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夷陵之战蜀国损失惨重 为何曹魏与东吴不乘机灭蜀而是相互开战?曹魏为何没能趁机统一天下?

公元222年,陆逊和刘备在夷陵大眼瞪小眼从二月对峙到七月,最后刘备军士气越来越低,不得不结连营,导致七百里连营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刘备惨败,蜀中精兵十去八九,一路退回了白帝城。夷陵之战蜀国损失惨重,为何曹魏与东吴不乘机灭蜀,而是相互开战?曹魏为何没能趁机统一天下?

看过三国的都是知道三国之中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其实官渡之战中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在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其中夷陵之战是在关羽死后二年的时间,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名义,攻打东吴。在孙权求和刘备不同意的情况下,孙权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在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那么,问题来了,夷陵之战,,面对刘备全军覆没,东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呢?

其实在历史上刘备在全线崩溃,在逃亡的路上一直是被路阻拦的,刘备突围逃遁到石门山附近时候,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最后依赖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白帝城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白帝城的机会。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曹魏的存在,曹魏实力在三方之中最强,虽然东吴守住了荆州,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但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曹魏希望看到的是东吴与蜀汉之间的斗争,如果东吴一举灭掉蜀汉那么相对来说东吴的实力会增强。

所以陆逊继续进军曹魏必会出兵讨伐东吴的,历史上也在曹丕也在夷陵之战不久就出兵南征孙权,当时几乎攻下江陵

,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但曹丕胜利在望,却不料遇到疫疾,孙权乘机重新遣使纳贡, 双方言和,曹丕退兵。

曹魏早期其实一直把能消灭东吴作为第一目标,早期的也是与东吴的战争,对于蜀国因为蜀国道路和实力问题,曹魏很少主动攻击蜀国,相反蜀国诸葛亮发动五次北伐,姜维统军十一次北伐,虽略有成就,却进一步消耗了蜀汉国力,虽然诸葛亮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但蜀汉后期的根本都没有看重阴平,被邓艾偷渡阴平兵不血刃的占领涪城,然后入成都灭蜀汉。

鲁肃与周瑜早就为孙权规划过守住江占荆州与益州与曹操划江想对抗的计划,所以对于蜀汉的地盘东吴早就想攻占了,荆州重关羽手上拿下之后,在吴国听说蜀汉灭亡,派军向西而行,假称救援,实际是袭击白帝城。不过最后被打败罢了。

其实三国之中的曹魏,东吴,蜀汉同样都是向灭掉其他二方势力,不过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大家各自拥有,相互斗争了几十年最后却被司马家统一归晋,不知道曹操,刘备,孙权如果知道是这样的结局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夷陵之战前期和后期的历史跨度达一年半之久,而且蜀国大败,兵力不足,尤其是百战老兵被消灭殆尽,柿子要捡软的捏这句话每个人都懂,但如此疲弱的蜀国竟然没有被魏国进攻可以说是千古奇闻了,退而求其次,直接进攻无力回防,伤了元气的吴国也不错,但是在夷陵之战期间曹丕啥也没干,只是在战争结束后才去大举攻击刚刚打赢的东吴,为何曹丕要这么做?

一,谋士的建议曹丕不听。

曹魏有一名在演义里不太出名的谋士,叫刘晔,他在刘备开始出兵的时候就在劝曹丕伐吴,原话翻译成白话大致是这样:孙权是个怪物,不光长得怪是个碧眼儿脑子也怪,讲话没什么信用,刘备出兵是为了给关羽报仇,毫无理智,如果知道有人要打孙权,肯定开心的屁颠屁颠的,抢着占孙权的地盘,所以老大你应该全力进攻,渡江打合肥,蜀国那边往东打,我们往南打,几个月孙权就完了。

孙权完了,打刘备也就不用愁了。刘晔的分析十分到位,把刘备的心态分析的十分透彻,唇亡齿寒四个字对彼时的刘备而言简直就是个笑话一般的名词,如果蜀国东进时,能够将濡须港、南郡一举攻下,东吴必然首尾失顾,顾此失彼,就算陆逊再厉害,也没法分身同时指挥两地的战役,东吴如此必败无疑。那么如此之后,我们看看天下局势会是如何。

首先,苏、皖、浙、赣四省大部地区都会被纳入曹魏的统治之下,而荆州一地之内,刘备顺流而下和陆逊重兵集团大战一番之后最多也就能吃下南郡,但南郡是什么地方?关羽在那当都督当了快十年,本来就是人家的地方,不过是物归原主罢了。

而且休整两年之后,从北边的长安、中间水路的襄阳、东线的柴桑一起发兵,南郡无险可守,蜀国必然无力抵挡曹魏兵锋,那么不仅荆州归了曹魏,整个蜀国完蛋也是迟早的事。然而,曹丕却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直接拒绝了刘晔的进谏,这就不得不提到曹丕不动的第二个原因了。

二,孙权太擅长于表演。

为什么呢?因为孙权对曹丕称臣了,曹丕觉得拿一个朝自己称臣的开刀不利于以后对天下的统一,弊大于利。战前,孙权对曹丕称臣进贡,把曹丕哄的一愣一愣的,虽然屯兵东线,但就是迟迟不南下,而且就心态而言,孙刘火拼曹丕求之不得,他害怕进攻之后,孙刘二度结盟,这种局面对曹丕极其不利,曹丕在考虑客观因素之后,决定不进攻。

三,曹丕的实力也需恢复。

当时在战略上,曹魏的军事和经济都对蜀汉和东吴略有优势,但是也处在襄樊之战后的恢复阶段,相较于不一定会取得胜利的外战,对内搞好经济建设和民生工程更重要一些,毕竟战后每个国家都是需要恢复元气的。而且在经济重心没有南移之前,以中原的经济和发展,只要恢复元气就能建立起对南方的绝对优势,所以从长远看来,曹丕也确实没有必要去冒险进攻摘桃子。

四,曹丕对战局出现误判。

在战争开始前,曹丕也对双方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刘备是天下不世出的人才,打孙权这个脑子有泡的碧眼儿易如反掌,而且考虑到那时候,中原的人普遍对江东的人抱着一种看不起的态度,就拿关羽举例吧,孙权想让自己儿子和关于女儿结婚,但是关羽把孙权骂的跟三孙子一样。

同理,曹丕也是中原人,自然也有着看不起孙权的心态,他觉得刘备占据着长江上游,一代雄主御驾亲征,顺流而下必然势如破竹,岂有不胜之理?所以曹丕觉得如果刘备打不赢简直就是老天无眼了。

而且我们读者都知道,三国最后吴国被灭也不是被渡江灭的,而是被顺流而下的西晋大军灭掉的。按常识来讲,曹丕的分析也确实没错,所以他一直在等东吴溃败,然后大军南下攻占江陵和濡须港,阻断蜀军东进道路,然后袭占建业,消灭东吴。但是万万没想到,刘备居然败了。

当时曹丕的内心大约是崩溃的,而且战后,孙权开始不把曹丕当回事儿了,天下虽然是三块,但是好歹孙权奉的是曹丕为尊,这反反复复,曹丕心里想:我不要面子的吗?何况在战争中,刘备的连营战法纯粹是自讨苦吃,陆逊的发挥中规中矩,曹丕本着对东吴的轻视误以为东吴无人,所以为了给孙权一个教训,曹丕方才挥师南下,伐吴。

夷陵之战就此落下大幕,而曹丕的决定也使三国的局势并未发生重大改变,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进,三足鼎立的局势最终形成,曹魏政权也错过了统一天下的最好机会和最佳战略时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