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吕布,勇冠三军,董肥猪显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头野兽,但是,普通的人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变成野兽的。
据说,第一次开枪伤害犯罪嫌疑人的警察往往要去接受心理辅导,学名叫做“第一枪”,虽说警察打罪犯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一个正常的人常常会陷入焦虑和自责之中。
这是人的本能反应。
董肥猪已经永远的跨过了这一道障碍,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厨师,拿手的好菜,就是水煮活人,清蒸人头这样的重口味。
“会者皆战栗亡失匕箸,而卓饮食自若。”
董卓是一头纯粹的野兽,他年轻时“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不可谓不勇猛。
而且,麾下西凉兵团,长期在外行军打战,战斗力不可谓不强,然而,他偏偏独爱吕奉先,“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
把吕布安排在身边当贴身保镖。
由此可见,吕布飞将之名,当时已经远近皆知。
温侯是万里挑一的好手,这一点不会有假。
吕布和王允搞掉董肥猪后,由于策略上的失误,没有“首恶即诛,余者不问”的宽大政策,使西凉兵在贾诩的计策下,团结一致,反攻长安,
此时,吕布和卓将郭汜有一场单挑的场面,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要知道,我们看三国演义,两军对阵,总是主将先大战三十回合,一方若落败或被斩于马下,则另一方一挥手,士兵们如狼似虎冲上前去,这边则丢盔弃甲,一路败逃。
真实的战争可没这么简单,况且,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作为大军主将,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应该行此危险的单打独斗的匹夫之勇。
但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从个体的武将来说,要证明自己的个人实力,只有打败自己的对手,所以,裴注三国志中,还是有一些精彩的对决,比如,孙策和太史慈之战,关羽枭首颜良之战,许褚威慑孟起之战,阎行击杀马超之战等等。
吕布的勇武,还从另一方面可以表现出来,“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我不知道,这些皆畏布的将领中,有没有河北四庭柱,颜,文,张,高,不管怎样,在史料中,会出现这样感情色彩强烈的字眼,
可见,吕布之勇,史家亦动容。
因此,我就一直想不通,公元199年,吕布在正当壮年之时,为何会穷途末路到被擒杀的窘迫地步?
如果说关羽被擒杀,公元219年,一来关羽年事已高,二来关羽是被东吴突然袭击,措手不及,腹背受敌而全军崩溃。纵然是这样,老关羽还能一路狂奔,几乎跑回了川中。
而曹操大军来犯之时,吕布曾派高顺一败刘备,二败夏侯惇,此时,吕布应该有充分的时间来计划未来的发展。
很遗憾,我们看到,吕布和公孙瓒一样,都选择了死守城池,结果,同样的作茧自缚,相比下,公孙瓒至少还死的霸气些,直接引火自焚,而吕布还心存侥幸,结果是名利双失,让人憾叹不已。
那么,吕布到底有没有机会化险为夷?
我们知道,要说创业的曲折,三国之中,没有超过玄德公了,玄德公从张世平,苏双处得到第一笔募捐,兴然起兵起,
就不住的辗转奔波,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四川,陕西,足迹踏遍中原各地,直到年近五旬,事业才有起色,
吕布虽说也有一些辗转,但整体的根底比玄德公雄厚,玄德公守不住徐州,是正常的。
吕布守不住徐州,是让人困惑的。
就算是老陶谦,被曹阿瞒恣意侮辱,任意宰割,东逃西窜,曾经想逃往丹阳,最后还不是顶过来了?
吕布手握重兵,为何反而会被擒杀?
要说吕布唯一不如玄德公的地方,就是玄德公每到一处,都被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而吕布每到一处,最后,大家都想赶走他,或者杀掉他。
俗话说,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吕布死守徐州,从这个角度看,还算正确,因为吕布的人缘不太好。
那剩下的就是,徐州守不守得住,该如何守的问题?
这时候,吕布和陈宫的关系,无疑成了问题的核心!
陈宫的影响力如何?
三国演义里说陈宫是一个县令,中牟县县令。
其实,陈宫的影响力,岂是一个县令能涵盖的?
他说让曹操入主兖州,曹操就割据兖州,他说让吕布入主兖州,曹操差点成了无主孤魂,可见,陈宫的社会影响力有多大!
至于陈宫和曹阿瞒为什么翻脸,要说的很多,这里就不加探究了,
吕布被袁绍追杀,遑遑如丧家之犬,正无处栖身,陈宫送了他一个大礼,然而,几经交战,最终,兖州诸城还是被曹操悉数夺回。
我估计,兖州的失守对陈宫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按陈宫对形势的判断,他认为,有他协助吕布,吕布的胜算应该大于曹操,
然而,结果却是他和吕布被赶出了兖州,东投刘备,寄人篱下。估计此时,陈宫和吕布之间已经有一些嫌隙。
后刘备东击袁术之时,吕布却袭取下邳,陈宫对此相当不满,怎么看出陈宫对此事的不满呢?
从郝萌事件可以得出一二,
郝萌叛乱,应该来说,就非常出乎吕布的意料,弄得这个有九虎之威的悍将,竟然狼狈不堪的连夜躲进高顺的大营。
郝萌被斩首后,吕布问曹性,郝萌的后台老板,性言是袁术,又说出还有同谋就是陈宫。
要说袁术这样一个冢中枯骨,就能策反吕布的河内旧将,我是不相信的,可是,如果陈宫也在其中,那整件事情就合情合理了。
但是,陈宫会和袁术合谋叛吕布?
我个人认为不可能,袁术当时已经臭名远扬,孔融讥讽他是冢中枯骨,陈登直言他骄豪,非治乱之主,陈宫又不傻,不可能找这样一个合伙人,来侮辱自己的智慧。
因此,郝萌叛乱,极有可能幕后指使,就是陈宫本人,没袁术什么事。
对于曹性的证词,陈宫当时在场,面赤,吕布就算有勇无谋,也是心知肚明了,然而,我们说,吕布在某些方面,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对陈宫没有任何的追究和惩办。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我们说其实这个人并不是很坏,不像曹操那样,非常记仇,吕布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不记仇,估计他觉得陈宫曾经在困窘时刻帮过自己,因此,放陈宫一马。
正因为这样,所以,陈宫到最后也一直没离开吕布,
正如三国演义所描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独事吕布?”宫曰:“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
应该说,陈宫如果要离开吕布,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因为吕布并不打算杀他,但正因为这样,陈宫反而打算最后助吕布一臂之力。
因此,他有两个建议:
1/曹操引兵向彭城时,陈宫就建议,曹操远来,可以逆击之,以逸击劳,无不克也,吕布不听。
2/曹操拿下彭城,攻到下邳城下时,陈宫针对曹军远来,粮食转运不便,提出,吕布将步骑出屯城外有利位置,陈宫和其余将领守在城内,互为犄角。
老实说,看到陈宫的第二次建议,我是挺感动的了。这是把生的希望让给吕布,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啊。
吕布手中方天画戟,坐下赤兔宝马,纵然首尾呼应之战略不能成功,他人在城外,外面天高地阔,凭吕布一身勇武,又正当壮年,杀出重围,并非没有可能。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当然,陈宫总不可能对吕布说,奉先,你到城外,见势不妙,你就先跑了,寻机东山再起,
而且,事实也证明,吕布可能是一个好丈夫,好老公,但还称不上一个枭雄。
他疼爱老婆,呵护貂婵,左思右想,终于舍不得出城背水一战,结果被瓮中捉鳖,悔之不及。
但如果我们再深入一点分析,会发现,陈宫的第二条策略,其实执行人不一定非要吕布来完成。
高顺难道不能执行该任务吗?
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从各方面看,都是难得的名将;而且他在的时候,风头完全盖过张辽,手中七百陷陈营,是吕布手下的特种部队,打刘备,打夏侯惇这样的猛人,照样一打一个准。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人对吕布才是死忠,常劝谏吕布不要什么事都自己冲在前面,让手下人做就行了,可是吕布这厮就是不听。
有一句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用来描述高顺比较恰当,他和吕布手下的很多将领都不和,所谓三人成虎,吕布这长不大的孩子显然对高顺也不友好,有一段时间,甚至夺了高顺的兵马。
最惨的是,高顺和陈宫水火不容,两个人的矛盾,那是相当的直接,甚至连吕布的老婆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至于这两个人为什么闹的这么僵,无可奉告,也许是生肖相冲吧!
因此,在吕布旗下,高顺一直没有机会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这也是他为什么知名度较低的原因。
所以,本来,吕布自己镇守城池,高顺引一支骠骑,在城外牵制曹军,曹操远来,粮草问题比较大,如果战事拖久来,对曹操未必有好处。
可是,没有人推荐高顺,于是,这么好的一个决策,竟然最终无法落地执行,而吕布的末路,也就一步一步的逼近了。
我们把吕布集团的脉络这么一缕,终于发现吕布之所以在正当壮年之时,竟然被擒杀,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不懂的听取正确的意见,高顺劝谏他听不进去,陈宫劝谏他也听不进去,他确实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第二,他也不能很好的协调内部派系,久而久之,集团内部军心涣散,各自为阵。
第三,他缺乏成大事者必须有的百折不挠和甘于孤寂,这一点,他和袁绍有些相像,眷恋家小,犹豫不决。
因此,我个人认为,吕布的本性其实不是很差,说他是“三姓家奴”不假,但也是被人带坏的三姓家奴,而不是天生的三姓家奴。
至于他被擒杀,看来也真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