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不幸病死于五丈原军营之中,终年54岁。诸葛亮死前对杨仪说过: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这里说的斩魏延之人就是马岱。我们都知道杨仪素与魏延不和。而魏延性矜高,又是当时北伐战场上诸葛亮以下掌兵第一人,又怎么会服从杨仪领导。再加上,论资格,王平、马岱、魏延甚至张嶷、马忠比他更老,论文才,费祎、邓芝比他行,论全才,姜维更是非杨仪可比,那究竟什么原因,诸葛亮为什么坚持把军权交给杨仪?
一、杨仪是个人才,深得诸葛亮赏识与信任,一些行军规划以及粮草统筹通常都是杨仪一手负责的。杨仪被诸葛亮任命为丞相长史,约等于副丞相,所以在诸葛亮死后杨仪能掌兵权,且没什么人会反对,除了魏延。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於仪。——《三国志蜀书杨仪传》
二、诸葛亮是想让杨仪在他死后与费祎姜维一起率军撤退,而并非想把大军一直交给杨仪,实际被诸葛亮任命的新领军人是蒋琬而不是杨仪,诸葛亮看出杨仪心胸狭窄,难以委以重任,所以杨仪回成都后便失去实权。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三国志蜀书杨仪传》
三、要杀魏延的人是杨仪,不是诸葛亮,不是诸葛亮安排杨仪杀魏延的。诸葛亮安排后事时只是说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就随他去吧,然后大军继续撤退,丝毫看不出想要找魏延的麻烦。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三国志蜀书杨仪传》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四、诸葛亮临终时托付的人有杨仪没魏延,必然是出于一定的原因。而正是因为没有托付魏延,使得魏延在与杨仪的争斗中处于劣势,大家都以为魏延谋反。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五、诸葛亮深知杨仪与魏延不和,但出于爱才之心,难以从中调解,十分无奈。病重之时,想必诸葛亮更多思考的是蜀国未来该何去何从,对于杨仪和魏延的矛盾,诸葛亮已无心多虑,他只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做出最妥善的安排。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蜀书魏延转》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三国志蜀书杨仪传》
六、诸葛亮生前尚不能解决杨仪与魏延的问题,更何况死后呢?谁能明白丞相心中的无奈呢?事情的走向,不是他能完全预料的,亦或者,他能够预料,可惜上天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预料。呜呼哀哉!
只能说,诸葛亮之所以做出这一个决定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