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前沿根据地之经略与蜀汉政权之存亡

三国鼎立,群雄逐鹿,最终曹氏基命,蜀汉速亡,孙吴苟延。限于篇幅,本文只浅谈蜀汉覆灭,宗庙倾隳,刘禅入洛,留下乐不思蜀的笑柄的原因。论者多归因于客观之势,蜀汉偏安益州之一隅,孙吴盘踞天堑之东南,而曹魏横跨中国之北部。

诚然如此,战争是综合国力的对比和较量,一般来说,以众暴寡,以大吞小,以强凌弱。但力量对比悬殊仅一个客观原因,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几乎每一新兴政权于肇始之端均会如此。但彼此主观努力亦影响着彼此实力消长,主观的努力会使形势发生逆转。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破哈达、灭挥发、砍伐乌喇、横扫叶赫,不断扩大根据地,直到席卷九州,威加海内。但是在三国中,这种消长并不是朝着差距减小的方向,而是在总的趋势上走向相反,因为蜀汉政权在主观方面整体上并不优于曹魏和孙吴,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感情用事导致彝陵惨败,粮草不足和错用马谡使五次北伐劳而无功,益州集团和荆州集团不和,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后主昏庸,人才匮乏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不重视和不善于前沿根据地之经略,使不利因素更加不利。

如果根据地建设得好,那么其他不利因素会消除或减弱,因为它们是相互制约的。

本文将讨论蜀汉在刘备时期和在诸葛亮时期的根据地经略情况。

一、刘备时期

(一)益州根据地

益州作为天府之国,处于三国争端的边缘,加上蜀地地势险峻,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称,只要守住南面和内部稳定,北边是不易攻进去的,它作为蜀汉的后院要守住,是不能起火的,因此蜀汉政权对之重视有加。

(二)荆州根据地

刘备取得益州,有了立身之地。但是仅有益州是不够的,苏洵《权书・项籍》云:

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不能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何足以制中原?……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蜀汉集团弃荆州在战略上是根本错误的。严格地说,刘备所占的只是荆州南部四郡,虽然如此,却是进攻中原的通衢,实属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北与曹魏比邻,东与孙吴接壤,易受攻击,相对于易守难攻的西蜀来说,更应该派重兵良将把守。丢失荆州南部四郡,既是关羽一人的大意,也是整个蜀汉决策人的大意,是思想上不重视经略战略据点的表现。

《孙子兵法・行军篇》曰:“辞卑而益备者,进也”,陆逊“白衣渡江”而能得逞,这是关羽的疏忽。但关羽盛气凌人,好戴高帽的性格,刘备和诸葛亮应该是知情的,这种人是不善于与孙吴搞好统一战线的。何况自古以来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无永恒的联盟。况且鲁肃讨还荆州已露端倪,因此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充分考虑联盟可能会发生破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再说荆州之战持续半年,竟无策应之举,可见蜀汉政权疏忽到了何种程度。如果重视并保住这块根据地,就不会有刘备的感情用事,就不会有彝陵惨败。

(三)汉中根据地

曹操在平张鲁之后占领汉中――四川东北之门户,直接威胁益州根据地。刘备以迂为直,部将黄忠争夺定军山,使形势发生逆转,以逸待劳,围张郃并射杀援救的夏侯渊,后来曹操来攻,刘备以逸待劳,据险固守,并谴游兵,劫其粮草,曹操只好放弃,这样不仅保护了益州根据地,而且可以北攻关中。

二、诸葛亮时期

诸葛亮五次北伐之所以不能遂愿,亦在于不重视和不善于前沿根据地经略。初次北伐,表面上是马谡失街亭。如此决定性的一战,诸葛亮却派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人。

毛泽东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并认为马谡困于街亭,诸葛亮应大军挺进,策应他。事后委责他人,更不应该。事实上,马谡虽不能独当一面,但可以作为一个参谋。对他的处分,顶多只能让他戴罪立功。杀了他,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特别是在蜀汉缺乏人才的时候。说马谡不听节制,那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即使按照诸葛亮的意图,不上高地,只怕对方占住,峡谷两边锁住,封好口袋也会全军覆没,诸葛亮的妙计也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杀了他,只能让其他将领缩手缩脚、疑惧自危、不能应变制敌,就会犯兵家大忌。《孙子兵法・虚实篇》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可见用兵如神,必须根据情况变化,因此必须临阵,哪有后方遥控之理?诸葛亮自己认识到了,后几次北伐均亲自临阵。

读者也许会问:后几次诸葛亮既已临阵,即当稳操胜券,为何与成功失之交臂?答曰:多因粮草不足而退兵,即由不重视前方根据地建设,一味地从后方运粮造成。实际上“千里运粮,军有饥色”,是不明智的,《孙子兵法・作战篇》曰:“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以此来看,蜀汉是“贫于师者远输”,诸葛亮不可谓“善用兵者”。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粮的人实际上超过了打仗的人。后方运粮的人多了,前线打仗的人势必减少,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正是蜀汉不能取胜的原因。毛泽东批注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应该还加上:千里运粮,分散兵力,长途跋涉于崎岖巴汉间,屡次只能以弱攻强,安得不败?

第二,减慢了行军速度。兵贵拙速,不贵巧慢。如能神速,则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效,若对方严整以待,则难如意。如诸葛亮初出祁山,队伍整肃,号令严密,恢如长庚,孤照一方,兵锋所指,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其后鲜有此等战绩。

第三,加深了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矛盾。众所周知,刘备和诸葛亮在组织路线上坚持荆州集团一等公民、东州集团二等公民、益州集团三等公民的政策。益州集团处在金字塔的底层,在政治上受压制、仕途上被排挤、法律上受制裁。经济上本来就负担沉重,据《三国志》,邓艾灭蜀时,蜀人口男女94万,带甲将士10万,官吏4万,总计108万人。按此计算,蜀中人口每23.5人养活1个官吏,每9.4人养活1个士兵,而且是同时养活士兵和官吏,且不说其中还有老弱病残。再从后方运粮,更是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难怪邓艾灭蜀时有的人持幸灾乐祸的心态,而不是深沟高垒,坚壁清野,给入侵者制造阻力。这必然加快了蜀汉政权的倾覆。

其实,除了进攻之初期当取用于国外,后期之粮草供应一可因之于敌,二可于前沿根据地屯田。因粮于敌是不容易的,诸葛亮在四出祁山曾经抢收麦子,而且在对方疏于防备时,但旋即于上邽为司马懿所阻。诸葛亮也实行过屯田制度,可惜是在第四次北伐后,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见机何其晚也!

如果一开始就实行屯田,建设前沿根据地,说不定形势还会发生逆转。其理由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实行屯田可以巩固战果,扩大地盘,将边界向北推进。一旦占住就不要轻易后退,其实五次北伐,曹魏多取守势。有时诸葛亮撤退并非万不得已。

其次,如果实行屯田,以战养战,不仅补充粮草,扩充兵员,也可以扩充人才。打仗并不是下象棋,越下越少,而是下围棋,越下越多。如果诸葛亮不弃用像魏延那样的已有人才,不错用像马谡那样的偏才,像孙权培养吕蒙那样在战争中培养新的人才,从新占领区接纳和发现人才,蜀汉政权会代不乏人,绝不会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

再次,实行屯田可以以逸待劳,反客为主,减少几次进攻的来回折腾,减少无用功,说不定也不会因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

诸葛北伐,以攻为守,前后七年,虽鞠躬尽瘁,却战果不佳。本文将以北伐为例,浅谈怎样经略前沿根据地。

前沿根据地无外乎会遇到两种情况。在形势有利时,向外推进,诸葛亮能造成这样的态势,表现在联合东吴和西北少数民族共同攻魏,这对壮大自己的力量,瓦解敌方的斗志是大有裨益的;亦表现在声东击西,以邓芝和赵云为疑兵,而自己却率大军进攻祁山,造成曹魏三郡叛乱之态势。但对士族政策不对,至少在当时不能这样,在新占领区没有优待投诚的士族和官吏及将领士卒,因此不能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孤立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在形势不利时,坚壁清野,据险防守,不轻易放弃每寸土地,并使游兵袭其后方,劫其粮道,则我方以饱待饥,以逸待劳,挫其锐气;但如果敌我力量悬殊时(指战斗中和战术上,非指战略上),要以保存有生力量为主,可诱敌深入,寻找有利之地形,待机歼敌,诸葛亮发明之连弩十分便于伏击战,射杀张郃和王双即是。但有几次撤退并非是为了诱杀敌人,也并非不能抵抗,只能算是抛弃根据地。

要开辟、巩固新的根据地,还要善于发现、培养千千万万的将才,形成分工协作、集团作战之优势。而单枪匹马,系社稷安危于一身,支大厦重心于一木,真是危如累卵,一旦撒手人寰,人才匮乏,国亦覆灭。一个优秀的统帅有两个任务,一是制定正确的谋略。在战术上隐蔽自己、避实击虚、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小股敌人,这在《孙子兵法・虚实篇》中阐述甚详:“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蜀汉是小国,曹魏是大国,因此必须联吴抗魏;又必须积累力量,通过战术上无数次以多击少的速决战的积累,使敌我力量的消长由量变到质变,来赢得战略上以少胜多的持久战。二是保证该谋略的贯彻。诸葛亮应将主要之精力放在宏观战略和重大战事上,而不应该事无巨细,悉揽于身,特别是在琐碎的细节上耗尽精力,殒身五丈原,给后人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总之,蜀汉政权之灭亡与很多因素有关,但最根本的是不重视或不善于建设前沿根据地,壮大自己,削减敌人。在刘备时代,则表现为大意失荆州,并进一步导致彝陵惨败;在诸葛亮时代,则表现为五次北伐,来回折腾,虚耗时日。

参考文献:

1、陈寿著;陈乃乾校点.三国志[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2、孙武著;孙晓玲译注.孙子兵法[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3、罗贯中.三国演义[M].岳麓书社,1986.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66.

5、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