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晁盖在临死之前留下一句话,谁能捉得史文恭,这梁山老大的位置谁就能得到。这和之前宋江上山的时候的情形很是不一样,当时是晁盖一定要让位,但是宋江坚决不同意,于是晁这才打消了这一念头。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当时晁盖的真心,因为古人在重大的事情宣布之前总会焚香祷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诚信,同样在上山后,晁盖也在宣布让位之前,祭拜了天地,这个细节就能看出来晁盖的让位是真心的。但是为什么他会在临死前留下这样一句话呢,直接传给宋江不就得了?
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点,虽然没有传位成功,但是在接下来的几次行动中,晁盖还是遵循了宋江的意见,很多次的攻打任务都是由宋江代替前往的,这个时候他只需要留守大后方就可以了。梁山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威信不断提高,自己又是处在了这个权力的最顶端,这样的生活也就导致了他有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思想,就如同古代的皇帝。但是,宋江的跑腿生活也不只是下苦力而已,他利用一次次的行动网罗了一批批为他效力的好汉,同时也逐渐奠定了自己在梁山的地位,这就使得晁盖有了一种权力被架空的感觉,他不想当一个被控制的提线木偶,因而才会有了这种想法。
第二点,两人的理念不同。宋江是想通过梁山好汉聚义然后被招安,从而实现为朝廷尽忠的目的。而晁盖则不想让上了山的众好汉再回去趟那浑水,在梁山实现大聚义。我想,在最后关头,晁盖改变初衷的原因应该就是为了表达心中最后的一点愤懑了(当然这里还有一种说法是射死晁盖跟宋江有莫大的关系,当然这里也能找出好多证据,比如梁山谁最会用箭,箭的方向,箭上有毒,一般战场不会使用毒箭,并且只有这一支毒箭,只有谁能做的到,况且这人跟宋江又是个什么关系,还有宋江抓住史文恭宋江不拷问,直接掏心掏肺,等等。这些虽然不在本文的论述主题范围,但说说也无妨,晁盖的这一点愤满是不是对宋江有所察觉呢?我们不得而知。)。
那晁盖最后那句话中到底指的是谁?
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捉得史文恭。注意一个字“捉”,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字,是活着捉到,而不是被杀死的尸体。这也就使得他留下的条件变得苛刻了,这个人必须是一个有地位有本事的人,无论他是梁山的人还是外面的勇士。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出现偶然的现象,比如地位很低的小喽啰捉到了,或者是有两人是主从关系,处于从属地位的人捉到了,那这个功劳就是为主的那个人的了,就比如宋江和李逵,如果李逵捉到了,那功劳一定是宋江的。
那如果这么数一下,梁山上也只有一个林冲是符合晁盖的条件了。
首先林冲的武力值不需要担心,人家好歹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刀棍样样精通,完全能够捉到史文恭。
其次,早在晁盖上山之前,林冲就已经在了,可以说是山上的元老,就连晁盖吴用他们也是林冲在杀了王伦之后才在梁山上站稳了脚的,而且做完这些的林冲坚持推举晁盖当上了老大。因此,晁盖对于林冲时有一种感激之情的。最重要的是两人都是反对招安的,这个可以在小说后面宋江在宣布接受招安时,林冲的反应可以看出。
最后,而梁山的其他人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花荣是擅长射箭,不擅长近身搏斗,而且就算他真的捉到了,功劳也肯定是宋江的。至于那些像呼延灼一样被俘虏的将军就跟不可能了,因为他们一方面之前是朝廷的官员,身份不是太让山上众人信服,另一方面他们身上背负着被俘的污点,这个污点也是不能服众的。
那大家觉得宋江知道这件事吗?作者并没有用大量笔墨进行描述,但是在他部署行军中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细节。
在晁盖死后,宋江干的第一件事不是报仇,而是想要招揽卢俊义上山。将卢请上山后,人家不愿意待在山上,坚持要回去,结果回去之后就遭到了陷害,在这时候的宋江的反应是立即率兵去营救,这实在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晁盖显灵以后,他为何又推迟了救人呢?还有为什么在整个梁山的排名中,林冲要排在关胜之后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那个勇敢忠义的老祖宗吗?而且曾头市并不是很难打,难道少了卢俊义和关胜,这个曾头市还就打不下来了?
而且我们要注意的一点,在行动中并没有林冲的身影,但是不管是在道义上还是在雪耻上都不应该没有他,事实却不是这个样子。在屡次攻不下回山调兵时也没有林冲,但是林冲却在最后接应了他们。在调来的人中有邓飞、徐宁,就是没有林冲,不得不说宋江是在防范着他的。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也不排除这只是晁盖想要梁山众人为自己报仇的一种方式。毕竟即使是宋江要想正大光明的成为梁山之主,也是要捉了史文恭,报了仇才算完的。这也是在捉了史文恭报完仇后,晁盖没有再显灵的原因吧。
文|峰揽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