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解密历史上的武则天:关于武则天几个未解之谜

武则天是事迹繁杂、角色多变、且性格极其复杂的一位历史人物,故在她的身上笼罩着层层疑云。推究起来,其形成原因有三:或好事者为之,如面相之谜;或经史混淆之,如年寿之谜;亦或不明原因而成之,如乾陵前面的那通“无字碑”。正是如此,后人才对她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或通过不同角度来研究她,或通过不同形式来演示她。本文意图拨开疑云,探究原委,以帮助大家看清她的本来面貌。

面相之谜

武德七年(624年),武则天出生于今山西中部的文水县。武则天执政后,因她生于此地之故,曾更名兴武县,还效仿汉高祖刘邦,免除了这里人们的租赋。武则天逊位后,旋即恢复文水县名。

关于武则天的相貌,《旧唐书》称为“美容止”;《新唐书》说她“其有色”;《唐会要》称谓“有才貌”;而《太平广记》引《感定录》则渲染她有“帝王之相”。其父武士彠请益州著名相士袁天罡为全家人看相,言其全家人皆富贵也。武则天当时还在怀抱中,穿着男孩衣服,被乳母抱了过来,袁天罡“举目一望”,大惊曰“龙睛凤颈,贵之极也”。并预言若是女子,日后当为天下之主。

《唐新语》中又说,袁天罡不仅看了武则天的面相,还让她试着走了几步,才确定“若是女,当为天子”。史书中的皇帝,不是有祥瑞之象,就是有灵异之貌,以此证明“君权神授”。那么,武则天自然也是概莫能外的了。

名字之谜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一生用过媚娘、明空和曌三个名字。台湾学者考证,她在叫媚娘之前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约”。

媚娘之名载于《新唐书·武后传》:“太宗闻士彠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岁”,“既见帝,赐号‘媚娘’”。算起来,武则天用媚娘这个名字,大概只有20多年的时间。因为她自感业寺二度入宫后,其身份已经变成了唐高宗的昭仪。无论是从伦理出发,还是从政体考虑,继续称呼“媚娘”显然是不合适了。可以明确的是,她在登基后,立即弃用了媚娘之名。

明空之名载于《唐大诏令集》中的《改元载初敕》:“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朕宜以‘明空’为名。”明,人世间;空,佛教用语。四大皆空。可能是刚刚登基,为了表示低调行事,故选用了这个略显消极的名字。

曌之名载于《资治通鉴》:“太后自名‘曌’,改诏曰制。”很有可能,武则天叫“明空”不久,就改称“曌”了。“明”字加“空”组成为“曌”字,音读为“照”,彰显光亮。在她独创的十二个字中,第一个即为“曌”字。为了避讳,遂改诏书为制书,而其孙李重照也得改名为李重润。此后,武则天名曌,一直用到她死。

据台湾学者考证,武则天还有一个叫做“约”的名字,主要是根据《旧唐书》中关于“孙处约者”因“寻避中宫讳,改名茂道”这条资料并引旁证而作出的结论。因无实证,只能存说立此。但是,她在叫做媚娘即十四岁之前还有一个名字的说法,应该说是有道理的。

  “所生女暴卒”之谜

武则天为唐高宗生产四子、二女。其中,长女死于襁褓。对于这个婴儿之死,武则天与王皇后都曾背上了“杀人”的罪名。然而,究其真相如何,众说纷纭。宋人司马光曾从“虎毒不食子”的伦理常情断言“恐武后亦不至于轻浅如此”,可一般人则宁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在《旧唐书》本纪、列传中都没有记载此事,只是在史臣曰提到“振喉绝襁褓之儿”,详情不明。《唐会要》记载:“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新唐书·武皇后传》则做了详尽记载:“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笑,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啼,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馋媢,今又尔邪!”

《通鉴》对此有简略记载,并将此事记在永徽五年。总之,不管是出于不明原因而亡,抑或偶然为衾被窒息而死,或者真的就是武则天所“潜毙”,武则天有一女“暴卒”是事实,而此事也确实成为武则天打击王皇后的一个利器。

“杀姊屠兄”之谜

骆宾王所撰《讨武氏檄》批评武则天“杀姊屠兄”。“杀姊”当为不实之词,因为在诸书中连其大姐韩国夫人的死因都没有明确记载。但韩国夫人两个女儿为武则天所害是实,而其中一女贺兰氏之死,又与武则天“屠兄”一事有直接的关联。武则天“屠兄”是成立的,只是在情节上略有分歧。例如,毒死贺兰氏的场合,《旧唐书》说是在武则天母亲的府邸;而《通鉴》依据《则天实录》说是在纪念封禅泰山的宴会上。

武则天大姐魏国夫人死后,其女贺兰氏被封为魏国夫人,居于宫中,服侍唐高宗。当时,贺兰氏年龄仅二十多,而武则天却已四十七岁。因此,她嫉妒这个妙龄的外甥女。于是,她在封禅泰山后百官向皇帝、皇后献食的宴会上,密置毒药于食物之中,让始州刺史武惟良和淄州刺史武怀运二人向魏国夫人献食,使其食后暴死。事后,又归罪于武惟良兄弟,将他们杀死,并将他们改姓为“蝮”氏。蝮是一种毒蛇,与“武”字谐音,即综合其谐音之姓和毒蛇之形以诋毁之。

武惟良、武怀运是武则天的堂兄弟,据新、旧《唐书》记载,武则天父亲武士彠死后,他们“遇杨氏失礼”。杨氏,即武则天的母亲。“失礼”,所指不明。武则天参政初期,因为需要本家亲戚的帮助,尽管对武惟良兄弟衔恨在心,还是把他们提拔起来做了官。可他们兄弟却不领情,竟扬言说,如果是因为皇后的缘故升官,我们是“引以为忧,不引以为荣”的。武则天于是新仇旧恨一块算,“一石二鸟”,借机先杀了自己的外甥女,接着杀了自己的堂兄弟。

乾陵,在陕西乾县城北梁山上。陵前有两座高达6.3米的石碑,一座为《述圣纪》碑,是武则天为唐高宗所立;另一座为唐人为武则天而立,因通体无字,故被后人称作“无字碑”。中国帝后陵寝向来没有立碑之例。然而,武则天陵破例立碑,却又破例而不在碑上留字,令后人议论纷纷。一般认为,表示武则天对自己一生的功过,留给后人,任其评论。

可是没有任何记载,表明这是她生前亲自立下的。有一种说法认为,皇帝功德,光照普天,不需要立碑赘述。此说不然,因为《述圣纪》便是颂扬唐高宗的纪念碑。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身为李家媳妇却以周代唐,以后被推翻又由皇帝转身为李家媳妇的身世不好表述。

此说亦不然,已有《哀册文》为其做了辩护。笔者根据乾陵前两碑均6.3米高的规制做如下猜测:当年,武则天在安葬唐高宗时准备了两块碑,一块即《述圣纪》碑,另一块则是为自己所备,待百年之后,再刻上文字。不料,武则天竟是逊位下场,且很快就死了。唐中宗君臣既然满足了她祔葬乾陵的愿望,那么,把她生前所备之碑也就随之立在了乾陵。当时作《哀册文》,写在纸上念一念,可做权宜。

如果将类似文字刻在石碑上,让她流芳千古,永垂不朽,那可就别当另论了。显然,当时不会有人提出如此奏议。那么,死者入土为安,又把死者生前所备之碑又立于陵前,此葬礼也就不可不谓“功德圆满”了。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