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燕王的人马已经到达了南京金川门,建文帝打算出迎,左右人等都散去了,只有几个贴身侍从在旁边。建文帝叹息说:“我没脸相见啊!”于是在宫里放火自杀了,燕王高风亮节,摒弃前嫌,派遣太监前往救援。可惜来不及了,只从大火中把建文帝的尸首抢了出来。燕王哭着说:“你果然如此痴呆啊,我来是为了帮助你做好皇帝,你竟浑然不觉,而走上绝路!”
上面这段文字是燕王朱棣干掉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篡夺帝位后,史官运用春秋笔法描写建文帝之死的“杰出”作品。当我们查阅中国的史书时,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遭遇春秋笔法了,那些毫无出处和佐证的历史根本没有参考价值。更可怕的是,许多史官在皇权的威慑下胡言乱语、胡编乱造,误导我们这些后世的阅读者。
建文帝之死就是一宗无头案,当时宫中大火也许是真的,但那些描写是给朱棣脸上贴金。建文帝也许的确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了,这让他的叔叔朱棣十分烦恼,如果这个侄子还活着,可以逼迫其“退位”给自己;如果这个侄子的尸首找到了,旧帝死了,自己可以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成为新皇帝。找不到建文帝,朱棣只能编一套瞎话,说这个侄子想不开,放火烧死了他自己,龙椅自然也就该由叔叔来坐了。
朱棣当上皇帝,按说这宗无头案也就过去了,然而朱棣在位期间,命令手下一位太监率领庞大的舰队和士兵,劈波斩浪,耗资无数,多次下西洋,让人不禁疑惑朱棣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寻找那个人间蒸发了的建文帝?
明宫大火疑点重重
那个七下西洋的太监,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和。其实他本名不叫郑和,而是姓穆罕默德,一听这个姓就不是祖籍中土的人士。实际上,郑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亚贵族,在元朝初年迁到了中国,后来定居于云南,取了一个汉姓“马”,与穆罕默德的“穆”字谐音。郑和本名马三宝,12岁的时候,飞来横祸,明军打到了云南,他被抓进了军营,阉割后做了太监。不幸中的万幸是,他跟对了主子,进入了燕王府做事,这位燕王,当然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了。
明惠帝朱允炆像
朱棣对这个马三宝非常赏识,在发动叛乱后,马三宝还为朱棣立下了战功,看来这个太监绝非常人。打下江山之后,朱棣论功行赏,赐马三宝“郑”姓,改名郑和,授予四品官职。皇帝赐姓对于臣子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许多一品大员也没有这样的待遇,可见郑和多么受到朱棣的器重。
永乐三年(即1405年),郑和奉皇帝的命令,率领28000余人、40余艘船,从苏州刘家河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壮举。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为止,郑和带队总共7次下西洋,每次的人员、船只规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没有什么差别。按照永乐皇帝朱棣的诏书,下西洋的目的是扬我天朝国威,让四方蛮夷归服。不过根据野史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也就是说,朱棣怀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所以派郑和去寻找这个废帝的下落。
这的确是一个貌似合理的下西洋理由,在儒家思想的灌输下,古代中国人非常热衷于维护“正统”,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但按照正统的说法,朱元璋的位子是要传给大儿子的,大儿子早死,所以才传给了大儿子的大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皇位根本没有朱棣什么事儿。
这种维护正统的观念在古代异常强大,所以一天不能确定建文帝已经死了,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这样看来,让自己的心腹郑和兴师动众地去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并不算是铺张浪费,事关自己的宝座,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但是这个理由无法解释朱棣为什么让郑和前后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时朱棣已经死了),从永乐三年一直找到永乐十九年。第一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就已经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带的古里,并在那里立碑留念,碑上刻字“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如果仓皇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还远的地方,那得在海上以刘翔一般的速度飞奔了。寻找一个生死不明的废帝,根本用不着下西洋这么多次。
明朝建立的事情,经过朱元璋这么大肆宣传,早就被东南亚各国所知晓了,本来不需要再去宣传。不过朱棣篡位之后,为了打扮自己的“正统”形象,还是很有必要再次对外宣传宣传,让国际友人都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换的明朝新皇帝。
千万别低估朱棣与郑和的智力,这一君一臣完全可以位列最精明的一批中国人之列,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只是脑子发热,才干出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事情。不会,绝对不会!这君臣之间一定还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郑和连下西洋,其实是为了执行某些秘密任务。
下西洋行动的总策划是朱棣,因此我们得站在朱棣的角度来想问题。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皇帝,朱棣要处理的重大问题无非是两件事,一件是国防,要时刻警惕元朝的后裔——蒙古人卷土重来。朱棣雄才大略,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直面北方的挑战,并数次御驾亲征,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实力,使蒙古铁骑几十年间不敢越雷池一步。郑和下西洋显然和国防扯不上关系。
另一件就是内政了,朱棣面对一个老爸朱元璋留下的难题:差钱。
郑和雕像
中国境内金矿和银矿十分稀少,因此在金属作为货币的古代,一旦中国的经济有所发展,经济总量和货币总量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朱元璋一开始试图沿用元朝印制纸币的老办法,发行大明宝钞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与日益增长的经济总量相适应,结果由于无法控制纸币的贬值问题,大明宝钞可耻地失败了,民间依旧用铜钱作为货币。
但是铜钱本身是贱金属,一枚铜钱的价值很小,在小额交易中铜钱还是很方便的,比如买棵白菜、打瓶酱油什么的,但是经济越发展,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大额交易,这时铜钱的麻烦就来了。大额交易对铜钱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是古代铜的开采量受到技术落后和铜矿难寻的限制,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同时从铸造角度看,铸造一批铜钱和铸造一批银币所费工时基本一样,但是平摊到每枚钱币上,铜钱的铸造成本同它本身的价值相比,就非常可观了,相反银币由于本身价值高,所以铸造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
郑和船队的途径路线
更糟糕的是,铜钱不足,同时经济发展制造出大量的产品,两相比较就会使得一枚铜钱的购买力大大增加,或者说叫做通货紧缩,原来一个铜钱能买一斤粮,现在一个铜钱就能买两斤粮,这对于中国底层的自耕农来说,他们卖粮获得的铜钱变少了,这可不是好消息。货币数量过少,又不开印纸币,人们就不得不采取繁琐的以物易物的方式做生意,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
朱棣也许并不会有这么现代的金融观念,但他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发财致富的捷径,维护大明王朝的统治。北方游牧民族与明朝长期对抗,蒙古高原那边不可能有什么发财的机会。那么南方的海上有没有机会呢?假如能够在海上找到贵金属比如黄金、白银的产地,武力抢夺或是和平贸易,都会给大明王朝带来足够多的货币,国内经济的差钱窘境也将一举解决。
作为一个王朝的管理者,一个脑瓜子足够好使的皇帝,朱棣这样考虑问题是很自然的事情。看看郑和七下西洋的壮观场面,我们可以继续揣测圣意,这一方面是为了寻找海外货币来源,另一方面是为了向海外宣告,大东亚天朝有限公司拥有强大的实力。
这就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秘密任务:找钱,确切地说是寻找贵金属货币,比如黄金和白银。不过,这个任务是不可示人的,明朝是一个道德至上的时代,你可以闷头发大财,但是绝对不能宣扬你喜欢钱。如果你说了,就会被儒生们的口水淹死,朱棣本来是造反夺权上位的,名声已经够糟糕了,如果再明目张胆地说我派郑和去找俩儿钱花,简直不敢想象后世的儒生会用多么恶毒的语言咒骂这个永乐皇帝朱棣。
既然这帮掌握话语权的文人喜欢道德,朱棣就高举道德的大旗,公开宣布我派郑和出海是为了扬我国威,让四方蛮夷归化天朝。从儒家的正统观念看,这个理由太主旋律了,于是反对之声寥寥,背地里,朱棣与郑和却务实地寻找发财致富的良机。
叔侄操戈之谜:朱棣为何对侄下杀手
大家对朱棣的印象是不是都停留在叔叔不要脸夺取侄子天下上?虽然之后朱棣皇帝当得不错,浚通大运河、迁都北京、派郑和六下西洋(第七次是明宣宗时期)、安南战争、平定漠北、还有个特重要的,就是命解缙修《永乐大典》,作为一本文献汇编为后人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篡位逼宫一点黑历史够黑一辈子。然而朱棣是真正的想要造反吗?当他起兵反对自己侄子的时候内心想的是什么呢?今天子瑜带你深度分析一下真实的朱棣。
洪武皇帝朱元璋刚刚龙驭上宾,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明史》的记载是“(朱允炆)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诏行三年丧。”明实录载:“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 太祖崩是夜即歛七日而葬(辛卯日)皇太孙遂矫诏嗣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踰月始讣告诸王且止毋奔丧 ”。在朱元璋的死及埋葬日期在明史、明实录上是一致的。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这是不得了的事情啊,在古代和平时期没有比一个皇帝死亡更大的事情了,按照一般的礼仪讲一个皇帝死了,尸体停殡宫中起码要放将近一个月,这时被称为「大行皇帝」(中国封建社会对皇帝死后且谥号未确立之前的称呼),停殡期间举行丧礼仪式。嗣皇帝、皇室成员、百官军民服丧服二十七日,停止娱乐、婚嫁活动。
而建文皇帝怎么做的呢?7天就埋了,更有甚者朱元璋死了一个月才“讣告诸王且止毋奔丧”,为什么?!新皇帝在老皇帝大丧礼仪上的表现是非常大的事情,帝王行为是天下的表率。而建文的行为像一个仁孝之人所为吗?他会不会对老朱做了什么亏心事?有人说朱元璋让这么干的,个人认为不大可能,从史书上的记载看朱元璋是一个亲情观非常重的人,退一步讲他即使不让诸王奔丧,也不可能让把死讯过一个月才告知诸王。
明太宗实录上说建文是“遂矫诏嗣位”,有没有可能呢?从老朱死后建文的态度和削藩的力度看,“遂矫诏嗣位”未必是空穴来风。老爸(老朱)死了一个多月后,才来信儿了,还不让去奔丧!朱棣应该是什么心情?不让就不让吧,我让儿子们去,朱棣把3个儿子都派去奔丧了。很多史家说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一般都说,朱棣这个老奸巨猾的家伙居然把3个儿子都派去奔丧了。可是换一个角度看,这不得是一个孝子才能做出来的事情吗?朱棣要是一门心思想造反,那么新皇刚登基时根基未稳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为何还要把儿子们送入虎口?
朱棣在平定北平之后,马上给建文上书:“橚槫柏桂楩五弟不数年间并见削夺虽其皆有愆过未闻不轨之图重可裁减护卫轻可赐敕诫励则朝廷于厚亲之仁惩过之义两尽其美矣”诸王如果犯的错误大点的,你可以削夺他的护卫军,小的你就下诏斥责,犯了多大错误你这样连窝端啊?!我从张谢二人的口供里面得知,齐(泰)黄(子澄)是要谋我全家啊!
李景隆得知朱棣不在北平,立马汇聚重兵猛击北平,就在北平城的危机时刻,出现了一帮妇女向官军扔砖头的景象(北平据守对朱棣来讲意义至关重要,要是北平失守朱棣就会变成丧家之犬,军队也会在在奔波和官军围堵中慢慢消减,妇女守城再一次说明其魅力),结果朱棣大军杀到,大败李景隆。但朱棣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继续给建文帝上书给自己辩解;结果半年后李景隆凑齐了60万大军,又杀过来了,朱棣又大败之,这回朱棣开始追着打了。在第一次打败李景隆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在抓的俘虏里面有一部分居然是给朱元璋看坟的兵——可见朝廷要干掉朱棣的心有多迫切,又是多么的无所顾忌。
第二次大败后,朱棣一路追,李景隆一路跑,一直从河北追到了山东济南,李景隆到了济南,留下了铁铉和盛庸把守,自己又跑了。济南之战在明史和其它如《明史记事本末》等资料中记载的差不多,但是和明实录不一样。明史记载的情况大致如下:1400年5月中旬朱棣包围济南,围攻了几天之后,燕军筑堤引水要水淹,铁铉一看不行,于5月17日让人出来对朱棣诈降说:“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为社稷忧。谁非高皇帝子?谁非高皇帝臣民?其又奚择焉!唯是东海之民,不习兵革,闻大军压境,将谓聚而歼旃,是失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之意也。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臣等具壶浆以迎。”——奸臣当道,大王你是对的,我们愿意投降,但是你要兵退十里,而且你要一个人来受降。
很奇怪,这么危险的事情,朱棣居然答应了,而且还真一个人来了;结果到了城门口要进城的时候,一块铁板照脑袋就砸下来了,朱棣反应快,没砸着,但马被砸死了,朱棣狼狈回营,又继续进攻济南。为什么呢?朱棣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你翻翻历史,耍诈,用计谋,没人能玩儿得过朱棣,他怎么就这么容易被蒙住了呢?——从历史上看朱棣是一个非常爱面子(或者叫名节)的人,你看他跟朝廷军队打一仗,朱棣就给建文上一本:你说我的几条罪过,第1条实际情况如何如何,你是冤枉我;第2条实际情况如何如何,你是冤枉我...
他一直都在找机会洗白自己,想要得到认可,个人认为铁铉在诈降的时候,前面的那几句话起作用了“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为社稷忧。”这相当于认可朱棣的靖难行为啊,铁铉还是个文臣,可找到知音了——于是朱棣懞了,就来了。后来的一件事也能说明朱棣的这种心理,攻打南京的时候,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把朱棣迎进来,朱棣把李景隆封为太子太师、左柱国——官员中的极品,导致很多靖难功臣都看不下去,他那意思就是:你是建文的臣子,你主动打开金川门代表你认可我的行为,认为我是对的,这比什么都重要,我要大大封赏你按理济南耍诈,还差点被砸死,这要搁一般人那得气疯了;得疯狂攻城,但是朱棣不是这样,铁铉把老朱的假牌位在城墙上一挂,朱棣就不敢打了。“是时燕兵势甚张,黄子澄等谋遣使议和以怠之。尚宝司丞李得成者,慷慨请行,见燕王城下。王不听,围益急。参政铁铉等百计御之。王射书城中谕降。贤宁作《周公辅成王论》,射城外。王悦其言,为缓攻。相持两月,卒溃去。”——《明史.高贤宁传》济南城里面把高贤宁的写的《周公辅成王论》射出城来,朱棣看到以后非常高兴——你看,把我看作周公啊,所以“为缓攻。相持两月,卒溃去”。
1401年(建文三年)5月,燕军粮道被袭(当时燕军防守的还是不错的,只是死了几百人),朱棣并没有主动去还击,而是派遣指挥武胜去南京直接给建文上书问责:这是什么意思啊,来议和的薛院长走了还没到10天呢,你们就来这个?要是这样明目张胆的耍诈,那我也就不能不动了(陛下虽有怜之之心而不能见则臣所以自救之计敢一日而忽之哉),如果朝廷还有诚意的话,就把平安盛庸他们的兵都罢了吧!建文接到到书奏应该是犹豫了一阵子,你看:跟朱棣打了这么久,一直都是提心吊胆的,两次倾国之兵发过去了,结果那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好不容易东昌胜了一回,结果没高兴几天又输了,打得过他吗?不如就答应他吧!——“帝将许之”(明史.卷141)。
关键时刻方孝孺出来说话了:“陛下果欲罢兵耶!即兵一罢散,不可复聚,彼长驱犯阙,何以御之?(明史纪事本末.卷16,说法同明实录)”——咱们征集来的兵马要是一散再想聚回来可就难了,要是兵马一散这小子杀过来怎么办?现在已经势如骑虎,下不来了,千万别被他的说辞迷惑了——个人感觉这块有点逻辑欺诈的味道,你召集来的兵马可以不必去出击,可以用来防卫京城啊。听完老方说的,建文下定了最后决心,为了表示自己的决绝——还做了一个很出格的举动,把武胜杀了(这是明史说法,明实录等的说法是把武胜下锦衣卫狱)。朱棣在大名巴巴的等了一个多月,在6月上旬终于收到消息,武胜被杀了。现在朱棣终于死心了。
结果,半个月后(6月下旬),朱棣也用同样的方法给朝廷来了个狠的,效果非常大,“乃遣都指挥李远等帅轻骑六千诣徐、沛,令易士卒甲冑,与南师同,插柳枝于背为识。远等至济宁谷亭,尽焚军兴以来储积。丘福、薛禄合兵攻济州,塞濠登陴,破其城,遂潜兵掠抄沙河,沛县,南军不之觉,粮船数万艘、粮数百万悉为所焚,军资器械俱为煨烬,河水尽热。”(明史纪事本末,此处记载大致同明实录)——不光把德州的储备军粮烧了个光,又把朝廷好不容易筹集到要运到前线的百万石粮食也干掉了。史载,京师大震。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燕王南下,直破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