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女皇武则天死后 无字碑一字不铭到底用意何在?

武则天身后千年以来,“牝鸡司晨”的抨击不绝于耳,直至明清,仍有人为“武曌以女统男”,当时公侯卿相无不“以男而事女”而愤叹。足见武则天称帝对男尊女卑社会的撼击是何等强烈、影响是何等深远? 对于武则天,从唐代开始,历来人们对她褒贬不一,毁誉并至。

综观一千多年来的评论,大致是: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并且儒家正统观念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其子孙中宗、睿宗、玄宗在位时,武则天还保持了尊崇的地位。

文人李白的《上云天》诗中称赞,“中国有七圣”,武则天仍是其一,所以当时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和正面,唐朝国史中一直把她以帝王身份列入本纪。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日渐衰微,女祸误国的议论渐兴,对武则天的非难增多。

宋元以后,纲常说教日益泛滥,世人对武则天的负面评价越来越多。欧阳修《新唐书》如此评论“武后自高宗时挟天子威福,胁制四海”,“逐嗣帝,改国号”,有莫大之罪。

到了南宋期间,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对武则天的评价一落千丈,从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到朱熹为《资治通鉴》作纲,对武则天已是横加挞伐。

明代思想家李贽将武则天私德与政绩分开,评论独树一帜。而明人张溥却将“女宠”列为“唐室三大祸”之首。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更是愤世嫉俗,将所有的亡国恨迁怒于武则天,骂其是“嗜杀之淫妪”,有“滔天之罪”“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随着女权的勃兴以及男女平等思想的普及,对武则天的评价逐渐转向为正面,宋庆龄曾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毛泽东也说过,“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总的说来对武则天的评价受政治影响很深,对她的评价因政治情况变化而不同。

武则天在留下一世英名的同时,也留下一块引发后人各种推测和想象的无字碑。“无字碑”上当初为何“一字不铭”?女皇武则天立这块异乎寻常的空白石碑,用意何在?成为1300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说法。

1.德高望重,无法可书。

此说认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参政以后,通过发展科举制度,大量吸收新兴地主进入政治舞台,从而打击了豪门世族;她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鼓励举荐,擢拔了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如姚元崇、狄仁杰、魏元忠、裴行俭、刘仁轨、李昭德、王及善等,史称“累朝得多士之用”;她还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和整顿田制,使国力增强,同时加强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继贞观之治,启开元全盛,政绩斐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以示自己功盖过世。

2.罪孽深重,无颜立传。

此说提出的主要依据是:一是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骗得高宗的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终废唐改周,自立为帝,建立了武周政权。二是武则天培植自己的亲信,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铲除异己。三是武则天当政时期,阻滞了贞观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曾失掉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她自知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

3.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

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做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且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武则天执政期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武则天逝世以前,已被迫还政于唐中宗,自知将来人们对她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无法概括好坏,所以决定干脆立一块“无字碑”,功过是非让后人去判断,这是最好的办法。

4.身份复杂,无法可书。

武则天在风起云涌的政治舞台上活动了半个世纪,可谓叱咤风云,功高盖世。然而,武则天死后与唐高宗合葬在一起,就带来了称呼问题,究竟是称呼武周皇帝,还是李唐皇后?确是很为难。

唐中宗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却长期在其淫威下惶恐度日,当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废黜皇位,贬逐出京,先后二十多年间,李显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此外,武则天晚年还一直思谋着将皇位传给武家侄儿。有过这一番饱受折磨经历的中宗,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她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干脆一字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

另外李显也难定其称谓,如褒扬武则天,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作为李唐子孙感情上不情愿;如贬斥其刻上“则天大圣皇后”,而武则天又明明做过十六年的“大周”皇帝。左右为难,无可奈何之下,就只能在高宗的“述圣碑”侧立一块“无字碑”了。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