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韩信为刘邦平定天下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最后却因谋反罪被冤杀 死于非命 韩信和刘邦之间到底是谁辜负了谁?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但人无完人,韩信由于性格和品质上的一些弱点,加之在政治上的严重失误,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非命,并被诛灭三族。一代名将,死非其所,令人扼腕叹息。

众所皆知,韩信是有名的雄才奇将,更是被称为“兵仙”,时至今日还流传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故事,他极为壮烈的一生最终却死于非命,关于他的死古往今来一直饱受争议,那么韩信到底是功高震主还是确有反心 让刘邦对他杀心难消?韩信和刘邦,到底是谁负了谁?

韩信是汉初杰出的军事家,千年后的今天,他在军事上的荣光还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而他少年时候的经历却无比惨淡艰难。那么他又有哪些艰难经历呢?《史记》中讲到: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短短几句,便把一个活灵活现的少年韩信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他是布衣老百姓,又家贫如洗,更悲催的是,他做官不行,经商不才,连份稳定的工作都找不到,典型的弱势群体中的一枚。

没有工作,他连最起码吃饭都成问题,无业游民的他只能厚着脸皮去朋友家蹭饭吃,只是若偶尔一两次也就罢了,天天去人家蹭饭,就是这哥们仗义,这哥们的老婆也不同意啊!天天蹭吃蹭喝的,这哥们的老婆就对他很憎恶,为了不给他吃饭,深更半夜便起身做饭,等到他来了,早就在得意地刷锅了。看到如此情形,他一气之下直接与人家断绝了关系。

他唯一蹭饭的地方也不接纳他了,没饭吃只好去河边钓鱼,可是这位弱势孤体就连钓鱼技术也实在是弱的可怜,总是钓不到鱼。河边有个漂洗东西的老大娘,看他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给他吃。他也就毫不客气地接过吃了,并向大娘承诺:“我一定会好好报答您的”。只是说者有意,听着无心。老大娘叹气到:“我不过是看你可怜罢了!大丈夫自食其力都做不到,还谈什么报答呢”。就连善良的老大娘都对他下如此定论,可想而知,其他人对他的态度之漠视轻薄。

他的少年时期就是在饱一顿饿一顿中度过的。不同的是,尽管他生活十分艰难,却爱读兵法,还有事没事就喜欢带把宝剑到处瞎晃悠,而这与他的身份格格不入,引得很多人嘲笑,不过他自己倒自得自乐,颇有点儿丐帮帅哥老大的感觉。这天,这位帅哥老大没晃悠多久,一个虎头虎脑的壮男挡住了他,故意挑衅他,指着他说:别看你个子高,还配戴宝剑,我看你就是个胆小鬼!”不一会儿人们都熙熙攘攘围上来看热闹。这家伙气焰更嚣张了,对着韩信大声嚷嚷道:“你不是有宝剑吗?你如果不怕死的话,就拿你的宝剑刺我,不敢的话就乖乖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堂堂七尺男儿怎能忍受这般屈辱。正在众人等着看笑话的非常时刻,韩信却定定地瞅了那个人好久,然后头一低,从那无赖胯下爬了过去,整条街瞬间哄笑声沸腾一片,这件事也不知道沸腾了几天几夜。这就是有名的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了。

也许,正是因为他少年时的经历,让他更加知道了底层贫民生活的艰苦,让他更加坚定信念找准时机一定要封侯拜将,成为人上人,成为强者。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让别人不敢再随意轻视伤害他。正是在这种大爱大辱,爱恨之间才让他有了更强大的改变自己命运的能量和前进的动力。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人会一直倒霉的,备受鄙夷和耻笑的韩信也终于迎来了他事业的春天。秦朝末年,全国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这时候已经颇有担当的韩信同学便毅然决然地佩剑从军,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只是不巧的很,韩信固然是个军事奇才,却苦苦得不到重用,只能不停地跳槽,先投了项梁“无所知名”,好不容易被项羽发现,被拜为郎中,结果又得不到重用,于是决定背楚投汉,来到刘邦这里后,仍然得不到重用,就给了他一个外交接待的活儿,结果一个不小心还弄得自己差点儿“坐法当斩”。

还好在人头落地之前,他喊了一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刘邦的哥们夏侯婴听到后感觉此人很不简单,交流后更加肯定了他的才能,就把他举荐给刘邦。只是这次刘邦还没当回事儿,给他安排了个官就又把他晾一边了。不知道萧何怎么发现了这匹千里马,萧何月下追韩信,在他的极力推荐下,刘邦终于任他为大将军。在交谈之后,发现这果真是个人才啊!颇有相见恨晚之感。渐渐地,刘邦和韩信越来越有默契。韩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大说带兵应战策略,刘邦放心地将全部主要兵力交给他统一管理。

从此便迎来了他纵横睥睨的光辉岁月。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领汉军杀出关中,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三秦。在破魏之战中,他巧于变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俘获魏文豹。井陉之争,他神一般的用兵,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取得大破赵军,折陈余,灭赵国。携此军威,传椒而定燕、代的大捷。淮水之战,他足智多谋,水淹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垓下一战,他击灭了楚军,让不可一世的项王都被迫自刎乌江。韩信在这么多的战争中,基本上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因此,韩信这个名字,也在光芒万丈的历史舞台上响亮起来。

韩信这样的奇才一出场,楚汉之争便更加热闹沸腾了,瞬间刘邦、项羽都黯然失色。而韩信在为刘邦打天下的道路上,立下了盖世奇功。众人皆知,灭齐之战,是韩信政治道路的一个关键点。韩信在攻打齐国之前,刘邦本来派郦食其去劝降的,而他三寸不烂之舌下,齐王本来也同意归顺了。可韩信执意要打,这激怒了齐王,烹杀了这位劳苦功高的说客,平添了老刘对他的猜忌。在平定齐国后,自恃功高,要挟刘邦封他做齐国假王。

这时刘邦正在跟楚国对峙整得焦头烂额,听到后,顿时火冒三丈。但为了安抚军心还是无奈答应了。显然,韩信向刘邦索要齐国这一举动对于刘邦来说是无法容忍的,但是韩信不知道他当齐王实际上是把自己逼上了绝路。齐国是一个大国,韩信当上齐王也就意味着他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变。他由刘邦手下的一个将军的君臣关系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王的对等关系。尽管他当了齐王之后依然对刘邦唯首是瞻,但刘邦却因此对韩信却失去了信任。

尽管刘邦也不想处理了这位帮自己打江山的元老,但此人的军事实力的确让人捏把冷汗。所以在项羽败亡后,立即夺了他的兵权,徒为楚王。等到天下安定后,就更忌惮他了。刚好有人告韩信造反,刘邦就来个顺水推舟,将计就计将他逮捕,虽然后来赦免了他,却由楚王降为了淮阴侯,软禁于自己身边。这深深地伤了韩信的自尊心,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命运前途。

也是从这时看到了自己现在已经是刀俎下的鱼肉了。深感“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想想自己为刘邦出生入死,却落得如此下场,越想越痛恨这个得鱼忘筌的小人,便常常称病不上早朝。《史记》对此记载,韩信“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毕竟,像韩信这么大成就的人怎么会不居功自傲,怎会甘心与一些庸人为列,他的这些轻狂和抱怨,得罪了不少人,也让刘邦面子上过不去,进一步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后来巨鹿守将陈稀造反,韩信事先与之达成默契,愿为内应。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平叛,韩信借病不服从。却秘密聚集一些亡命之徒袭击吕后和太子,后来事泄。吕后用萧何之计策,假称皇上已平定陈讳,让群臣前来拜贺,骗取韩信入朝。韩信一来,众武士一拥而上把他大绑起来,吕后在长乐宫前,以谋反罪名将他杀死。

一代名将就这样死了。刘邦在得知韩信被吕后诛杀时,表现竟然是“且喜且怜之”,五个字却表现了刘邦纠结矛盾的双重情感,刘邦对于解决掉了心头大患有所释然,也对这位曾经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将才感到惋惜。对于韩信之死,那么韩信到底是功高震主还是确有反心 让刘邦对他杀心难消?很多人归结为功高震主。毕竟放眼他在开汉朝之立功实在太大,威望甚至盖过现在天下的主人,这怎能让刘邦放心,况且刘邦又是个生性多疑,过河拆桥的小人。

而他的造反虽然一开始并非他本意,但他还是造反了,而如果没有种种巧合和生存坏境越来越险恶的话,相信他其实是不会造反的。总结原因如下:其一,韩信是属于忠义一类的性格,对于小恩小惠他都铭记在心,有恩必报。何况刘邦对他有知遇和再造之恩。他在成为齐国王后,剻通多次劝他造反,给他透彻地分析了时代利弊和他的政治前途。而他念及刘邦对自己的恩情坚定拒绝了,毕竟,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对此《史记》记录了韩信对剻通回复:“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在他心中,称王是小,义字为大。其二,他并没有如此大的野心。

对于他来说,封侯拜相,能够让自己成为人上人就足以满足他膨胀得欲望了。这从他对他母亲安葬之地可以看出,他虽志向远大,仅能同在万人之上者齐矣。其三,就算他的军事领导才能再厉害,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他要反的话,未必能占上风,毕竟刘邦还是留了一手,在他身边安排了许多亲信。

他如此忠义之士,却在险恶政治的步步紧逼下,为保命和前途,不得不造反,只是遗憾的是,他错过了造反的最佳时机,在不得不造反时,他明显实力不济,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手握重权,位高权重的齐王或大将军了。在生命终结之际,他或许并不后悔造反,后悔的是没有早点儿造反,为自己要死在一个妇人之手而不值,但命运就算如此残酷,他的所有苦涩随着一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远去了。

真正造就他死亡的,不应该只归结于刘邦的不信任和过河拆桥,还有他自命功高、恃宠而骄,没有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随时局而变,也不懂得明哲保身,太过于光明磊落,嫉恶如仇,最终落得一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韩信曾为大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大汉帝国三分之二的领土都是被韩信打下来的。然而,就在刘邦称帝不久之后,韩信便被以“谋反罪”诛杀。事实上,如果韩信真想造反,曾经有很多次机会都可以造反,也不至于沦落到身死国灭的地步,所以也有人认为韩信并未谋反。那么,韩信之死到底冤不冤呢?

无罪却被降为淮阴侯

项羽被灭后,刘邦立刻夺取了韩信的军权,然后将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韩信是楚国人,改封为楚王也无可厚非,但出人意料的是几个月后竟然就有人上疏告发韩信谋反,更加出人意料的是刘邦竟然相信了。刘邦问诸将应该如何处置韩信,诸将纷纷表示:“发兵打他丫的,捉到就地活埋!”

刘邦又问陈平。陈平为人圆滑,不愿发表意见,就反问刘邦说:“其他人都怎么说?”刘邦据实相告,陈平问:“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外人知道吗?”刘邦摇摇头。陈平又问:“韩信知道有人告发他谋反吗?”刘邦又摇摇头。“陛下的将领都不如韩信,军队又不如楚军,却想要攻打楚国,这摆明是想逼着韩信攻打我们嘛!”陈平建议说,“古时候天子巡视四方,都有会见诸侯的习惯。陛下只要假装巡视云梦泽,并在陈县召见诸侯。韩信听说陛下怀着善意出游,就会认为不会发生意外,然后到郊外拜见陛下。到那时,陛下只需要派一名武士便可以擒获韩信!”

韩信听说刘邦要到楚国巡游,害怕被擒,想起兵造反,但自认为无罪,又想去觐见刘邦。就在犹豫不定的时候,有人向韩信建议说:“杀掉钟离眜,陛下一定高兴,就不会为难您了!”钟离眜是项羽麾下大将,与韩信是故交,曾多次向项羽举荐韩信,不过项羽始终没有重用韩信。项羽败亡后,刘邦派人四处捉拿钟离眜,钟离眜只好去投奔韩信,并被韩信藏于楚国。

韩信为了自身安全,决定要牺牲掉老朋友。钟离眜指责韩信说:“汉王之所以不攻打楚国,就是因为我在你这里!没想到如今你却想抓我取悦汉王!如果我今天死了,你离死期也不远了!”说罢,钟离眜含恨自杀了。韩信胸有成竹地提着钟离眜的人头去陈县拜见刘邦。一到陈县,就被武士给捆了起来。韩信仰天长叹说:“果然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已经平定,我本来就该被烹杀啊!”

刘邦看着悲愤的韩信,只是淡淡地回了句:“有人举报你谋反!”随后,韩信被用囚车押送到了洛阳。到达洛阳后,刘邦赦免了韩信,并将他降为淮阴侯。由此可见,刘邦并没有查到韩信谋反的任何证据,不然韩信早被诛杀了,何至于被降为淮阴侯呢!刘邦仅仅凭借有人举报,不加详查,就将韩信擒到洛阳,这恐怕只是诛杀异性诸侯王的一个开端。

韩信是被如何杀掉的?

陈豨是刘邦的心腹之臣,被刘邦封为列侯,并以赵国相国的身份统领赵国、代国边境的军队。按照《史记》记载,陈豨在上任前,曾向韩信辞行。韩信屏退左右侍从,对陈豨说:“将军统领天下精兵强将,又深受陛下宠信,一旦有人告发将军谋反,陛下起初一定不会相信。再有人告发,陛下就会怀疑。第三次告发,陛下就会大怒并亲自率兵讨伐。如果真有那天,我愿为将军在京城做内应,天下便唾手可得了!”

陈豨深知韩信善于用兵,对此深信不疑,便回答说:“一切听从您的指教!”在外领兵期间,礼贤下士,大量结交宾客。每次回乡,他都会带着一千多辆装满宾客的车子路过赵国,并住满邯郸官舍。待陈豨回到代国后,赵相周昌立刻进京觐见刘邦,并将陈豨豢养宾客的事全部汇报给了刘邦,还提醒刘邦说:“陈豨在外统兵多年,难免不会生出变故!希望陛下早作打算!”刘邦开始怀疑陈豨,并派人调查陈豨的宾客,结果发现这些宾客有诸多违法乱纪的事,并且很多都牵连到了陈豨。陈豨害怕被杀,便生出谋反之心。

公元前197年7月,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去世,刘邦召陈豨进京,陈豨托病,不敢前往。同年9月,陈豨便公然起兵造反并自立为代王。据《史记》记载,韩信听说刘邦亲自率军讨伐陈豨后,与家臣商议,打算夜间假传诏书赦免在各个官府服役的囚徒和奴隶去攻打吕后和太子。正当韩信等待陈豨的消息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将其囚禁,准备杀掉。门客的弟弟为了救哥哥,所以向吕后告发了韩信。

吕后便与萧何商议,诈称陈豨已被诛杀,邀请群臣前来庆祝。韩信担心有诈,便托病不去。萧何亲自赶到淮阴侯府中劝韩信说:“即便有病,也要打起精神去庆祝!”韩信见推辞不掉,只好硬着头皮去长乐宫参加宴会,但刚踏进长乐宫的门,就立刻捆了起来。随后,韩信就被吕后杀死在钟室中了。

韩信会造反吗?

项羽与刘邦在荥阳僵持不下时,韩信便成了刘项胜败的关键。于是,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说:“您自认为与汉王交情深厚,愿意为他拼死效力,但恐怕那只是您的一厢情愿,您迟早会被他擒获。您之所以还能活到今天,就是因为项王还存在。如今二王的胜败,完全取决于您!您偏向汉王,汉王就会获胜;您偏向项王,项王就会获胜。不过,我要提醒您,项王今日灭亡,您将会随之灭亡。您曾与项王有交情,为什么不叛汉联楚三分天下呢?”

韩信回答说:“我侍奉项王的时候,官位最大不过是个郎中,项王对我言不听,计不从,所以我才会叛楚投汉。汉王任命我为上将军,让我统领数万兵马,脱下自己的衣服让我穿,把最好的食物送给我吃,对我可谓是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人家对我信赖有加,我怎么能背叛他呢?即便是死,我也不会背叛他!”

武涉走后,谋士蒯通又劝韩信说:“您俘虏魏王豹,生擒夏说,诛杀成安君,平定赵地、燕地、齐地,诛杀龙且,摧毁楚军二十万人,功劳可谓是天下第一。如今您拥有震慑君主的威势,挟持无法封赏的功勋,归楚楚人不信任,归汉汉人惊恐。您带着如此巨大的声威,又将在何处安身立命呢?身为人臣却功高震主,名高天下,如果不脱离汉王,迟早会有杀身之祸!”韩信依然不听。

韩信虽然是以谋反之罪被杀,但说韩信谋反却有多处疑点:

疑点一:韩信善于用兵,此前已攻破魏国、赵国、燕国,此时被封齐王,又占据齐国,即便不联合项羽,想要三分天下,也轻而易举。再加上,楚军与汉军长期对峙,两军已是疲惫不堪,根本腾不出精力和时间对付韩信,此时正是韩信反叛刘邦的最佳时机,但韩信并没有选择造反。恰恰说明,韩信对刘邦极其忠诚。

疑点二:刘邦曾经两次夺取韩信的军权,第一次是在项羽围困成皋之时。当时刘邦从成皋逃出,以使者的身份闯进韩信的大营,趁韩信熟睡之时夺取了韩信的军权,并将韩信的精兵全部带走了。第二次是在刘邦灭掉项羽之后。凭借韩信的聪明才智,他不会不知道刘邦猜忌他。尽管如此,作为诸侯王,韩信仍旧没有造反,还亲自到陈县去拜见刘邦,才导致他被刘邦生擒。

疑点三:刘邦将赵地和代地边境的精兵悉数交于陈豨统领,可见刘邦对陈豨是极其信任的。既然如此,当陈豨到淮阴侯府拜见韩信的时候,已是惊弓之鸟的韩信敢对陈豨轻易说出谋反之类的话吗?再者说,刘邦志在诛杀异性诸侯王,而陈豨不过是诸侯国的一个相国,韩信又怎么知道陈豨日后就一定会谋反呢?

疑点四:古往今来,凡是想要造反的人,势必都会将矛头对准最高统治者,但韩信造反却将矛头指向了吕后与太子。杀掉吕后与太子,刘邦不过是失去一位妻子和一个儿子,但他后宫还有很多妻儿,这对韩信并没有任何好处。而对韩信而言,最为有利的莫过于逃出京城,摆脱刘邦的控制,与陈豨会合,招兵买马,攻打刘邦,而不是发动一些毫无战斗力的奴仆去进攻精兵强将把守的皇宫。

疑点五:告发韩信谋反的是其门客的弟弟。当时,韩信要杀门客,所以其弟才会告发韩信谋反。门客的弟弟想要救哥哥,污蔑韩信谋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再说了,谋反如此机密的事韩信让不让门客知道还很难说,又怎么可能让门客的弟弟知道呢?

疑点六:在尚未找到确切证据证明一代诸侯王谋反的情况下,不经审查,便直接杀掉,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一场早已设计好的谋杀。

如此多的可疑之处足以让我们相信韩信其实并没有谋反之心。

那么,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呢?这与大汉建国初期既定的国策有关,那就是消灭异姓诸侯王,巩固刘姓江山。而韩信是建功最多、威望最高的异姓诸侯王,所以才会率先拿他开刀。韩信为大汉立下不世之功,如果没有得到刘邦的应允,吕后敢私自诛杀韩信吗?我们先来看看吕后是如何除掉梁王彭越的。

韩信死后不久,有人诬告彭越造反,刘邦将彭越贬为庶民并发配到蜀地。途中,遇到了吕后。彭越原本想让吕后代他向刘邦求情,让自己返回故乡昌邑,但吕后假装答应了他,然后将他骗回洛阳,并趁机劝刘邦将其杀掉,以除后患。吕后连彭越都不敢擅自诛杀,怎么敢擅自诛杀韩信呢?

那么,吕后为什么会选择在刘邦离开京城之后对韩信动手呢?这恐怕是刘邦事先布好的布局。由吕后对韩信下手,刘邦就不必再背负诛杀功臣的不义之名,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吕后诛杀韩信应当是受到了刘邦的指使。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