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陶说》里有记载:“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这里的五彩就指的是斗彩,酒杯当中以鸡缸杯最贵。据说,明朝成化年间,皇上特别喜欢这种杯子,在明朝就已经千金难买,现在存世量极少。所以,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将在香港拍卖的消息立刻引发了社会关注,最终2.8亿港元 的成交价也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的纪录。
一只不到巴掌大的小小瓷器“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亮相在香港苏富比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拍上,打破了2014年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宁静。
稀缺造就天价
成化鸡缸杯曾于1980年及1999年两次出现在拍场上,均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尤其是1999年,香港拍卖的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917万港元的天价。尽管目前存世的“成化斗彩”大多为康熙、雍正时期仿烧的,但也价值不菲。清初朱彝尊所著的《曝书亭集》中就曾提到,“至鸡缸杯非白金五镒,市之不可”。一镒在古代是20两,一个鸡缸杯的价格相当于100-120两白银。当时清代宫廷造办处一名画匠的年薪不过2两银子,一只鸡缸杯市值上百两白银,在当时已属“天价”。世界上现存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北京故宫藏有2件,台北故宫藏有11件(日常展出其中6件,两岸故宫所藏皆为清宫旧藏),另外,日本、英国、美国、瑞士4国的著名博物馆或私人手中各有1件,加上此次拍卖的“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其总数不超过20件。香港苏富比称,除本拍品外,存世的鸡缸杯仅有三件为私人收藏。此次估价2亿至3亿港元的鸡缸杯,正是这场拍卖中估价最高的中国古代瓷器拍品。
就在拍卖前夕,因2013年在苏富比秋拍中以2.1亿元人民币竞得一件永乐铜佛而声名大噪的广东收藏家郑华星先生在朋友圈中就苏富比本次拍卖的成化斗彩鸡缸碗等拍品发问“下一个保管者是谁?”对此他还表示,用“保管”来形容竞投比“收藏”更为贴切。
“保管”也好, “收藏”也罢,因为稀缺,才造就了天价。这次业界焦点拍品“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被估价2亿至3亿港元,最主要原因即为此物属于稀世珍品,当年创烧时,就是专供皇帝把玩的高级艺术品,是属于非实用器的“真正官窑”。因其色彩缤纷鲜明,绘画笔触虽不细腻,效果却非常生动逼真,富有生活情趣,题材雅俗共赏,具备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自然可以作为历史珍品出席国际大拍,完成其标的的光荣使命。而它的买家,已被确定为著名大收藏家、上海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先生。
彩釉交相辉映
创烧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工艺,用青花勾廓、五彩填色,有青花与彩瓷竞艳之意。鸡缸杯是明成化斗彩杯之一,即饰子母鸡图之盛酒小杯,环绘公鸡偕母鸡领幼雏觅食。鸡缸杯色彩缤纷鲜明,抚之柔润如玉,绘画更率真可人。正是因为成化斗彩弥足珍贵,才有英雄豪杰为之敬仰,富商巨贾因之倾家。
由于烧制非常成功,斗彩在成化年间得以闻名于世。其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协调融合,争奇斗艳,雅丽绝伦,堪称陶瓷艺术史上的瑰宝。其工艺制作过程为先于釉下以青花作为纹饰的轮廓线,或绘局部低温二次烧制,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的鲜明对比而交相辉映。称其“斗彩”,也正是取其青花与釉色诸彩争其艳之意,故而,古瓷收藏业界前辈们对其又有“青花添彩”、“青花点彩”、“青花加彩”等几种称呼。以笔者看来,这其实都是工艺技法上的区别,只是在学术上被统称“斗彩”而已。
成化斗彩有浓艳与浅淡之分,设色很多却无黑彩。遍观各大拍卖行的拍品或者官方博物馆馆藏的斗彩瓷,其彩色多透明鲜亮,尤其是红彩,用在纹饰中以缀出星点般花芯,犹如新滴鸡血,其鲜艳耀目,为历代后仿者难以企及。
成化时期的斗彩釉色中,以黄彩最为变化多端:嫩黄、鹅黄娇嫩透明,杏黄色闪红,蜜蜡黄稍微透亮,姜黄则色浓光弱。前辈还指出绿色亦有深浅之分,大部分绿色都透亮闪黄,唯有松绿色浓闪青。至于紫色,大多数如熟葡萄之黑紫,或为嫩茄皮之浅紫,均甚为醒目,也有少数为浓黑紫色。据前辈总结,其彩釉上所罩的比较浓厚的白衣,似一层乌暗的金属氧化皮,又如多层云母一般折射出五光十色的光晕。前辈曾提及,凭色彩即可定论成化斗彩。到代的斗彩其具有特色的姹紫,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
器型小巧俊美
作为珍稀的古瓷品种,明代成化斗彩流通在艺术品收藏界的藏品自然是寥若晨星。根据雅昌艺术网的收录可知,各大拍卖行“明代成化斗彩瓷”的拍品数量为300余件,其中成交价排行第一的莫过于今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春拍上以2.8124亿港元落锤成交的鸡缸杯。成交价排行第二的同样是在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上拍的一件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古瓷,成交于2003年10月26日的苏富比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当时的估价为500万至700万港元,最终落锤成交价为991.84万港元(折合当时人民币1051.3504万元)。该古瓷器高度为7.8厘米,是一件“花卉纹高点头杯”,收藏业界称之为“高足杯”。另外一件成交价同样名列前茅的明代成化斗彩瓷器拍品,是在香港佳士得国际拍卖行2006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上款识为“大明成化年制”的“明代官窑成化斗彩果树双禽纹高足盃”,其起拍估价为450万至550万港元,成交价高达684万港元,折合当时的人民币多达700余万元。查阅相关的资料可知,当时佳士得拍卖的这件成化斗彩拍品尺寸并不大,只有8厘米。由此可以总结出,真品信誉度较高的国际大拍上出现的成化斗彩瓷器器皿拍品均为小型器物。想必民间古玩行家手中交易流通的成化斗彩古瓷亦是鲜有大型器物,故而古瓷鉴藏界早有“成化官窑少制大器”之说。
就古玩行家里手们手中的成化斗彩古瓷藏品看来,这个时期的民窑大器多于官窑大器,常见的器物以酒杯、盘、碗、罐为主,高足杯最为常见。考其历史原因,当为彼时饮酒品茗之风盛行,故传世品中多见杯类,且大部分器型小巧俊美,为世人所珍奇。
一般而言,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美,深具艺术上的线条美。在笔者的古瓷鉴藏生涯中,除了在国际大拍卖行春秋拍卖会上偶有所见的成化小器皿,所见的最大一件成化斗彩古瓷是广州西关文津古玩城某行家友人店铺中的一件口径约为15厘米的民窑盘子。平常所见虽多为小件成化古瓷,但并不代表绝无大器。在翻阅了大量的古瓷资料、工具书籍后,笔者得知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均藏有直径为38.5厘米的青花狮球大盘,有的虽不具款识,但其鸡形纹饰与青花色调都与成化官窑极其相似。中国陶瓷界泰斗耿宝昌曾点评说,这些区委员的“糊米底”,更带成化时期的鲜明特征。耿宝昌的点评依据是,署“成化官窑”款识的黄釉青花三盘多有此特征。耿宝昌先生还特地将这些馆藏的成化大器斗彩传世品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所发现的残片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它们既不属于宣德一期,又与弘治、正德时期的风貌有异,据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来判断,应当属于成化时期。
后仿寄托款识
若能像耿宝昌先生一样谙熟成化时期的典型特征,并悉心领会其风度神韵,对于鉴藏成化古瓷无疑是最大的帮助。尤其是在款识方面,据笔者多年参观研究所得,成化官窑器的款识字体均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成化官窑款识字体风格突出,所有后仿者均未能得其精髓,因而善观款字者便可定其大概。
成化款识以圆润的中锋运笔而苍劲有力,以藏锋写出而起落笔处无虚尖,其独具特色的款识似一人所写,为历代仿写所不及。题款部位位于器口边的,多为黄釉青花盘。至于平素多见的成化时期高足把杯,其落款部位通常位于器足里边沿口。
熟悉古陶瓷鉴藏的行家们都知道,在明清瓷器中,往往会有一些器皿不题写本朝年款或堂名款,而题写前朝的年号款识。陶瓷艺人这么做的用意,在于表达对前朝工艺水平的崇敬和缅怀。我们通常会把这种陶瓷称之为寄托年号款,简称寄托款。寄托款最早出现在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年至1521年),仿造的是明成化瓷器,此后寄托款日益增多。明代寄托款以熹宗天启年间(1621年至1627年)为最多,且大多为寄托宣德款。到了清朝,康熙帝认为,瓷器上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会很不吉利,故而康熙朝早期瓷器很少有题款,但后来康熙官、民窑瓷器大量寄托大明宣德、大明成化、大明嘉靖等年号款识。从光绪至民国时期,青花、五彩、斗彩等瓷类仿康熙、成化款的瓷器最为普遍,仿款种类较多,但从字体的题写、款识的颜色上与真品都有差异。
这些寄托款瓷器一般被归纳为两种:一种为完全模仿,一般用在仿古瓷上,字体、写法乃至用料完全模仿古代器物,也称后仿款;另一种则为古瓷新款,即后人在未署名古瓷器上题款,书写随意,不拘字体。当前古玩交易市场上较为多见的寄托款古陶瓷多是清代中晚期仿成化古瓷。这些清仿成化古陶瓷中,主要题款为“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制”两种,书体多为楷书,边饰一般有双圈。目前最常见的成化寄托款是从清康熙至民国生产的哥釉贴紫黑泥底刻楷书“成化年制”的年款,常见的器型有观音瓶、香炉等,我们通常称之为“酱油彩”,相对比较容易鉴别。还有另外一个在古玩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品种,是清代中期的豆青地青花“山水人物”纹及“五福捧寿”纹盘子。这种豆青地盘子书写的青花字体相对比较潦草,属于非常典型的乾隆至咸丰时期的民窑工匠之作,也有古玩行家说其是外销瓷器的一种。当然,这也是区分成化与清仿瓷器时不可忽视的一个特点。
成化官窑古瓷作为稀世艺术珍品,实在难得。除了市场上出现的少量残缺品,其余后仿者居多。即便是收藏到清澹雅逸的成化民窑古陶瓷作品,也是一件令人震撼之事。这也是一般行家的鉴藏乐趣,或欲追求的状态。拥有真正到代的成化民窑古瓷是好的,但也是极需要财力的。至于要把这时期的官窑器收入囊中,在这个亿元时代就大可不必了。
正因成化古瓷的市场交易价格屡攀新高的缘故,市场上赝品横流。故而在学习鉴别成化古瓷时,曾有前辈极力推荐台湾省故宫博物院刊行的《明成化瓷器特展》图录。该图录真、伪器并示,益于读者对比、鉴别。但此图录不易在书店购得,加上愿意花高价去购买的人恐怕更少--大家都在用电脑,书籍更是懒得去翻阅了。
交流id:15618698593
公众平台:chineseart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