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热播的《楚乔传》中皇帝派去燕北讨伐的军队有20万,禁军留守15万,有个弹幕发问说整个大魏国竟然只有35万兵马,在古代的时候打仗随便就派出几十万人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呢?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超过30万人马的军队都不可能是真的。
明朝第一次打努尔哈赤的时候,只有八万多明军还有一万多朝鲜的人马。就敢吹嘘说自己带了47万大军。清朝时还有更夸张的,乾隆讨伐尼泊尔,就派了几千清军愣是吹成几十万。
其实这种事在古代是很常见的。就包括被认为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号称几十万人马的曹操其实也就带了七八万而已。
就拿著名的土木堡战役举例,也是号称明军出动了50万大军。那么到底出了多少人呢?根据《明实录》宣宗68卷记载,在宣德10年,京军大概是253800人,但是这里面有的去屯田了,有的去守城了,有的在内务府或者那里当差,真正是操练的人马大概只有五万六千人。
英宗说两日后准备出发,其实两天时间非常仓促,当时明军是连粮食都没有准备好就出发了。大军出发后,北京还有不满10万军队。
那么为什么不可能出现百万大军这样的场面呢?
因为战场不是说来一个人就算是一个兵。战斗人员和后勤人员起码要1比3,才有起码的战斗能力。如果要带三十万人,那么起码要动员上万人才能保障战斗力。那么成年男子都去打仗了,谁来种田?
在魏晋时期,银钱甚至还不是国家经济的根本储备,粮食才是国家实力的储备。
那你说到了清朝人口也很繁盛啊,就这样乾隆征伐缅甸时,出动了四万清军就需要1000石粮食,区区几百里,就要设立几十站的粮台,征用民夫30-40万,几万人一个运输队。
所以为什么古代会有一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话了。后勤保障如果不能做到位,带再多的人都是无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