朋友们是在刘备手下打工的;第二,现在占据荆州的人是刘备,荆州是自己活了一辈子的家,这个地盘上的老板是刘备;第三,孙权虽然本钱大一点,但是刘备的发展空间大;第四,在孙权的公司下面自己的发展空间明显没有在刘备那里大,物以稀为贵。既然朋友因素、家庭因素、公司潜力、自身发展都清一色的倒向刘备一边,那么这个选择就变得很顺理成章和自然而然,庞统给周瑜送丧之后告别了吴国的慕名者回到了荆州。

凤凰展翅之前,他的能力是未知的,他的斤两也是摸不准的,而在展翅之前庞统能展现给世人看到的东西有两点,第一品性,第二识见。他当功曹的时候被人们看到的特点是好人伦,被世人所称道的是仁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他在东吴结交的好朋友顾劭和陆绩就是此辈。顾劭为官注重整治风化,陆绩少时为母盗橘,相关事迹写到二人时再做阐述。

要兴风俗长道业的庞统在选拔人才方面被人诟病了,当时人们奇怪庞统所推崇的人物怎么名不副实啊。难道识见并非庞统所长?其实不然,庞统对于现实的社会风气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洞悉世情清楚的看到当下的现状: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那么非常时期就需要非常之法,庞统觉得在德教方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美其谭即声明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所以庞统选择了多所提拔,他认为十个人里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那就可以起到推崇德教激励世人的目的。所以说庞统是个睿智的人,他虽然推崇道德风化看上去有些古板,但是他不会固步自封,对待实际的事情他会用最务实的手段。

庞统,一个拥有良好品性并且睿智的青年,但是不能忽略他同时又有着独到的见识。离开东吴的时候,顾劭、陆绩、全琮给他送行。他评价全琮好施慕名,这是全琮已经展现的个人特点,(把他比作樊子昭,此人已经难考。)同时认为全琮智力不足,但还是一时佳人。这个评价很对,要不然史书可能也不会标榜上去,全琮后来成为东吴大将,虽然能力和才智都不错,但是有很多事情显得不够聪明,相关问题写到全琮时再做阐述。顾劭和陆绩都是文人,也是庞统的同道中人,庞统把他们对比评价,形容陆绩为驽马形容顾劭为驽牛。上升到辩证的程度这两者很难比,一个比的速度一个比的负重。但是在那个年代,人们总是会觉得被比做马更美好,所以有人问庞统以你的看法来说陆绩是胜过顾劭了?庞统回答说,驽马虽然精良但是只能带一个人,驽牛所负载的重量又岂是一个人而已。顾劭和陆绩二人都英年早逝,但是在去世之前所展示的才能正中庞统所说,陆绩精于一术而顾劭涉及广泛。

顾劭还和庞统比评过他们二人自己,庞统认为陶冶世俗分析选拔人才顾劭比自己强,而给帝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自己比顾劭强。顾劭也非常同意这种看法,后来两人展现的才能也恰好证明了庞统的观点,可见庞统的识见确实非常高明。

告别了好友,庞统驾着一叶扁舟往荆州而去,和朋友相别各自奔向各自的前程,庞统不是庞德公,庞统要追逐他的人生目标。和顾劭的这番点评又岂是臧否人物而已,这话语里面透露出来的是庞统的人生理想,辅佐君主成就王霸之业!

帝王睡眼惺忪,美玉被丢到了泥土里。庞统可不干了,我庞统岂是百里之才,既然你刘备睡眼惺忪的不识美玉,那么我就提醒提醒你。庞统提醒刘备的方式是陪着他睡,既然他不赏识我,那么我就不干活,不干活的庞统被刘备免了官。这一下鲁肃和诸葛亮可不干了,鲁肃专门写信给刘备说庞统乃是大才,诸葛亮也向刘备推荐,于是刘备接见了庞统。和庞统一番畅谈,刘备深感此人高明赶紧提拔他,之后情好甚欢亲待程度亚于诸葛亮,最终提拔他和诸葛亮一起做军师中郎将。

庞统被埋没的这段插曲并没有张飞混进来,也没有藏匿推荐信,更没有被以貌取人未被重用的情节。没有那么多情节,实际上庞统只是被忽视了。司马徽的一番话刘备不会忘记,诸葛亮这条鱼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亲信,刘备不可能早就见过庞统知道庞统在自己这里当着小县令。所以实际上庞统只是在应聘官员的时候没有遇到听说自己大名的人,导致自己成了一个县令,然后赶紧不干正事吸引一下眼球,这一吸引才好产生后来的故事,庞统才好走到刘备身边。整件事情刘备是否明知庞统还亏待他我们不知道,历史故事和故事不同,不会有那么多细节,我们只能推测这种可能性实在太低。庞统聪明的选择了一种手法,让自己得以迅速的靠近刘备,之后庞统要做的就是给他的君主出谋划策成就功业了。

即食君禄为君谋事,庞统未立尺寸之功而成亲信,自己肯定着急想给刘备立功。他给刘备分析局势,认为荆州经过战乱洗涤,各种资源受到损伤,而东有孙权北有曹操,以荆州而成鼎足之计是难以成功的。反观益州却国富民强,人口众多,兵马十足,金银粮草更是不在话下,这种地方是可以权借以成大业的地方。而刘备却说,现在和我势同水火的只有曹操,曹操以急我以宽,曹操以暴我以仁,曹操以谲我以忠,每每和曹操相反事情才可以成功,现在因为这些小的原因而失信义于天下,这是我不愿意做的。其实每每与曹操相反并不一定成功,失败的时候反而更多,但是每个人成功的手段并不相同,刘备最终还是成功了的。成功和失败并不一定是个性和做法所决定,但是刘备的成功离不开树起仁义的大旗,有这面大旗在,刘备可以一直输也不会被灭!

但是在这个时候面对当下这个局面,刘备迷茫了,是自己立身的大旗重要呢,还是鼎足天下成就王霸之业重要呢?现在刘璋已经派人来叫自己入川了,做出决定迫在眉睫,刘备虽然犹豫但是刘备从来不寡断。最终他做出入川的决定,这个决定是由两个人促使的,就是本篇的两个主角庞统和法正。庞统和法正分别从两个方面促使刘备做决定,二者缺一不可,法正的诱后文阐述,庞统的哄我们现在来看。

庞统对刘备说,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权变之时凡事从权,兼并弱小讨伐暗昧是五伯之事,只要逆取顺守回报恩义,在大事已定之时封赏他地盘,这哪里算背叛信义呢?现在不取益州,最终就会被别人拿下。庞统这番话从道理上讲叫做强词夺理,但是强词夺理就是庞统的高明之处,以庞统的聪明程度,刘备的性情他早就摸的透透的。刘备是王霸之主并不是婆婆妈妈的刘表,但是刘备特别在意他的那面旗,那面旗是刘备最大的本钱,不是地盘不是人才不是军队是那面旗。所以刘备怕,怕得不偿失会失去这面旗,他在犹豫的是他没法说服自己。那么聪明的庞统就来哄刘备了,庞统的强词夺理其实是给刘备吃个定心丸,这个强词夺理在道理上是不能让刘备信服的,但是心理上是让刘备舒坦了,刘备心里一舒坦就把这篇翻过去了,于是收拾收拾决定带着庞统入川。

刘备是想取益州的,只是欠缺个好的理由说服自己,庞统成功把刘备搬进了益州,接下来就是成功把刘备推到成都的高堂之上了。庞统的心里是很着急的,庞统着急立功,所以在刘备和刘璋相会的时候他建议刘备挟持刘璋,如此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平定益州。注意是挟持而不是杀掉,当时平定益州就是两个策略,要不然徐图渐进,要不然挟持刘璋。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挟持刘璋而得益州虽然可以使益州唾手可得,但是问题就会积攒到之后,在得到益州之后如何平复整个益州?如何收服士大夫和百姓以及军队?这是先得到结果然后再去解决问题,而徐图渐进恰好相反是先解决问题再得到结果,不过这种方式耗时耗力。这两种方式都有两种方式的风险和问题,却没有高低之分。让庞统选庞统肯定选择挟持刘璋,因为庞统着急立功,这样可以先立功名再施展才华平定益州。但是让刘备选刘备肯定选择徐图渐进,因为刘备还想要自己那面旗,不管实际上是否有背于信义,面子上必须过的去,这旗可不能倒。

庞统献计挟持刘璋并不是目光短浅,他肯定想到了方方面面,连我都想到了方方面面更何况凤雏,他只是在两个不分高低的决策里选择一种推荐给刘备。而刘备选择了另一种,所以在之后献策的时候,聪明的庞统选择了把选项都告诉刘备,然后让刘备自己选。聪明,太聪明了,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只看冰山就会不求甚解,而看到海面下的巨型冰山时却会发现其雄伟。庞者,广大也,统者,总领也。

庞统进献了三策供刘备选择:第一,挑选精兵强将昼夜兼程袭取成都,刘璋本身就没什么军事才能,也一直没有做什么准备,大军猝然到达成都,定可一举成功;第二,杨怀和高沛是刘璋的大将,占据白水关要地,他们一直在劝说刘璋遣刘备回荆州,此二人不得不除,洛水咽喉不得不占。应该当先通报他们说荆州告急要回荆州,然后在外表上做好回归荆州的样子,这两个人一直畏惧刘备的威名,又高兴刘备要回荆州,必然不多做准备就来相见,趁机拿下他们并且拿下军队,然后兵指成都;第三,退回白帝城,由荆州徐图渐进。

要是庞统自己选肯定选择第一种,不过上次刘备的选择庞统心里有数,所以这个三选题庞统已经知道刘备会选择第二种,相应的他把第二种策略的具体步骤详细的叙述了出来。白水关乃是益州咽喉,是法正所说的益州两大咽喉之一,相关后文再表。庞统早就做好了规划,白水关是必须首要拿下的地方,拿下了白水关南下将一马平川,此根据之地进可攻退可守。那么拿下白水关就需要对付杨怀和高沛两员刘璋手下的大将,直接攻取并非上策,白水关很难说是否能迅速拿下,如果迁延时日必然导致刘备军成为孤军,久攻不下刘璋援军到来腹背夹击刘备军会面临极大的危险。

所以取白水关必须智取,如何智取就要去了解敌方将领的特点。杨怀和高沛是敌视刘备的一派,他俩不可能被劝降,解决他们的办法就是以计诱之。此二人一直不放心刘备,曾经劝说刘璋遣还刘备,而现在刘备在他们身边,他们再难受不过了。如果听说刘备回援荆州的消息一定喜出望外,再考察刘备军举动如果为真,必然在喜悦之余嗅觉失灵。一切果真如庞统所料,二人上钩成了刀下亡魂,杀人何须用兵马,对于智谋之士来说,杀人只需要动动脑子,杀人者凤雏庞士元是也。

解决了关键问题刘备军南下就容易多了,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打到涪城的时候刘备大会群臣,面对即将到手的胜利大家都很高兴,饮酒作乐之余刘备问身边的庞统,今天的盛会可算开心?庞统回答说,侵占别人的领土而作乐不是仁义的军队。刘备喝醉了,生气的说,周武王讨伐商纣,载歌载舞就不是仁者了么?你这话说的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默默的退出了宴会,过了一会刘备酒醒了一点,后悔了,赶紧请庞统回来。庞统回到座位假装什么也没发生,饮食言笑自若。刘备对他说,刚才的议论,是谁错了呢?庞统回答说,君臣都错了。刘备开心的大笑,饮宴恢复了最初的样子。

习凿齿认为庞统是有意提醒刘备以正其君,裴松之认为庞统用计侵占益州于心有愧,所以听见刘备这么说不自觉的就回答出口。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不过我觉得应该综合到一起。庞统用计成功有违仁义于心有愧,但是此话并非不自觉而出口,而是刻意提醒刘备不要骄傲自大。前文我们说过,庞统是一个推崇道德教化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变通的人,用计背义伐人之国,庞统一定是于心有愧的但是庞统一定不会认为这是错的,庞统不是那种儿女情长婆婆妈妈的人。可是听到刘备在此时说出这种话,庞统心里一定一紧,虽然局势有利胜券在握,但是往往这种时候恰恰是最危险的时刻,胜不骄败不馁才是成功的不变真理!

庞统直接把刘备的话顶了回去,此时不可哄着刘备,必须猛药惊醒刘备,所以说庞统实际上是有意直接带着斥责性的语言顶撞自己的君主。而从他的种种举动也可见一般,退出去和坐下来的时候他都显得很淡定,简直太淡定了,并且除了那句顶撞的话没有再说一句话。这是一个非凡的智者,他的所有举动都是受大脑所支配的,他的顶撞只是为了提醒自己的君主万万不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而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刘备不对,所谓的君臣俱失只是聪明的庞统刻意给刘备的台阶。刘备不是傻子,刘备回过味儿来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失言了,请庞统回来的时候他也看明白了庞统的深意,但是他还是得要个面子,把球踢给庞统,庞统顺势给全了他面子。庞统先硬后顺并不是他认怂,这种相悖体现的是他的智慧,一种超凡的智慧。庞德公诚可谓识人,凤雏之名实在名不虚传。

出道以来的种种表演,凤凰都太完美了,完美的让人舍不得他走,但是偏偏天妒英才,凤凰刚刚展翅准备翱翔九天就被射落了。庞统率领军队进攻雏城的时候被城上飞来的一只平凡的箭结果了性命,一个最华丽的人以一种最不可思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老天的玩笑开的太让人哭笑不得了。

三十六岁的凤雏庞统葬于落凤坡,落凤坡三字包含了刘备多少的无奈和不舍,刘备哭了,刘备怎能不哭,刘备只要听到想到庞统就得哭,我的好部下,我的好智囊,我的好知己。刘备把对庞统的爱转移到了庞统父亲的身上,拜官封赏,庞统的好友诸葛亮入仕之后只拜了四个人,刘备父子,许靖,以及庞统之父。

男儿何用伤离别?旷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男人本不该伤离别,但这是永别,泪水又怎么止的住?刘备失去了第一个重臣,也将失去一个一个直到自己长眠。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孔…

阴阳者,天地之枢机,非阴阳则不能为天地。诸葛亮先是领导者的副手再是领导者,和刘备一起是属于居中调度者,刘备政权这个圆盘的流转是在阴阳的带动之下进行的,庞统和法正才是刘备的阴阳。有一句老话叫做一个好汉三个帮,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局限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各自的特点,而每个人如果发挥各自特点,那么就会最大限度的弥补彼此身上的不足,虽然不可能完美,但是一定会是力求完美。诸葛亮庞统法正三个人是截然不同的三种人,做事是三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而他们的共同点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极聪明的顶级人才。

如果说庞统是不拘泥章法的正道士,那么法正就是不拘泥章法的邪道士。法正的爷爷是博学多才的高士,性格谦冲的他一生淡看名利,被人尊称为玄德先生,玄德先生深谙道家出世之道,而他的孙子却恰恰相反,性情不佳却一脑子谋略,只求建功名于世。人类是千奇百怪的,有的人子孙像极了自己,有的人子孙和自己相像却又有所不同,还有些人子孙完全跟自己不是一路,甚至更另有个别人子孙简直和自己的区别大的让人怀疑是不是亲生的…比如贾充…当然,法正只是跟祖先不一样而已,却不是贾充之辈。(法正品行不端下次更新会谈,如果认为法正和贾充一丘之貉的更完了再讨论。)

法正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孟达一个张松,我们不难看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三个人没有一个是忠君爱国的君子,但是这三个人全是审时度势的聪明人,虽然聪明的不道德。就像庞统所说,乱世是雅道陵迟的时代,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年代,法正功成名就,张松身死留名,孟达频繁摇摆成为笑话,没有什么对错他们只是不道德。

群雄割据的年代,士人跟着人潮跑向南方避难,有三种跑法,一种跑江东,一种跑荆州,一种跑益州,法正是和同乡孟达一起跑来益州的。来到益州之后,也许是自己性格不好做人不地道,也许是真被人诽谤,反正法正爬的有点慢非常不得志。庞统是在本地被忽视了,而法正是外来户受了白眼,这两种在基层是截然不同的,庞统在本地享有大名,被忽视一个曝光就直接蹦上来了,法正却没这种捷径可走。

对于百姓来说,愁苦身在乱世,而对于法正来说,庆幸身在乱世。乱世是不拘一格的时代,乱世是瞬息万变的时代,乱世是提供机遇的时代。如果蹦高的跳板出现的时候,饥渴的法正是绝对不会错过机会的,机会是等待出来的,同时也是计划出来的。张松和法正私下总是偷偷的计议,觉得刘璋不足成事,跟着这种主子怎么成就功名大业,所以他们计划背叛,没有一丝犹豫,也不会有一丝犹豫。

曹操新破荆州,事业达到巅峰,高高在上的曹操飘了。曹操小看了未来的路,曹操小看了反抗的力量,他赢习惯了他确实骄傲了,而骄傲往往就是隐患。也许曹操是看不上张松,但是过去袁绍在的时候,曹操即使再看不上什么人也会根据形势变通变通。但是现在不同以往,群雄束手天下在手,面前这两个人,一个是一路被打着跑的败军之将刘备,另一个是坐领父兄基业的小娃娃孙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没有取得最终胜利就不算胜利,即使看上去多么唾手可得也不等于得到。曹操赤壁的失败表过不提,单看他藐视了益州,他觉得扫平了江东搞定益州只是分分钟的事情,却没有想万一没有扫平江东怎么办。财大气粗的曹操一直把益州看成鸡肋,计划搞定一切让益州望风了事,没想到埋下隐患让刘备最终啃下这块对于刘备来说是肥肉的地方,而造成这一切的导火索就是当初雄视江东时曹操那不经意的傲慢一瞥。

形貌短小的张松把脸深深的埋进了袖子里,默默的回到了益州,之后亲手点燃了导火线。张松劝刘璋联合刘备与曹操抗衡,刘璋问谁可以当使者,张松举荐了法正,两个鬼机灵在刘璋面前演起了戏,法正肯定把为难和不愿演绎的惟妙惟肖,之后再装作勉为其难的样子接受了嘱托。刘璋不是什么机智的人,更何况就是高手也不好看的穿这出戏,俩人这么一演他哪里怀疑的到背后已经暗流涌动。

人一辈子总有些人是你一见到就会倾心的,法正见到刘备就是这样,初次见面法正已然明白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回到益州之后和张松合计一下,密谋计划辅佐刘备成大业,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机会。机会这种东西是要看缘分的,有可能早来有可能晚来。在乱世机会是会经常出现的,曹操和马超周旋的起因就是要去打张鲁,不光张鲁战战兢兢,张鲁后面的刘璋也战战兢兢了。这个时候张松站了出来劝说刘璋迎接刘备震慑宿将讨伐张鲁,刘璋这个没头脑依然顺着走,法正被派遣去迎接刘备入川,当然还有那个孟达。三国是个很喜欢引用春秋战国说事的时代,一者汉代推崇了儒家,儒家经典的研究空前繁荣;二者战国也是乱世,乱世的事情互相之间总是有参考价值的。刘璋这种官二代本身是没什么分量的,他不懂那些兴亡之道,他不懂的事情太多了。当那些忠心的大臣苦苦劝阻的时候,他没有动容,抗争有时候更加重了不懂行的君主的逆反心理,刘璋毅然决然的做了这个决定。

法正就这样投入了刘备的怀抱,就此一去不复返。前文说道庞统和法正一哄一诱让刘备坚定的入川信心,他们二人都是狡猾的人,他们都知道怎么来劝说刘备,那么法正是怎么诱的呢。法正认为刘备英雄而刘璋儒弱,内部又有张松这种关键人物做内应,成功率非常大,并且如果得到益州,那么坐拥益州的富庶,依仗险峻的山川,以此作为根基成就大业易如反掌。阳有庞统的哄,阴有法正的诱,双管齐下面前别说刘备,就是刘表那种坐守之主没准都会心动。

刘备举兵入川再北上,法正和孟达两个外应的日子过的很舒服,张松这个内应就没那么幸运了,被哥哥举报魂归西去了。刘备举兵南下刘璋北上迎敌,法正等人一手策划的阴谋正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但是这个时候刘备的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虽说占得了先机,益州毕竟是人家的地盘,刘备是攻而刘璋是守。

从事郑度献了一个狠计,他首先分析了刘备的现状,刘备客居于此,深入川中,粮草辎重不足。如果把巴西和梓潼两郡百姓迁到涪水以西,粮草辎重全部烧个干净,深沟高垒静观其变。刘备军来则坚守勿战,长时间没有粮草辎重补给,百日之内必然退军,然后趁刘备退军之时再出兵进击,刘备必被拿下。刘备虽然已经战于原野不受险固的影响,但是如果果真如郑度所计,刘备虽说未必会输,但是此计之狠足够刘备喝一壶的,进攻不利也非常有可能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刘备听说郑度的计策愁了起来,询问法正该如何是好,法正却说此计刘璋是不可能取用的。法正对于刘璋已经吃的透透的了,刘璋这种不难理解的人在长了一万只眼睛的法正面前和赤裸着也没什么区别,果然不出法正所料,刘璋对手下说,我只听说过阻挡敌人来安定百姓,没听说过惊动人民来避开敌人的。

自从刘备入川以来,刘璋处处显得十分仁德和爱民,而之前他却没有这个觉悟,人往往处于危难之中才开始重视自己曾经不曾重视的事情,刘璋的种种写到刘璋时再说阐述。此处单看此事,刘璋不用郑度的计策也就算了,还把郑度给废黜了,所作所为和宋襄虽然并不十分相同,但也确实十分神似了。在一个狼的世界里有这么一个幼稚的人,他不是羊他只是个幼稚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并不值得人们为之感到可怜,只是确实有些可笑,弥补和做到是不同的。

围攻雒城的时候,凤雏夭折了而法正还要继续前行,法正给过去的主子刘璋送信劝降。文章写的很不错,只是再好也是叛臣写给旧主的劝降信,多少显得讽刺。劝降不外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法正写了很多诱导的话,这是他的长项,同时他也把刘璋的局势清楚的点出来,就算刘璋不降也让他感到压力。

法正说的是实话,刘璋的情况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刘璋防守方所拥有的优势是拖住险要以逸待劳,使刘备孤军在蜀粮草不济进退不得,可如今已经不是刘备在蜀围中却是刘璋在刘备围中了。法正首先说的是东方之势,张飞等领军势如破竹,刘备军实则已经相连通,顺便还拿东吴吹大自己的声势。

其次外来户进益州所可能产生的被反抗已经没有多大力量,刘备已经在益州扎了根,这是刘备听从庞统中计的好处,经过一系列变化刘备完全没有了客军作战的感觉,如今好似在自己家打仗一样了。说白了对于百姓来说,忠君爱国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再说乱世之中谁又是君哪里又是国?天下太大了,那是曹操刘备他们关心的事情,在硝烟和战火中,百姓所需求的只有生存,士大夫有士大夫的活法,百姓也有百姓的活法。刘备是否仁义不重要,刘璋是否昏庸不重要,重要的是益州已经掌握在刘备手中,谁都看的明白形势。大量的百姓,大量的士大夫,大量的将领,都已经随着形势奔向了刘备,奔向了新生活。这就是法正所说的,敌远则民不为所用,敌近则民趋之若鹜,这是一个自然法则,每个人都会考虑每个人自身的利益。

从战略上讲,形势对于刘璋有多么严峻呢?最重要的是鱼复和关头已经不属于刘璋了,此两处是永安和白水关,严格意义上讲这都不算益州的门户,而是益州腹地的门户。比方说一个国家等于一个城池,这两个门户就等于是城池里王宫的门户。而在门户里面的成都平原上,从各处向刘璋杀过来的全是刘备的旗号,成都就像刘璋的王座,王殿大门是雒城,而这座最后的宫殿门口充斥着喊杀声、笑声、哭声。远处有些许刘璋的旗号掺杂在刘备的旗号中,但那只增添了更多的悲凉。

法正最后的诱导是刘备会善待他,刘璋看着手里的信,也许真的没有了气,兴亡面前亡者能剩下的就只有叹息。刘璋听出来门外的笑声是谁的了,那是法正的笑声。

法正不法正,他非良善之辈,但是他至少小人的直接一点,送出去投靠了敌人总没在腋下来一刀伤心。临末了,名声显赫的许靖准备越城投降,结果没操作好事情败露了,城破在即心灰意冷的刘璋放过了他。从这方面看,性格单一不复杂的人分三种,真君子、真小人、伪君子,真小人比伪君子强。其实庞统是真君子,法正是真小人,许靖…不重要了,刘璋生错了时代。

法正站在了高处,他不再如入蜀之时的潦倒,被历史的车轮滚过之后,刘璋,张松等人分别走向了各自的路途,而法正成为了赢家,即使不道德,他也是个赢家。赢家的法正得到了无比的恩宠,成为了第三个被刘备“爱”的文臣,第二个死在了路上,第一个退了一步纵容了他。法正在享受他的成功,他享受成功的方式不是传统的炫耀或者谦卑,而是在复仇。瑕疵必报,他在杀人,他在报复,这些人里也许有当初毁坏自己的上司,也许有鄙视自己的小二,也许有一言不合的路人。我们不会知道法正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也许不太阳光,又也许他天性狭隘,只是看着有些丑陋,本身法正只是不道德,而现在法正何止不道德,他是个缺德的人。

新宠上台这般模样,人们希望旧宠能在主上面前说道说道压制压制他,面对位高权重的人只有推另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去劝说主上。政治家诸葛亮的答复…与其说是答复不如说是哄那些人,诸葛亮说主上当初在荆州形势危险,没有法正就没有主上的今天,既然法正功劳如此之大,那就让他尽情放纵一下吧。为了哄的效果,诸葛亮还把孙小妹搬出来说事,让大家体会刘备当初的不容易。

诸葛亮是聪明的,这是乱世诸葛亮是政治家,如今法正站了上来和自己一起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但是法正和诸葛亮不同,诸葛亮是个周全的人,而法正是个瑕疵必报的人,如果诸葛亮顺从众人之意劝说刘备压制法正,那么这件事情的后果会多严重?诸葛亮明白如果两大权臣产生仇恨形成敌对事态,之后再产生党派争斗,那么新创的基业岂不危险。诸葛亮是个周全的人,他一生在乎的都是大局,所以他选择用善意的谎言来欺骗那些人们。

(孙盛的观点多次出现在裴注之中,但是往往都是只论及表面却不深入思考的话语,这样只会把人们的思想带入沟里,让人们和他一样浅薄,无意指责他,只是他真的从来不深思熟虑再发评论。我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的思想,包括我所论述的东西也并不一定准确,天空很小只有自己探索才能看的到天地。)

在荆州的时候是卧龙凤雏双飞,现在是诸葛法正双行。陈寿把庞统比作曹魏方面的荀攸,而把法正比成曹魏方面的程昱郭嘉,这个对比恰到好处。诸葛亮在刘备故去之前相当于曹操的荀彧,谋划大局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替自己的主子当家,管理整个团队的方方面面。而庞统和法正是随军随刘备身边出谋划策的,两人都深通韬略长于巧变,为刘备的成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说得益州只是法正引路庞统之谋,那么得汉中就是法正之谋了。

刘备入川三年,诸葛亮等人入川支援一年,此时的曹操没有把握这个机会而是在跟马超孙权周旋,一方面是力不从心,一方面也是重视程度不够。刘备围攻雒城长达一年的这段时间竟然安安稳稳的过去了,这时候占领益州的刘备就与之前大不相同了。平定了关中之后曹操也没有闲着,在刘备占领益州第二年就拿下了汉中,曾经煮酒论英雄的当世两大巨头再一次纠缠在了一起,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关于为什么曹操没有在刘备立足未稳的时候进取益州,这里面的所涉及的内容太多,是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相关内容写到刘晔以及荆州对峙之事再做阐述。总之曹操没有在这两年时间里在汉中立下根,汉中也不好立根,而刘备在这两年时间里初步经营好了益州,算是站住了脚跟。

基业初步稳定,而此时曹操多面应付顾此失彼,正是刘备军进取的绝佳时机。法正劝刘备进军汉中,他首先点出来的就是曹操不进图益州的一个重要方面,法正敏锐的觉察到曹操占领汉中之后不进取益州而是留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是因为曹操的力量已经有所不及,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盛极必衰之后曹操的每一步进取都显得十分吃力,及时得到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占领,得到和占领是两回事。

法正还看出来曹操内部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相关内容写到曹氏再做阐述。如此形势在法正看来汉中已经是囊中之物了,夏侯渊张郃已经不当是一回事了。法正着眼的是下一步是将来,是占领汉中之后的图霸天下,是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是成就功名大业。得到益州全境之后,鼎足之势已成,到时候往好了想可以进图中原,往一般了想可以蚕食雍凉,往坏了想还可以固守险要。老天给予的机会,怎么可以错过呢?又是诱,法正真真是个善诱之人,刘备被他诱着进了益州,现在又被他诱着进了汉中。

法正随刘备进取汉中,相持有年而曹操依然没有动作,刘备举国进军硬件上十分占优势,夏侯渊无援对抗许久已然不易。面对刘备军的步步紧逼,眼看刘备在定军山立起营寨,夏侯渊沉不住气了,已经分兵的夏侯渊力量本少,此时又与刘备争锋,实则是身入险地。刘备军以逸待劳迎接夏侯渊,而站在山上看着这一切的法正等到了时机,刘备听从法正之策,命黄忠从高处一举杀出,一战杀了夏侯渊,曹操在汉中的力量彻底土崩瓦解,张郃郭淮也只得退守待援。

曹操此时方才领军支援,听说法正之策感叹道,我就知道刘备没这见识,肯定是有人指点他的。这句话很酸,这是曹操的气话,这是曹操安慰自己的话,但是重要的是,法正确实是刘备不可多得的左膀右臂。

汉中之战刘备和曹操其实未分胜负,长久相持之中有一个插曲,当时曹操攻势猛烈,形势不利应该撤退,刘备非常生气就是不退,没有人敢劝谏刘备。箭射如雨之时法正站了出来挡在刘备前面,刘备这下着急了,赶紧让法正避剪。法正的回答是,主上如此何况是我,刘备于是说,孝直咱俩一起走,刘备这才退军,刘备有多么亲爱法正可见一般。

即使人们多不喜欢拿命运说事,但是人世间的事情总是逃不开这词,就像凤雏一样,法正也是在极盛之时夭折了。成为汉中王的刘备,把法正放到了二把手的位置,而且此时的诸葛亮法正很像之后的蒋琬费祎,大有双龙戏珠之势,只不过地位有所高低。但是法正的一切就此结束,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带走的是关于做人的争议,带走的是进取天下的雄图伟志,带走的是刘备的一只臂膀。

刘备的阴阳双谋士全部夭折,刘备又哭了,刘备哭的更伤心,如果说庞统之死刘备是一说起来就哭,那么法正之死刘备就是天天哭。法正谥号是翼侯,是唯一一个刘备在世之时直接赐予谥号的人,并且还是个非常好的谥号。也许庞统活的旧一些和庞统双飞也能得到谥号,但是那只是也许,法正不会比卧龙凤雏位高,但是法正的宠信程度其实已经驾凌在卧龙凤雏之上了。事实是龙凤地位高于法正而法正宠信程度高于龙凤,但地位和宠信都不能用来区分他们的能力高低,这是误区,这是双方支持者都存在的误区。实际上他们只是同事,有何高低可比,他们是刘备最重要的臂膀,他们组合起来是左右刘备政权命运的那个圆盘,诸葛亮坐镇中央而阴阳双谋士周旋其间。可惜嘎嘣一声,圆盘破碎…

能力上是难分高低的,但是诸葛亮是不同的,诸葛亮能成为古代数一数二的名相他必须具有的东西要比常人多很多。比如说其中一点,如何做好一个好臣子,在法正节节升高的时候,第一把手还是诸葛亮的,这是为什么?如果问刘备,刘备一定会说这是因为诸葛亮是个能当大局的周全之人。两个这种性格特点的人,有识之主都明白应该如何分派,诸葛亮也很好的答复了刘备,成功拿捏好了分寸,做到了“三个和尚有水吃”的周全局面。诸葛亮很喜欢法正的奇谋巧思,并且一直很好的和法正相处,他一生面对了太多性格怪癖的人,没有激化其中任何一个人。

关羽死后刘备东征孙权,群臣多所劝谏没有一个成功的,最终刘备大败而回。当时诸葛亮很心痛,除了心痛大战失利,还心痛刘备的重要臂膀法正早亡。如果法正还活着,肯定能劝阻刘备不东征,即使就算东征也不至于大军倾覆。这是刘备的悲剧更是诸葛亮的悲剧,因为他永远都不可能享受前几年那种日子,圆盘流畅轮转是支配整个政权良好运行的核心,如今恰逢多事之秋,圆盘破碎之后政权也频繁经受各种打击。

阴阳谋士乍起乍落,辅助刘备平定了整个益州,为蜀国建立了坚实的根基。而然天妒英才,两人都如流星一般绽放了绚丽之后消失于寂静,可惜!可惜!可惜!蜀汉三大智力型人才组成的金三角没能持续很久,留给诸葛亮的,只有一个烂摊子…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