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仁宗皇帝朱高炽驾崩之后,皇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
要说这宣宗皇帝朱瞻基与他父亲仁宗皇帝朱高炽一样,仁德。在他所统治的时代,德政治国,国力强盛,和他父亲的时代统称“仁宣之治”,大抵清明有余。但也并非毫无弊端。那么今天,笔者就来说说咱们这位大明朝的“促织皇帝”朱瞻基,又是如何在太平中创盛世的。
洪武三十一年,朱瞻基出生在北平。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朱瞻基的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祖父朱棣做了一个梦,梦中说到洪武帝朱元璋给了朱棣一个象征权利的大圭。只见那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英气逼人,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非常高兴,说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据说,朱瞻基这个孩子,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变有着很大的作用。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我们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朱瞻基不一般。
要不然,朱棣也不会在靖难之役胜利以后,亲自挑选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
总之一句话,朱瞻基是颇受自己的祖父永乐大帝朱棣所喜爱。远征漠北的时候永乐大帝把朱瞻基带在身边,教他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不可不谓用心良苦。据说,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他了解农家人的艰苦。这或许也就是朱瞻基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朱瞻基与他父亲仁宗皇帝朱高炽所不同的是,虽然他也有他父亲的那种学习经籍和文学的天资,但作为一个青年,他尤其是一个杰出的武士,也正因为如此备受永乐皇帝所喜爱。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永乐皇帝立朱高炽为太子,一方面是因为宗法缘由;另一方面恐怕就是因为这个像极自己的皇孙朱瞻基。
永乐九年,在他父亲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后,朱瞻基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太孙。
跟他父亲相比,朱瞻基在健康方面倒是得益于尚武。不仅长得健壮,生气勃勃,而且在胡广的指导下攻读儒家的经籍和为政之道,也是一刻都未曾有落下。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但在朱瞻基叔父朱高煦等人眼中,朱瞻基和他父亲一样,都是眼中钉,肉中刺。
从26岁立为皇帝,但终究也不太平。我们知道,仁宗皇帝朱高炽非自然去世在北京,而那时的朱瞻基在金陵城谋划迁都工作,此时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蠢蠢欲动。
朱高炽的非自然死亡、朱高煦的措手不及、朱瞻基的从容即位是历史留下的谜团。但即便如此,朱瞻基安全抵达京城,从容处理后事,从容登基,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不得不说在文治武功方面,朱瞻基的确是有一套。
大明朝,说到宣宗朝,那不得不说说文武和地方的那些个人才们。宣宗朱瞻基时代,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大人,偌大的大明王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也并非空穴来风。要知道,算起他父亲仁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仁宣之治”是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最为著名的一次盛世。
那么,宣宗皇帝朱瞻基难道没有诟病吗?显然也不是。
要知道,宣宗皇帝朱瞻基还有一个“促织天子”的称号。说的是宣宗朱瞻基喜好养蟋蟀,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因此被称为“促织天子”。
有记载说,宣宗觉得朱瞻基北京的蟋蟀不好,派太监四出采办。其中,苏州的蟋蟀特别好,宣宗为此还特意敕令苏州知府况钟协助太监采办1000只蟋蟀。有道是上命下达,摊派给了当地的百姓,弄得鸡犬不宁。后来蒲松龄就根据这个里面的一些故事改编了一下,就有了《聊斋志异》中著名的《促织》一文。不得不说,这一件事确实是比较荒唐,有点劳民伤财的意思。
废后风波如是,此外还有一件致命的,宣宗皇帝朱瞻基设立了内书堂教宦官读书。读书识字本是好事,但在宫廷里面也就未必见得,内书堂这事儿的的确确是给后来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乱政埋下了隐患。
有道是瑕不掩瑜,尽管宣宗皇帝朱瞻基并非毫无弊端,但后世把宣德之治作为明代的黄金时代来怀念,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这么讲呢?
你看宣宗皇帝朱瞻基,在施政时,朱瞻基既懂得怎样授权,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他知道什么时候采纳三杨的意见,什么时候支持大学士和大臣们的建议。朱瞻基作为一代君主,一方面要兼顾皇帝权威,另一方面出现危机时,行动是果断和负责的。这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做好。
作为一个宽厚的君主,虽然对待失职的官员时是严厉的,但除了惩罚宦官外,他很少判处死刑。在那个时代,上到文武重臣,下到黎民百姓,哪个能不感激他呢?所以说,后世把宣德之治作为明代的黄金时代来怀念,这是不足为奇的。
有明一代,朱瞻基是继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之后,鲜有有作为的皇帝,而朱瞻基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可惜的是,他的继位者,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