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乾隆是因为在位时间太长了,不想超过爷爷,而选择提前退位的吗?

有一则非常流行的段子,说,有记者问老农:“如果你有一百亩地,你可以捐出来吗?”老农毫不犹豫地答:“可以!”又问:“如果你有一百万,你愿意捐出吗?”老农斩钉截铁地说:“我愿意!”“好,我再问你,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愿意捐出来吗?”老农摇了摇头,说:“哦,那可不行!”记者疑惑了,说:“你一百亩地、一百万都愿意捐,为什么却舍不得一头牛呢?”老农特真诚地答:“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

这个段子告诉我们,凡是属于奢想的东西,我们都会特别慷慨。

这种心理,恐怕皇帝也不例外。

话说,乾隆皇帝刚刚即位那会儿,曾焚香祷告、对天起誓,称:“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

这话是啥意思呢?

乾隆皇帝的爷爷康熙帝统治国家六十一年,开创了封建帝王在位时间最长记录。

乾隆皇帝新君即位,为了表达自己对爷爷治国的敬仰和向往,偷偷发了这么一条誓言:如果我得到上天眷爱,长命百岁,我最多也只做六十年皇帝,绝不会超越爷爷的六十一年的纪录!

在乾隆看来,他这个愿望是奢望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爱新觉罗家族里似乎缺乏长寿基因:清太祖努尔哈赤享年不过67岁、清太宗皇太极51岁离世、清世祖顺治皇帝23岁殒命、清世宗雍正57岁暴死。乾隆皇帝的人生偶像清圣祖康熙是清初几代帝王中最长寿的,也不过才69岁!

康熙皇帝能坐帝位六十一年,那是他起步早,8岁就登上了大宝。

相比之下,乾隆即位这年,已经老大不小了——25岁。乾隆要稳坐帝位60年,那年龄得在85岁以上了,您说,这是不是奢想呢?

不过,老天似乎是同意了乾隆皇帝的祷求,或者是有意考验他的诚信,乾隆自当上了皇帝后,一路顺顺当当、没病没灾,一晃眼五十多年过去了,六十年的期限就要到了。

按说,从前的奢想已经实现,应该满足而开心才对,可乾隆却懊悔无穷,叫苦不迭。

想想看,文章开头段子里的老农,他是没有一百万,真有了一百万,要他捐出来,只怕比登天还难。

皇位那可是富有四海的象征啊,权利和地位这东西一旦沾上就上瘾!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还是有好几个太上皇的,唐高祖、唐明皇、宋高宗、宗孝宗等等,但退位都是迫不得已啊。

乾隆想不退位,又担心违背了誓言会遭到天谴,为了这个,真是悔得肠子都青了。

当然,硬着头皮和老天对着干的事儿乾隆也不是没有想,可在乾隆四十三年他又干了一件事,就是这件事,让死爱面子的他几乎没有回旋的空间了。

因为,乾隆元年乾隆焚香祷告、对天起誓在这个时候算得上是陈谷烂芝麻的事儿了,也就是乾隆本人自己牢记在心、耿耿于怀,别人未见得都记得住。记住的人也不敢说啊!

所以说,只要乾隆装作自己已经忘记了这件事,既不会、也不可能有人会对他说三道四的。

坏就坏在乾隆四十三年那年,乾隆到沈阳祭祖,有一个名叫金从善的秀才上了一个请愿书,请求他立太子、立皇后。

金从善理直气壮地质问乾隆:“大清不宜立太子,岂以不正之运自待耶?”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大清如果不立太子,那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合法政府对待了”。

乾隆快七十岁的人了,怒火攻心!当场就咆哮了,谁说我不立太子?我在五年前就立了太子了!告诉你,我并不贪恋皇位,我在元年就发誓,活到乾隆六十年就自动退位,传位太子。

乾隆杀了金从善,又诏告天下,称:“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这么一来,乾隆痛快是痛快了,却也把这事搞得人尽皆知了。

但话又说回来,乾隆四十三年,离乾隆六十年不还有十七年时间吗,还早着呢。

可是,自己还真长命!转眼间,乾隆六十年说来就来了。

乾隆寝食难安,吃不好,睡不好,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他留恋权杖,但又害怕遭到天谴,害怕天下民众指责他是个言而无信的小人。

他无数次想下定决心践行诺言、按时传位,但他终究不愿意放弃这至高无上的权利。

在乾隆五十九年,乾隆拿定了主意:让誓言、民众的议论统统见鬼,狠下心把皇帝做到底,不到闭眼前一刻绝不退位。

可是,上天仿佛是要给他警告——乾隆六十年的正月初一就发生了日食。乾隆被吓得老脸发绿。

那天,他在给皇子皇孙发红包时故意漏掉了十五子永琰,意味深长地对永琰说了句:“你要银子有什么用?”——你就当皇帝了,还要银子干什么?

这就算是给上天的答复:乾隆六十年,按时传位。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在圆明园勤政殿当众开启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取出发黄的上谕,正式宣布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内毓庆宫。

随后宣布以明年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

不过,乾隆补充说,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仍自称“朕”,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明年改元后全国统一使用嘉庆新历,但宫廷中还是用乾隆年号。

称“朕”、称“敕旨”、使用乾隆年号还都是些虚的东西,乾隆却明确提到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凡遇军国大事和用人事宜,朕决不会置之不问,仍要亲自处理。”

也就是说,重要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还是得由太上皇来处理,由太上皇说了算。

乾隆还说,他退位后还要继续住在养心殿,不能搬,搬了会失眠。

养心殿在军机处北面,是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处理国家重大事务、皇帝日常起居之所,是整个清朝的政治中枢。您说您连养心殿都不肯搬出,算哪门子退位?

颙琰算是看透了老爷子的心思,赶紧出来说自己还年轻,不急;而且要学的知识还很多,要接就接受太子的地位,决不接受明年改元归政的安排,父亲大人,还是劳烦您把皇帝当到底,如果您执意要归政,那也得等到了一百岁再说。

这,绝不是颙琰真心话。

这一年,颙琰已经三十六岁了,等乾隆一百岁,他也该五十岁出头了。

但,此情此景,他不出来表个态说不过去。群臣也就一拥而上,纷纷上书拍马屁,要乾隆继续主政、君临天下,什么事都等到了一百岁再说。

活一百岁,也真甭说,乾隆还是有相当信心的。

事实上,到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乾隆还写了一首诗,称“一身亲七代,百岁待旬年”,对活一百岁充满了期待。

现在,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那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宽厚地笑了笑,说天子无戏言的,绝不容许“焚香告天之语转为不诚”的事情发生,至于颙琰说年纪太轻、知识不够,那自己退位后“仍当躬亲指教”,只要新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国家政事,那不会有任何问题的。

完了,这么一弄,颙琰充其量只能是一名每天都要就是每天要接受太上皇“训谕”的“实习皇帝”了。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八十六岁的乾隆履行了自己的许诺,当着文武百官和暹罗、安南、朝鲜等属国使臣的面,庄重而严肃地颁布了《传位诏书》。

有一件事,中国史料虽然没有记载,但现场的朝鲜使者却详细地记下了,收录到了《朝鲜李朝实录》,说,颁布了《传位诏书》后,接下来,该把象征帝王的玉玺授给颙琰了,但乾隆心如刀割,舍不得,推说国家大事不是还得我来办了吗?就放在我这儿得了。他这一说,立刻把所有人都急坏了,不交玉玺,哪还说什么“传位”?大臣的据理力争,要么停止“归政大典”,要么交出玉玺。僵持了大半日,乾隆最终悻悻交出了伴随自己六十年的玉玺。

玉玺虽然交出,这之后,乾隆还是该干嘛就干嘛,没有半点退休的样子,每天坚持上朝,和颙琰一起都接受百官朝拜,让颙琰坐在自己身旁做实习生,看自己发号施令,看自己行使国家权力。

这样的训政日子过了三年又三天,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咽气去世,嘉庆这才开始亲政。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