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解密:汉献帝刘协为何能在曹操淫威下安然无恙?

东汉的末代皇帝刘协,于公元190年为豪强董卓所立,这年他才九岁,后被曹操挟持,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公元220年曹操病亡,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刘协而自立,改国号为魏。从此由汉光武帝刘秀所创立的东汉王朝灭亡。

汉光武帝本人是个大豪强。他所依靠的统治集团,是一个以南阳豪强为基干的豪强集团。这个集团一开始就显出严重的兼并性和割据性,因之东汉前期,作为中央集权的体现者的朝廷,只能在不妨碍豪强利益的限度内对他们行使着一定程度的控制权。东汉后期,两个豪强集团猛烈地争夺着对朝廷的控制权,大大发展了他们的兼并性和割据性。它们给广大农民制造出不尽的灾难,农民被迫揭竿而起,最后爆发了黄巾军大起义。由于大起义的失败,豪强们各依自己的武力,公开割据称雄,统一的外壳破裂了,社会进入大混乱的分裂时期。

汉献帝·刘协

东汉后期的政治,在统治阶级方面,基本上就是外戚、宦官两大集团,附带着一个官僚集团的活动、冲突和变化。这三个集团在东汉前期先后发育起来,不过,汉光武帝和他的继承人汉明帝还能掌握皇帝的权力,外戚、尤其是宦官还不敢公然横行作恶。他们在位的时候确实惩治不法官吏比较严,赋税徭役比较轻,对外战争比较少,史学家称汉明帝时“天下安平,百姓殷富”。王莽暴乱后,出现这个休养生息时期,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汉章帝改变汉光武帝、汉明帝的“严切”政治,被称为“宽厚长者”。外戚、宦官得到宽厚待遇,开始作起恶来,东汉政治的腐败也愈演愈烈。

外戚与宦官的黑暗统治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东汉政权危机四起,部分官僚和士人深为忧虑。同时,宦官和贵戚的爪牙把持了选拔官吏的大权,他们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也堵塞了士人做官的门路。所以民间嘲讽这种选拔制度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当选“才学优秀”的却没有文化,当选“品德高尚”的竟不供养父母,当选“清贫纯洁”的反比污泥还秽浊,当选“勇猛帅才”的竟胆小如鸡,以致当时人们愤激地写道:“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同样渺茫,就促使一部分官僚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当时的政局提出尖锐的批评,对不畏权势、忧国忧民的人物予以赞扬。

对于东汉的败亡,政治家诸葛亮曾向他的后主刘禅这样说过:“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刘备)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东汉的败亡关键正在桓、灵时期。桓帝刘志,他在位的前期是外戚梁冀专政,后期则宦官单超等“五侯”擅权,政治极其腐败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他却只知道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地过日子。当时农民破产,灾荒频繁,每年收成减少一半以上,万民饥寒,称为“三空之厄”,即“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困难年头。而桓帝却仍然是后宫采女五六千人,穷搜天下的美色,衣食华丽精致,极尽天下的佳品,浪费的钱财不计其数。

献帝的父亲灵帝刘宏继位之后,在政治上更加昏庸糊涂无所作为,完全是宦官手中的傀儡。在生活上淫侈更超过了他的老子,国事越发不济了。当时的朝政为宦官侯览、曹节等人操纵,依附他们的便得升官,反对他们的就遭陷害。尤其是灵帝乳母赵娆所取得的尊贵地位更是骇人听闻,在世时她的资财比得上皇家的府库,死去后她的坟墓竟超过帝后的陵园,她的两个儿子都受封赏,弟兄尽得出任郡守。灵帝的生母董太后更为堕落腐败,她让灵帝卖官售爵,她来收钱,积累的金钱装满了她的宫室。当时民谣说:“河间妖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董太后是河间人,这是咒骂她精于聚敛、金钱充满房屋还不知满足。她还派宦官与地方官吏勾结,到各地掠夺珍宝,载回宫廷。对于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和劳动人民饥寒交迫的景况,当时的著名文学家蔡邕曾这样悲愤地写道:

穷变巧于台榭兮,

民露处而寝湿。

消嘉谷于禽兽兮,

下糠秕而无粒。

为了进一步捞钱,汉灵帝和宦官们为了彻底排斥士族并满足自己的无底囊,公然开了一个叫做西园的官员交易所,标出官价公开卖官,让求官人估价投标,出价较高的人才能得标上任。定价以外,又看求官人身份及财产随时加减,如名士崔烈半价买得一个司徒(定价一千万钱)做,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很为富有,买太尉出钱一万万,比定价高十倍。又为优待主顾,扩充营业起见,允许先挂赊欠账,到任后限期加倍还欠。又为尽快周转以广招徕,一个官上任不久,另派一个新官又去上任,州郡官一月内甚至替换好几次。官怕损失本钱又要大获利钱,一到任就得本利兼收,刻不容缓,疯狂搜刮民财。人民被迫“寒不敢衣,饥不敢食”,贱价卖出自己仅有的一点谷物,让新官一到任就拿到钱,以免一家人性命不能保。汉灵帝和宦官觉得这样做还捞得不够,又命令州郡送助军(当时黄巾已起义)修宫钱,大郡多至两三千万钱,最小的县也不能免。送钱以外,还要“价买”木材石料,令州郡运送到京师。宦官派人点收,硬说材料不中用,只给价十分之一,转手卖给商人,得十足价钱。有些材料根本不点收,让州郡再送。人们在这帮豺狼盗贼的吞噬下,逼得生路全绝,公元184年开始的黄巾大起义,虽然很快被镇压下去,但农民仍到处起来反抗。饱受宦官高压的士族和地方势力,他们看到汉朝必亡,在镇压“黄巾叛乱”的名义下,纷纷组织武力,等待割据称雄的时机到来。

公元189年,汉灵帝死,皇子刘辩继位。何太后临朝,何进掌朝政。社会下层出身的何进,企图依靠同是下层出身的大豪强董卓杀宦官,不料宦官首先发难,杀死何进。士族大豪强袁绍起兵杀宦官二千余人,宦官全部歼灭。董卓引兵到洛阳,逐走袁绍,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董卓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他手握利剑,对众宣布: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特宣读如下:

“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少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少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

读策毕,董卓叱左右扶少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请陈留王刘协登殿称帝,群臣朝贺。就这样,可怜的少帝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废。董卓所立陈留王刘协,是灵帝之中子,时年九岁。董卓为相国辅政,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古代臣僚朝见皇帝,跪拜赞礼时要称名,入朝要碎步快走,佩剑和鞋子要除下来放在殿外,都是表示恭敬的礼法。不名、不趋和准带剑履,是对职位最尊的大臣(如相国)的特殊优待。操纵皇帝给自己这种优礼,往往意味着不守臣子的本分,是有野心的表现。。从此,罪孽深重的外戚和宦官一起消灭了,东汉的朝廷实际上也消灭了。象征中央集权的朝廷已经成为傀儡和偶像。豪强们便公开进行着疯狂的战争,黑暗的东汉后期转入了社会空前大破坏的分裂时期。

董卓原来是陇西临洮的土豪强,选为羽林郎。此人气力很大,凶横强暴,后来做了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郎将。他在镇压黄巾军时,被农民起义军打得大败。为了防范农民起义和控制州县,公元188年,东汉政权把一些重要地区的刺史改为州牧,选择有名望而又可靠的宗族出任,授予他们一州的军政大权。但是,军政一体的州牧并没有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效果,反而把分散的割据力量按地区集中起来。每一州变成了国中之国,州牧就是独立王国的国王。地方割据势力更可以同中央政权抗衡了。公元189年,董卓做了并州牧后,也拥兵和中央抗衡。东汉中央政权曾下令董卓交出兵权。董卓却坚持抓住兵权,维持割据。

董卓所统率的凉州军是陇西一带汉、羌、胡各族豪强混合的武装集团,极端凶恶,野蛮性、掠夺性特别严重。董卓一到洛阳城外,就纵兵抢掠,屠杀人民。少帝吓得哭了起来,示意公卿大臣叫董卓退兵。董卓板着面孔厉声高叫:“列位公卿是国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使得国家动荡混乱,还叫我撤什么兵!”随后就派军队从河南中部掾闵贡手中抢走了陈留王,把三千虎狼兵带进了洛阳城。

这位凉州的豪强、中国西部最大的军阀董卓,一进洛阳城就接过了何进的部队,随后又指使他的干儿子吕布杀死朝中武将丁原并把他的部队也并了过来。这样,京都的兵权就都在董卓手中了。接着董卓杀了少帝和何太后,立陈留王为汉献帝。董卓自封为相国,纵容其部队横抢竖夺,乱杀乱砍,无恶不作。蔡文姬在她的《悲愤诗》里描写了当时的情景: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牚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见《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传》

董卓在洛阳京城的所作所为,清楚地暴露了他要称霸神州和做皇帝的野心,因此引起了士族和各方豪强的强烈反对。朝官以王允为首,外官以号召发兵讨贼的袁绍为首,结成广泛的讨卓联盟。在各方势力的压迫下,董卓拼命顽抗,同时从洛阳退避到长安。临行前,差铁骑五千,遍行捉拿洛阳富户,共数千家,头插白旗,大书“反臣逆党”,尽斩于城外,取其金资。董部将李傕、郭汜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又纵军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董卓还令军队四处放火,焚烧居民房屋,并纵火于宗庙和宫殿。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殿尽为焦土。又差大将吕布挖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军士乘势掘官民坟冢殆尽。董卓装载金珠缎匹好物数千余车,劫了汉献帝并后妃等,竟望长安去了。

却说卓将赵岑,见董卓已弃洛阳而去,便献了汜水关。孙坚驱兵先入。随后,刘备、曹操、袁绍等各路诸侯相继而入。作为反卓盟主,袁绍不愿西追,而按兵不动。为此,曹操对袁绍说:“今董贼西去,正可乘势追袭;本初按兵不动,何也?”绍曰:“诸兵疲困,进恐无益。”操曰:“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诸公何疑而不进?”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曹操怒斥道:“竖子不足与谋!”遂引兵万余,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星夜追袭董卓。

在各方势力的攻击下,董卓步步退却,先从洛阳退避到长安,又从长安退避到郿坞,筑城固守。但终因势孤力衰,公元192年为王允所杀。日后董卓部属李傕、郭汜等人大肆报复,兴师作乱,大杀王允和朝官,并屠长安城。这群野兽互相厮杀,关中人民叫苦连天,尸骨遍野。196年,汉献帝刘协带着一些残余的朝官,艰苦跋涉,从野兽群中逃出长安,回到洛阳。朝官很多饿死或被兵士杀死,汉献帝又失去了这些拥护者,皇帝的名号更空虚了。

在豪强厮杀相互争权的混战中,袁绍为首的一伙所谓勤王将领,和董卓的一伙同样是割据混斗的野心家,同样是残酷屠杀人民的刽子手。董卓之乱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分裂割据局面就基本上形成了。袁绍家接连四代有五个人做三公,在士族中是最高级的望族。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结合成一个最大的私人团体。当袁绍号召起兵讨董卓的时候,各路大豪强就开始了割据混斗。袁绍弟袁术占南阳,刘表占荆州,公孙度占辽东,袁绍占冀州,公孙瓒占幽州,刘焉占益州,曹操占兖州。董卓被杀以前,这些所谓讨董卓的“义兵”,已经这样割据混斗起来或准备割据混斗。董卓被杀以后,袁绍凭借袁家势力,在多次残酷的战争中,占有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者。袁术也凭借袁家势力,据江淮间地,自称皇帝,建都寿春,成为南方最大的割据者。

公元190年到208年,前后凡十九年。这十九年里,中国境内特别是黄河流域化成了大屠场。董卓系统的豪强在洛阳以西地区,袁绍系统的豪强在洛阳以东地区,还有其他大豪强以至各地方无数小豪强,无时无地不在混斗相屠杀。刘表占荆州,用假仁假义骗来五十五个起义农民,把他们都杀了。公孙度占辽东,族灭了城中几百家。最繁华富庶的地方,往往也是军阀争夺杀戮最厉害的地方。如陈留原有十七万七千户,八十六万九千口;颍川原有二十六万三千户,四十三万六千口。经过混战,都被掠杀一空。豪强们烧杀抢掠、残害人民,造成了原本人口集中的中原地带“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景象。中原地区人民大部分被杀死、饿死了。人们为了逃避豪强的盘剥和军阀的屠杀,逃走四方。青徐人民百余万口流徙幽州。中原人民,一次就有十多万户东渡长江。还有成千成万人民避难辽东、交州。人民大众不能忍受这种混战,要求尽早结束割据局面,实现统一。在数十名豪强郡首中,代表这个统一趋势的重要人物就是当时最显赫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士族称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

曹操是大官员曹嵩的儿子。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小名叫阿瞒。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宦官。曹腾年轻时,阉割后进入宫廷做“黄门从官”。公元120年,邓太后下诏令,从黄门从官中挑选小太监伺候皇太子读书,曹腾被选中了。他与太子关系较好。后来太子刘保登位做了皇帝(顺帝),曹腾逐渐被重用,以后又升为“中长侍”、“大长秋”。桓帝即位时,曹腾已经做了三十多年太监了。桓帝因为曹腾当年曾劝立他为帝,前后又服侍了四个皇帝,所以加位特进,封费亭侯。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关于曹嵩的出身,传说不一,无法查考。《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说,曹嵩“莫能审其本末”,可见其出身是比较“微贱”的。当时,有的说,曹嵩是曹腾本家的侄子,也有的说是曹腾从亲戚夏侯氏家里领来的。所以即使曹嵩后来官位节节高升,由负责京畿警备的司隶校尉,到主管全国财政的大司马,甚至出钱一万万文,代理崔烈做三公之一的太尉,虽然名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仍然没有政治特权,不得不列于有市籍的寒族。

少年时代的曹操,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游荡无度”,喜欢爬山打猎,射箭比武,当时有地位的人对他这种“飞鹰走狗”的行为都看不惯,骂他“任侠放荡,不治世业”。他的叔父更担心这样下去,不但不能继承家业、争列名门,而且会给曹家带来祸害。但曹操却我行我素,不恤人言,胸怀大志。早年他在登华山时作的一组诗中就表明自己的志向。他写道: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壮盛智惠,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泛泛放逸,亦同何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通过交游,曹操渐渐对东汉的腐朽政治有所了解。由于看到士家豪族日趋腐化,他对士族名门产生了不满情绪。于是,曹操怀着“忧世不治”的思想,博览群书,认真学习了申不害和商鞅等人的著作。他感到东汉末年正是用武之世,因此,特别爱读兵书,对《孙子兵法》刻苦钻研,为他后期治政、治军奠定了思想基础。

公元174元,曹操刚满二十岁,受州郡的推举,以“孝廉”为郎。不久,由于尚书选部梁鹄、京兆尹司马防的推举,曹操做了洛阳北部尉。尉是维持治安的官吏,比县令低一级。汉灵帝末年,曹操曾奉命镇压过颍川郡的黄巾军。董卓作乱,他发动曹、夏侯两家的几个兄弟和侄子作为骨干,招募了一些兵,参加了以袁绍为盟主的讨董卓大军。袁绍等人共有兵十万余,谁也不敢和董卓作战,独曹操带着几千人进攻,虽然打了一个大败仗,曹操的见识和勇气却提高了,经过总结经验教训,愈战愈强,势力发展很快。

公元192年,曹操占兖州,击败青州黄巾军,得降卒三十万人,选拔精锐,号称青州兵。曹操从此成了一个独立的力量,开始与袁绍分离。曹操刚得到兖州这个很不稳固的立足地,便规定“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的两大方针。当时汉献帝已被杨奉、董承、韩暹从长安带回洛阳。由于战争的破坏,洛阳早已是一片焦土,汉王朝中央政府实际只有一个穷途末路的皇帝和几十个赤手空拳的公卿大臣,只是一个空名号了。但是,汉朝皇帝这个身份,在中小地主的心目中,还有不小的号召力,借助汉朝皇帝的名义去反对分裂,是能争取、团结地主阶级中的多数人的。因此,曹操在兖州的统治一巩固,就准备西迎汉献帝。部将都对此表示怀疑,唯独谋士荀彧进言支持。他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荀彧强调西迎汉献帝,以天子的名义行事,在政治上是有利的,劝曹操下决心及早行动。于是曹操派扬武中郎将曹洪领兵西行。

为了减少迎帝的阻力,曹操特写信给杨奉将军说:“将军可以在内主持朝政,我为外援。现在我有粮食,将军有兵,大家可以有无相通,取长补短。”表示愿与杨奉合作。杨奉觉得,如果要打硬仗,终究不是曹操的对手,就让献帝授曹操为建德将军,六月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这时,刘备和袁术在争夺徐州中,遭到吕布袭击,也投奔曹操。曹操任命刘备做豫州牧,驻屯小沛以防吕布。一切布置就绪,七月,曹操赶到洛阳,朝见献帝。曹操进言道:“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今李傕、郭汜二贼,罪恶贯盈;臣有精兵二十余万。以顺讨逆,无不克捷。陛下善保龙体,以社稷为重。”汉献帝乃任命曹操为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并称:“曹将军真社稷臣也!”

曹操虽被汉献帝封要职,但要巩固在中央政权中的地位,阻力还是不小的。有一次曹操和董昭交谈时问:“现在我到了洛阳,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董昭就说:“将军兴义兵,为了消灭暴乱。现在又到洛阳来掌握中央政权,这是王霸之功。恐怕下面的将官,各有各的想法,未必服从。在洛阳做事,有许多不便。应该把皇帝迁到许昌去。”曹操一听,非常高兴,说:“这正是我的想法。”但是,杨奉的军队就在洛阳附近梁县驻屯。为了避免杨奉的阻挠,曹操派人前去对他说:“洛阳一片焦土,没有粮食,要暂时把献帝接到鲁阳去。”杨奉信以为真。于是曹操将献帝接到鲁阳后,很快转移到了许昌,并改年号为建安,那年是公元196年。从此,汉献帝就变成了曹操进行统一战争的政治工具。曹操用汉献帝名义,任命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事,任命程昱为尚书。以后曹操又任命荀彧的侄子荀攸也担任尚书职,军队出征时,担任军师。此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些中小地主、知识分子都来投奔曹操了。

却说曹操自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后,中央大权在握,朝廷国政,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自认为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具备了。197年,开始进行有计划的战争。他先使钟繇奉朝廷命到关中,稳定韩遂、马腾等十几股大割据者。曹操率军击败自称皇帝的袁术,袁术渡淮南逃。198年,曹操杀了骁勇善战的吕布,得徐州。200年,曹操以一比十的劣势兵力在官渡大败地广兵强的袁绍。此后连年进击,205年,袁绍全军溃灭,曹操得冀、青、幽、并四州。经十一年战争,北方大割据者或死或降,黄河流域基本上统一了。208年,曹操进击刘表军,得荆州。能和曹操对抗的力量,只剩下占据吴、会稽等六郡的孙权与声望甚高拥精兵一万人的刘备了。

如今割据江南的豪强孙权,原是袁术系统的大将孙坚的次子。191年,孙坚为袁术攻荆州刘表,被刘表军射死。孙坚子孙策,年十七,是一个英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早年随母居寿春,就交结江淮间士人,与高级士族周瑜结成至交。周瑜与低级士族大富豪鲁肃也是好友,孙策得周瑜,江淮间士族形成了以孙策为首的一个团体。孙坚死后,孙策从袁术那里领回孙坚旧部兵将共千余人。这都是久经战阵的精兵猛将,孙策获得这些武人,军事上建立了坚固的基础。195年,孙策得袁术允许,率兵到江东,击破大小割据者,得吴、会稽等五郡,又袭破庐江郡,得袁术部属三万余人。孙策依周瑜所率士族为骨干,结合张昭为首的北方士族,在六郡土地上创立了一个强有力的孙氏政权。200年,孙策死,弟孙权继位,到曹操夺得荆州时,孙氏政权已经是巩固难破的了。

称雄西川的刘备是汉皇帝的同族,号称刘皇叔。在豪强混斗中声望倍增,也结成了一个武士强、谋士弱的刘备集团。曹操承认自己和刘备是当今的天下英雄,因为刘备对士族的号召力要比曹操高一些。刘备被曹操追逐,逃到荆州依附刘表。杰出的谋士诸葛亮以及北方流亡士族加入刘备集团,刘备的势力因而空前大增。刘表死,刘表子刘琮投降曹操。宁愿追随刘备不愿投降曹操的刘表属官和荆州人多至十余万人,辎重车多至数千辆,足见在刘表割据多年的荆州,刘备比曹操处于有利的地位。刘备与孙权结合,形成了对抗曹操的强大力量。

为了巩固北方,根除袁家势力,曹操亲率大军,经过多次征战,终于一举占领袁氏割据的老巢邺城古地名,在今河南安阳北。。后来曹操在这里设立了指挥全局作战的司令部。因为邺城是魏郡太守的治所,所以后来曹操就封为魏公、魏王,一直到曹丕称帝,国号也称魏。攻占邺城的确是一件大事,它不仅使曹操增加了军事装备,更重要的是曹操得以正式在河北立足。但是,曹操并没有因为胜利而忘记统一全中国的大业。后面的征途还很长,可是自己已经四十九岁了。他怀着这种“忧世不治”、“老之将至”的心情,巡视了邺城内外,激情之下写下了一首诗: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北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岗。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清醒地看到,河北虽然军事上平定了,但豪强势力还十分强大。只有坚决打击豪强,实行改革,才能巩固在河北四州的统治。因此在攻占邺城后,就实施了一系列打击豪强的改革措施。首先在经济上反对兼并,颁布了“重豪强兼并之法”。这个法令向人民宣布了豪强兼并的罪状,并明令减轻群众的负担。规定:“河北遭受了袁氏统治的灾难,今年租税不要交了。”“今后每亩只收田租四升,每户交纳绢二匹、棉二斤就可以了。其他项目不得私自增发。郡国的守相必须认真检查,不许豪强有所隐藏,而让贫困的人代出租赋。”此外,曹操还大刀阔斧地改革袁氏恶政,整顿儒学歪风,移风易俗,这不仅加强和巩固了曹操地主阶级的集权统治,而且为曹操进一步平定乌丸,统一大半个中国,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检讨既往,展望将来,感慨万千,要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还要经历多少曲折的道路啊!环顾险峻的太行山,不禁吟出了一首《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曹操统一中国、图谋帝王的思想是路人皆知的。他的代汉自立的思想,早在许田打围中就暴露无遗了。那天,曹操骑爪黄飞电马,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于许田。军士排开围场,周广二百余里。曹操与献帝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背后都是操之心腹将校。当日汉献帝驰马到许田,刘备前去问安。献帝说:“朕今欲看皇叔射猎。”刘备领命上马,忽草中赶起一兔。刘备一箭命中。皇帝喝彩。转过土坡,忽见荆棘中赶出一只大鹿。帝连射三箭不中。曹操急忙将献帝宝雕弓、金秕箭抢到手,骄横地说:“卿射之。”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踊跃欢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皇帝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色。刘备背后关羽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刘备急忙制止。事后关羽问刘备:“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刘备说:“投鼠忌器。操与帝相隔只一马头,其心腹之人,周回拥侍;吾弟若逞一时之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矣!”

却说献帝回宫,哭着对伏皇后说:“朕自即位以来,奸雄并起,先受董卓之殃,后遭李傕、郭汜之乱。常人未受之苦,吾与汝当之。后得曹操,以为社稷之臣;不意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今日在围场上,身迎呼贺,无礼已极!早晚必有异谋,吾夫妇不知死所也!”伏皇后悲叹道:“满朝公卿,俱食汉禄,竟无一人能救国解难?”言毕,伏皇后之父伏完进言道:“帝、后休忧。吾举一人可除国害。车骑将军国舅董承可托也。”随后献计:陛下可制衣一领,取玉带一条,密赐董承,早除曹操。

献帝依计作一密诏,咬破指尖,以血书之,暗令伏皇后缝于玉带紫锦衬内,却自穿锦袍,自系此带,令内史宣董承入。献帝说:“汉高祖起自泗上亭长,提三尺剑,纵横四海,三载亡秦,五年灭楚,遂有天下,立万世之基业。祖宗如此英雄,子孙却如此懦弱,岂不可叹!”随后又对董承说道:“朕想卿西都长安救驾之功,未尝少忘,无可为赐,今将锦袍赠之。望卿当衣朕此袍,系朕此带,常如在朕左右也。”

董承谢后归家,夜深人静,将锦袍反复察看,并无一物。董承暗思道:“皇帝赐我袍带,命我细看,必非无意,今不见甚踪迹,不知如何?”随又取玉带细看,反复寻之,仍无他物。正欲伏几而寝,忽然灯花落于带上,烧着背衬,隐见血迹。急取刀拆开视之,乃献帝血字密诏。写道:

“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近日操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不由朕主。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大臣,朕之至戚,当念高帝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珍灭奸党,复安社稷,祖宗幸甚!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负朕意!建安四年春三月诏。”

董承阅毕,涕泪纵横,夜不成眠,事后,通过多种关系,联络四方“忠义之士”,欲除曹操。不料,事情败露,曹操派人直入董承卧房内,搜出衣带诏并义状。曹操看后怒火冲天,狞笑道:“鼠辈安敢如此!”遂命“将董承全家良贱,尽皆监禁,休叫走脱一个。”曹操回府后,以诏状示众,急召众谋士商议,欲废却献帝,更立新君。程昱进谏道:“明公所以能威震四方,号令天下者,以奉汉帝名号故也。今诸侯未平,遽行废立之事,必起兵端。”曹操纳之,只将董承等五人,并其全家老小,押送各门处斩。死者共七百余人。城中官民见者,无不下泪。后人有诗叹董承:

密诏传衣带,天言出禁门。

当年曾救驾,此日更承恩。

忧国成心疾,除奸入梦魂。

忠贞千古在,成败复谁论。

且说曹操既杀了董承等人,怒气未消,遂带剑入宫,来杀董承之妹董贵妃。董妃为皇帝所宠爱,已怀身孕五月。当日献帝刘协正在后宫与伏皇后私议董承之事至今尚无音信。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带怒容,刘协大惊失色。曹操怒斥道:“董承谋反,陛下知否?”献帝慑声说:“董卓已诛矣。”曹操横眉怒斥:“不是董卓!是董承!”献帝战栗,身如筛糠。“朕实不知。”皇帝怯懦,曹操更加放肆:“忘了破指修诏吗?”随又令武士擒拿董妃。皇帝连声哀求:“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见怜。”伏皇后也说:“贬于冷宫,待分娩了,杀之未迟。”曹操对帝、后请求不屑一顾,叱令武士将董妃牵出,勒死于宫门之外。后人有诗叹董妃:

春殿承恩亦枉然,伤哉龙种并时捐。

堂堂帝主难相救,掩面徒看泪涌泉。

董承事件之后,曹操进一步加强了对皇室的控制,明令规定:“今后但有外戚宗族,不奉吾旨,辄入宫门者,斩。守御不严,与同罪。”又拨心腹人三千充御林军,令曹洪统领,以为防察。从此,汉献帝犹如笼中鸟,失去了行动自由。

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大增。当时曹操有北方兵十五六万,荆州兵七八万,号称八十万,军力占绝对优势。曹操决心南进,平灭孙权、刘备。恰巧刘表之子刘琮投降,曹操不战大胜,滋长了骄慢心,以为自己强大必胜,孙权、至少是孙权的部属,一定会来投降,军事部署上暴露了可败的空隙。孙权地小兵寡,精兵不过三万人,更不能持久。刘备合刘琦兵不过两万,不力战就没有生路。在曹操大军的重压下,刘备和孙权两支力量联合起来了,形成了坚固的(自然是暂时的)联盟。

多年来,曹操为了统一全国,东征西讨,这次军事行动将要同孙权和刘备两个对手交锋,在顺江东下时,他作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自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在这首思潮起伏、心情复杂的诗中,虽然流露出一些低沉、消极的感叹,但对统一南方的信心还是坚定的,意志也是坚决的。诗的最后,他写下了这样四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表现了他急切希望实现全国统一,使全国的人才都集中在他的周围。然而,当时要统一南方,从曹操这一边来讲,客观条件还不成熟。第一,北方虽然统一了,但还没有巩固。豪强的势力还很大,他们在后方进行破坏活动。第二,曹操的主力部队,刚平定了乌丸三郡,尚未得到休整。北方的步兵、骑兵,善于陆地上作战,在水上作战很不习惯。第三,这时正值严冬,战马缺乏饲料。这些情况,孙权、刘备都很了解,所以他们敢以三万多联军,迎击曹操八十万大军。

恰好,曹操在战术上又犯了一个大错误。为了克服北方战士不习惯水上生活的弱点,下令用铁链把战船锁在一起,称为“连环船”,好像是水面上的营寨,以避免风浪颠簸,使步兵、骑兵可以在船上自由往来。可是这样一来,战船相互牵制,不能迅速灵活地行动。周瑜、诸葛亮看到了这一情况,决定用火攻。他们用黄盖假投降的计谋,使东吴战船接近曹军。这些战舰里面放满了柴草,还灌了膏油。外面用红布遮盖,再插上旌旗龙幡,伪装得像普通战舰一样。战舰后面又拖了小船,准备逃走时用。这几十只战舰开到长江中间,举帆前进。船上的士兵大声高喊:“来投降了!”曹操因为相信黄盖是真投降,没有准备。部下官兵,也跑出来观看。当相距只有二里时,这几十只战舰上突然都燃着了火。风烈火猛,船往北直冲过来。曹操的战船被火烧着了,又因铁链锁着,不能分开。顷刻之间,烈焰冲天,船队全部烧毁。人马烧死和溺水而死的很多。火焰从船上一直延烧到岸边大营。南岸的周瑜一见黄盖得手,立即指挥快船冲杀过来。这一仗曹操损失惨重,落荒而逃。

赤壁大战,决定了三国分立的形势。曹操所代表的统一趋势虽然受到阻碍,但此后三国统治者,各在自己的领土内削平地方割据势力,巩固各国内部的统一。赤壁战后,孙权得荆州大部分,刘备得武陵、长沙等四郡。刘备获得立足地,专力向益州发展,214年得益州,以成都为中心,成为后来的汉国。孙权以建业(南京)为中心,扩展到广州、交州,成为后来的吴国。

曹操经过一段休养生息,又要南征。参军傅干上书谏操:“干闻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相济,而后王业成。往者天下大乱,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耳。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胜。愚以为:且宜增修文德,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待时而动。今若举数十万之众,顿长江之滨,倘贼凭险深藏,使我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天威屈矣。惟明公详察焉。”

曹操阅之,遂罢南征,兴设学校,延礼文士。于是侍中王粲、杜袭等人,欲尊曹操为“魏王”。中书令荀攸进言反对,说:“丞相官至魏公,荣加九锡,位已极矣。今又进升王位,于理不可。”曹操痛骂荀攸“不识世务,混蛋至极!”荀攸闻之,忧愤成疾,卧病十数日而卒,亡年五十八岁。

事后曹操带剑入宫。当时,献帝正与伏后共坐。伏后见曹操进来,慌忙起身,献帝刘协战栗不已。曹说:“孙权、刘备各霸一方,不尊朝廷,当之如何?”刘协说:“一切由魏公裁处。”曹操对此回答甚为不满。怒斥道:“陛下出此言,外人闻之,只道吾欺君也。”说着怒目而视愤愤而出。

曹操走后,皇帝左右亲信,议论纷纷。大家说:“近闻魏公曹丞相欲自立为王,不久必将篡位。”帝与伏后大哭,皇后说:“妾父伏完常有杀操之心,妾今当修书一封,密与父图之。”献帝对此甚为害怕。他说:“昔董承为事不密,反遭大祸;今恐又泄漏,朕与汝皆休矣!”伏后说:“旦夕如坐针毡,似此为人,不如早亡!妾看宦官中之忠义可托者,莫如穆顺,当令寄此书。”乃即召穆顺入屏后,退去左右近侍。帝、后边哭边对穆顺说:“操贼欲为‘魏王’,早晚必行篡夺之事。朕欲令后父伏完密图此贼,而左右之人,俱贼心腹,无可托者。欲请你将密书寄与伏完。量你忠义,必不负朕。”穆顺慷慨陈词,决心以死报。遂将密书带好,潜出禁宫,径至伏完宅,将书呈上。皇丈见是伏后亲笔,遂对穆顺说:“操贼心腹甚多,不可遽图。除非江东孙权、西川刘备,二处起兵于外,操必自往。此时却求在朝忠义之臣,一同谋之。内外夹攻,庶可有济。”说罢,皇丈作书复帝后,求密诏。暗遣人往吴、蜀二处,令约会起兵,讨贼救主。不料,事情再次败露,密书在途中被曹操心腹搜出。当夜,曹操就点甲兵三千,围住伏完私宅,老幼并皆拿下;搜出伏后亲笔之书,随将伏氏三族尽皆下狱。次日,曹操将伏皇后捉拿到案,并骂道:“吾以诚待你等,你等反欲害于我!吾不杀你,你必杀我!”呵叱左右,乱棒将伏后打死。随即入宫,将伏后所生二子,皆鸩杀之。当晚将伏完、穆顺等宗族二百余口皆斩于市。时建安十九年十一月。朝野之人,无不惊骇。后人有诗写道:

曹操凶残世所无,伏完忠义欲何如。

可怜帝后分离处,不及民间妇与夫!

且说献帝刘协,自伏后被曹操乱棒打死之后,连日不食。为了进一步挟持皇帝,曹操决定将自己的女儿许给刘协。为此,他对献帝说:“陛下无忧,臣无异心。臣女已与陛下为贵人,大贤大孝,宜居正宫。”献帝安敢不从?于建安二十年正月朔,就庆贺正旦之节,册立曹操女曹贵人为正宫皇后。群下莫敢异言。

此时曹操声威日甚,216年,慑天子封自己为魏王,士族首领崔琰有讥讽表示,被曹操迫令自杀。又一首领毛玠表示不满,在众官援救下,曹操不敢杀毛玠,只是斥逐出朝廷。荀彧、崔琰、毛玠都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曹操在代汉的步骤上,遭到这些人的阻力,意义是严重的。218年,汉官吉本等率千余人在许昌起事,谋挟天下攻魏国。魏官魏讽等人聚徒众攻邺城,这对曹操也是一种威胁。士族阻碍着曹操代汉做皇帝,与其说是为了拥汉,毋宁说是向曹操交换做官的特权。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在孙权消灭了关羽后,曹操回军到洛阳。一天晚上,半夜觉得不舒服,头痛得要命,急传旨遍求良医治疗,不能痊可。众官皆忧。又派人求神医华佗诊治。经过诊脉视疾,华佗说:“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根除。”操听后大怒:“汝要杀孤耶!”华佗说:“大王曾闻关云长中毒箭,伤其右臂,某刮骨疗毒,关公略无惧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曹反疑道:“臂痛可刮,脑袋安可砍开?汝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机会,欲报仇耳!”然后急呼左右拿下狱中,拷打至死,并将其传世之作《青囊书》毁于狱中。后人有诗叹曰:

华佗仙术比长桑,神识如窥垣一方。

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其《青囊》!

却说曹操自杀华佗之后,痛势愈重,又忧吴、蜀之事,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就写了遗令。遗令中说:“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可见曹操到生命的最后,还不忘统一事业,要部下继续他的持法精神,继续前进,不能复古倒退,要把他实行的屯田制度,节俭风尚,贯彻到底。

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正月庚子,曹操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后人在《邺中歌》中对曹操作了如下评论: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抵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

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

却说曹操身亡,文武百官尽皆举哀,后由次子曹丕继王位。是年八月,由华歆、王朗等一般文武官僚,四十余人,直入内殿,来奏汉献帝,请求禅位于魏王曹丕。华歆上奏说:“伏睹魏王,自登位以来,德布四方,仁及万物,越古超今,虽唐虞无以过此。群臣会议,言汉祚已终,望陛下效尧、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禅与魏王: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则陛下安享清闲之福,祖宗幸甚!生灵幸甚!臣等议定,特来奏请。”

献帝刘协闻奏大惊,半晌无言,后对百官而哭道:“朕想高祖提三尺剑率众起义,平秦灭楚,创造基业,世统相传,四百年矣。朕虽不才,初无过恶,安忍将祖宗大业,等闲弃了?汝百官再从公计议。”

前来逼宫的文武官员,见此情况,进一步向献帝施加压力。王朗说:“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乎?汉室相传四百余年,延至陛下,气数已尽,宜早退避,不可迟疑;迟则生变矣。”帝大哭,入后殿去了。百官哂笑而退。

第二天,这群逼宫文武官员,再次集中于大殿,令宦官入请献帝。帝忧惧不敢出。这时曹后还蒙在鼓里,不知底细,反问刘协:“百官请陛下设朝,陛下何故推阻?”帝哭道:“你兄欲篡位。令百官相逼,朕故不出。”曹后大怒:“吾兄奈何为此乱逆之事耶?!”话未说完,只见曹洪、曹休带剑而入,逼帝出殿。曹后大骂道:“俱是汝等乱贼,希图富贵,共造逆谋!吾父功盖寰区,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窃神器。今吾兄嗣位未几,辄思篡汉,皇天必不祚尔!”言罢,痛哭入宫。

曹洪、曹休不达目的誓不休,继续逼献帝退位,在武力胁迫下,献帝被逼不过,只得写下了如此卖身契:

“朕在位三十二年,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今仰瞻天象,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迹,今王又光耀明德,以应其期。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窃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丞相魏王。王其毋辞!”

继之,献帝请魏王曹丕登坛受禅,坛下集大小官僚四百余人,御林军三十余万,刘协皇帝亲捧玉玺奉曹丕。从此,魏王曹丕登了帝位,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大魏。丕即传旨,大赦天下。谥父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丕降旨封献帝刘协为山阳公,即日启程。华歆按剑对刘协怒训道:“立一帝,废一帝,古之常道!今上仁慈,不忍加害,封汝为山阳公。今日便行,非宣召不许入朝!”献帝含泪拜谢,上马而去。至此,衍延四百多年的汉朝寿终正寝。后人有诗写道:

两汉经营事颇难,一朝失却旧江山。

黄初欲学唐虞事,司马将来作样看!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