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它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清明上河图》采用传统的中国画长卷形式,使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众多的景物统一纳入富于变化的画面中,作品中塑造了五百多位衣着不同、神情各异的人物。而且人物都有自己的活动,极富独特个性的艺术审美情趣,整幅作品构图美观精致,非常注重节律感与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的运用皆很巧妙。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1195人)、 《红楼梦》 (975人)、 《水浒传》 (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但令人奇怪的是,在包罗万象的《清明上河图》上,却缺少了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需要体现马匹的地方,总是用毛驴和黄牛代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当时政治军事层面:北宋是典型的民富国穷,开国皇帝赵匡胤在立国之初,就奠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帝国之外北方的那些军事力量,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中原早就垂涎欲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于是,赵匡胤不得不加紧对战备物资的控制。马和羊,即名列其中。马匹,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羊皮则要制作营帐、军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辽史》说得很清楚:与宋互市时马与羊不许出境。同时也提及辽与金决战时不失去战马之来源关系极为重大。这限制马匹南下的禁令,也可以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看出:画幅上,开封之大车都用黄牛水牛拖拉,可见当时马匹在民间极其缺少。马匹原来也可以在华中繁殖,但受当时和当地农业经济的限制,其耗费极难维持,而且在耕作地区所育马匹一般较为低劣。”
古代名画,大都有一定的寓意。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有关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二字考证后,得出三种观点:一,“清明节之意”;二,“清明坊之意”;三,即“清明盛世之意”。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
《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是指什么含义呢?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对“上河”二字的含义也有诸多解释。关于“上河”的含义主要有几种观点: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 “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当年,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宋徽宗。宋徽宗因者。 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令人感慨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