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古代也要买文凭?在明朝买个大学需要多少钱

在现代这个商品经济的社会,一些人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选择买卖文凭这种事已经不新鲜了。其实在古代也有买卖文凭这样的交易存在。现在常见的大学招生指标,在古代便买卖兴隆。因为敛财快,这甚至成为朝廷弥补国库亏空的一种手段。

有人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即有高等学府,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兴叫“大学”。商时的中国大学叫“太学”;周时叫“国学”,国学是周王办的,诸侯办的则叫“泮宫”;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隋则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都是这叫法。真正把大学叫“大学”的,在光绪二十四年。

中国古代的大学生也不称为“大学生”。以明代称谓来说,通称“生员”,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监生”,学生可享受“助学金”,由国家财政支出,因为是用于学生改善伙食,故称为“廪膳”。

国子监是朝廷的中央宫学,现在的大学生连个工作都难找,但国子监的毕业生可没这担心,不仅包分配工作,很多时候还“包当官”。明代便规定,“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换句话说,上了国子监就能当官,上不了便别想往上爬。

试想,“包当官”的大学谁不想读?所谓“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大概就是这原因吧!

崇祯十五年,朝廷也卖过招生指标。提出这一将国子监入学资格商品化建议的,是时拥有进士“学位”、相当于今副处级干部的中书舍人陈龙正。他的上书得到了皇帝、后上吊殉国的朱由检本人的赞许。崇祯十七年,朱由检干脆让陈龙正当了“南大”的校长。由此,开了中国历史上大学校长卖招生指标的先例。

明朝的招生指标交易很透明,实行“全国统一价”。那么,当时买个大学上上,要花多少钱?

据《明史·食货志二》上的数据,要想获得国子监的入学资格,景泰年间最高的要800石米,低者300石米。成化年间 ,则稳定在100石米。

所以说这种所谓花钱买关系的情况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在古代更加地光明正大。这种所谓的潜规则其实很早就开始流传下来,并且在古代价格还不低。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