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征噶尔丹是指清朝康熙二十九年到康熙三十五年清朝康熙皇帝三次征伐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是平定准噶尔噶尔丹的叛乱之战。是一次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康熙为什么要亲征葛尔丹?
康熙皇帝,是中国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并且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雍乾盛世”,在他前后长达六十一年的帝王生涯中,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抗沙俄、亲征准噶尔,全国领土得以统一与扩张,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满汉矛盾逐渐消弭,这使得其也收获了非常高的历史评价。
而在康熙一生的对内、对外战争中,康熙皇帝都是坐镇京师运筹帷幄,唯独在与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三次决战中,均选择了御驾亲征。而康熙皇帝之所以如此重视噶尔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噶尔丹和他的准噶尔汗国是他一生中所面对最为强大而又危险的敌人,并且对大清王朝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噶尔丹并不是一般的“人”,他最初的身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温萨活佛四世。当时的藏区与蒙古地区,笃信藏传佛教,包括清朝统治者本身,也是奉藏传佛教为国教,而当时藏传佛教中,影响力最大、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的便是“四大宗派”中的格鲁派,其宗教领袖为即统领前藏地区的达赖喇嘛、统领后藏地区的班禅额尔德尼、统领青海内蒙的章嘉呼图克图、以及统领外蒙地区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噶尔丹全家就是虔诚的格鲁派教徒,并且与四世班禅额尔德尼老师的三世温萨活佛关系密切。而三世温萨活佛在临终前,特别指明将要转世于当时尚未出生的噶尔丹,就这样,噶尔丹在出生之后马上就成为了四世温萨活佛,并且在此之后长达十年的西藏求学经历中,不仅建立与五世达赖喇嘛以及四世班禅额尔德尼的友好关系,同时为自己在藏传佛教教众中,树立了非常崇高的影响力和地位。
康熙九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哥哥僧格被杀,僧格的旧部纷纷背叛离去,准噶尔部陷入内乱,处在即将崩溃的边缘。此时的噶尔丹利用自己活佛的身份和影响力,马上稳定了局面,特别是他率领着身边仅有的二十名护卫,直接追上了准备投奔车臣汗的部队,带头冲入几万大军中,直接招降了这支部队,进而重新将准噶尔部归于一统,自己则开始担任准噶尔部首领并且辞去了佛职。然而,噶尔丹作为“活佛”的影响力依旧非常明显,他先是借助西藏达赖喇嘛的支持,完成了对漠西蒙古诸部的统一,建立了准噶尔汗国,随后又吞并了南疆的叶尔羌汗国,统一了新疆。
在这之后,噶尔丹开始利用自己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将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了漠北蒙古诸部中,特别是他不断指责、批评漠北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大活佛,对其进行打击、排挤,以削弱其影响力,更是持续性的挑唆漠北蒙古两大部落土谢图汗部和札萨克图汗部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漠北蒙古的分裂以及土谢图汗与札萨克图汗之间的战争。而噶尔丹先是暗中支持札萨克图汗,随后又在康熙二十七年,突然率兵越过杭爱山,直接攻打土谢图汗,进而降服了整个漠北蒙古。
至此,噶尔丹建立了一个控制领土和影响力范围达当时大半个中国的庞大国家,实力极为强大,更重要的是,噶尔丹更是坐拥着“活佛”身份,这让不少信仰佛教的清朝官兵有着巨大的敬畏之心,在“活佛”面前,必然只会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而康熙只能依靠自己“天子”、“皇帝”的身份去震慑噶尔丹,才能平抑士兵心中的平衡,进而才能真正打赢这场与准噶尔部的战争。
第一次亲征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下诏亲征。他兵分两路:左路出古北口,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右路出喜峰口,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康熙亲自率兵在后督军。刚开始时并不是很顺利。噶尔丹屯兵于树丛中,前有河流阻挡,后有树林掩蔽。噶尔丹设“驼城”,把上万只骆驼,绑住其脚躺在地上,驼背上加上箱子,形成一个长长的“驼城”。
噶尔丹军就在那箱垛中放射枪箭,以阻止清军进攻。在这种前有驼城、后有伏兵的情况下,清都统佟国纲率兵前进时,中鸟枪阵亡。后来,清军改变战略,以火炮火枪猛攻驼城的其中一段,驼城终于被打开了缺口。清步兵、骑兵齐冲杀过去,福全又令士兵绕到山后,夹击敌军,敌军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
八月一日,清军与噶尔丹再战,清军使用强大的炮兵,加上噶尔丹部众染天花,死伤甚多。噶尔丹为了逃命,立刻派达赖喇嘛的使臣济隆前来乞降。济隆来往于噶尔丹和清军之间,假谈判之名,行缓兵之实,让噶尔丹有时间逃脱。康熙知其诡计,遂命令“速进兵,毋堕贼计”,果然,噶尔丹不等回覆,就已经连夜北逃。
清军本可乘胜追击敌军,但狡诈的噶尔丹为了使康熙见信并停止追击,假意跪于威灵佛前,发誓:“永不犯中华皇帝属下喀尔喀以及众民”、“佛在此,敢不自服乎?圣上即佛也,乞终宠宥我!”康熙知道噶尔丹发了重誓,就暂时停止追击,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他写了赦谕给噶尔丹:“今尔以誓书来请罪求和…不得擅犯我属下部落喀尔喀一人一畜,…尔倘有窘迫,奏闻于朕,朕必如前抚养,断不念尔旧愆。”尽管如此,康熙对噶尔丹的野心还是很清楚的,他对臣下说:“此虏不足信也”,“噶尔丹乃奸穷莫测之人,因今力薄难支,故尔远伏,倘彼势少张,又复生事悖乱,彰彰明志。”也就是说噶尔丹的叛乱乃其天性,不会更改。
果然,噶尔丹回到漠北,表面上对清朝表示臣服,实际上却在暗中招兵买马。康熙三十三年,康熙约见噶尔丹,打算订立盟约,遭到噶尔丹拒绝。噶尔丹不但不来,连派去的使臣也被杀害。同时,噶尔丹还派人到漠南造谣煽动叛乱。康熙帝知噶尔丹毫无悔改之意,便出一计,密令科尔沁土谢图亲王等人,假装投降噶尔丹,承诺作为夹攻清军时的内应,以此诱噶尔丹出兵。康熙三十四年,噶尔丹果然亲率三万骑兵出征,结果被清军一举歼灭。
第二次亲征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再次帅八旗劲旅出征。兵分三路,康熙帝自率中路军,往瀚海以北前进,三路军约期夹攻。途中有传言沙俄要助噶尔丹出兵,许多大臣惊慌,建议康熙停止进军,大学士伊桑阿等力主回师。惟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力主御敌。康熙决定独排众议,坚持进击噶尔丹,并警告大臣们:“不奋勇前往逡巡退后,朕必诛之。”又说:“朕祭告天地宗庙出征,不见贼而返,何以对天下?且大军退,则贼尽锐往西路,西路军不其殆乎?”
康熙一方面“手绘阵图,指示方略”,另一方面派遣使者去告诉噶尔丹,说康熙帝已经御驾亲征的消息。噶尔丹闻讯不敢置信,登山遥望,果然有御营黄幄龙纛,知道确实是康熙亲征,且军容整齐浩大,顿时丧胆,当下拔营遁逃。隔天,清军赶到克鲁伦河时,对岸已不见噶尔丹踪迹。康熙亲率追赶三天,也没追上,于是只好通知西路军大将费扬古,要他们在途中截击噶尔丹。 噶尔丹带兵逃奔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与清西路军费扬古相遇,遭埋伏,兵败。昭莫多一战,噶尔丹几乎全军覆没,被歼万余人,最后噶尔丹只得“引数骑逃去”,此后便一撅不振。六月,康熙驾还京师。
第三次亲征
由于噶尔丹暴虐好战,所以很多部众都背叛他。以致其到处流窜,无安身之处。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决定第三次亲征,给予残存的噶尔丹势力彻底结束。噶尔丹残部一听清康熙皇帝再度亲征,纷纷自动前去投降,甚至还领路追捕噶尔丹。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只好选择服毒自杀,结束其好斗喜战的一生。清朝与噶尔丹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八年,终于宣告结束。
康熙皇帝为何要连续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
与此同时,噶尔丹的实力也是康熙一生之中所面对的对手中,最为强悍的。
首先是控制领土上,噶尔丹已经控制了大半个中国。
在完全控制了漠北蒙古诸部之后,噶尔丹已经控制了今天的新疆和外蒙地区,以及内蒙与中亚的部分地区,同时由于当时的藏区实际统治者第巴桑结嘉措是噶尔丹的“同学”兼挚友,选择支持噶尔丹,并且受到噶尔丹的保护,包括今天西藏、青海、甘肃南部以及四川西部等地区也被划入了噶尔丹的势力范围。这样一来,使得噶尔丹实际控制的范围达到了超过700平方公里。
而此时的清朝实际控制的领土也仅仅是明朝留下的两京一十三省的地区以及清朝入关前的东北与漠南蒙古地区,面积也是700多万平方公里。可以说此时的噶尔丹已经是与康熙分庭抗争的局面。
其次,噶尔丹得到了沙皇俄国的大力支持,成为其利益的代言人。
清军入关后,沙皇俄国趁着东北空虚,占领大片土地,康熙不得已,在康熙二十四年、康熙二十五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成功打退了俄国侵略者,并且经过漫长的谈判,终于在康熙二十八年,正式与沙皇俄国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在《尼布楚条约》中,清朝已经就领土做出了巨大让步,但是沙皇俄国仍不满足,积极扶持噶尔丹,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财物、粮草等战略物资,同时,更是为其军队装备了当时先进的大炮和滑膛枪,使噶尔丹在与蒙古诸部的对战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而得到沙俄支持的噶尔丹也将矛头继续对准大清王朝。
再次,噶尔丹一直以来都将自己先人创下的基业当做自己的目标。
漠西蒙古,也叫卫拉特蒙古,这个“卫拉特”就是明朝时候“瓦剌”的谐音,而噶尔丹就是当年短暂统一蒙古各部,并且在“土木堡之变”中打败五十万明军、俘获明英宗,进而进攻北京、迫使明朝开展“北京保卫战”的瓦拉首领也先的后人。噶尔丹一直以也先,以及蒙古族的另一位伟大首领成吉思汗为榜样,因而他也有着强烈的进攻欲望,也希望建立大一统的蒙古王朝,这都使得他始终对于清朝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正是因为噶尔丹以及他领导的准噶尔汗国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对大清王朝构成的是生死存亡的威胁,康熙也必须要高度重视他这个对手的存在。一年之前清军与噶尔丹的首次交锋以清军全军覆没收场,此时的康熙已然是没有退路的。
康熙二十八年的乌尔会河之战,可以说是大清王朝和准噶尔汗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较量,噶尔丹亲率两万多人的精锐骑兵部队长驱直入,清朝大将阿尔尼率两万清军主力前往迎战阻击,结果是噶尔丹大获全胜,几乎是将阿尔尼的部队打了个全军覆没。噶尔丹的准噶尔骑兵本就战斗力强悍,加上沙皇俄国暗中提供的火炮、滑膛枪械等先进武器,着实让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的清军难以招架。就这样,噶尔丹继续前行,一路势不可挡。
此时噶尔丹的兵锋距离北京仅仅只有不到一千公里,可以说是近在咫尺,对于康熙而言已经是没有退路,战败就以为他也要经历一次“北京保卫战”,甚至是要经历“靖康之耻”,这对于康熙来说是一场输不起也不能输的战争,而他也选择了御驾亲征。
最终,经过康熙三次御驾亲征,终于彻底击败了噶尔丹。
康熙二十九年,决定康熙与噶尔丹,大清王朝与准噶尔汗国命运的乌兰布通之战打响。康熙调集五万军队,兵分两路,一路是由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统领的三万大军,出古北口,一路是由安北大将军、恭亲王常宁统领的两万大军,出喜峰口,两路大军起头并进,企图对噶尔丹形成夹击之势。
同时,康熙又调盛京与吉林将军麾下一万主力部队,从东向西,协同两路大军战斗。而康熙皇帝在两路主力出发后,殿后随行,然而行军途中,康熙皇帝得了风寒,遂“从诸臣之请”回朝养病,重新任命福全为主帅,提辖一切军务。而乌兰布通之战以清军惨胜告终,康熙的大国舅佟国纲战死,噶尔丹率残部逃走。
六年之后,康熙皇帝先发制人,于康熙三十五年,分三路大军主动出击奔向噶尔丹而来。康熙皇帝本人御驾亲征,统领中路大军直面噶尔丹。噶尔丹的部队面对康熙是一触即溃,清军大获全胜,噶尔丹仅率数十人逃离,从此再也无法东山再起了。
一年之后的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得知噶尔丹逃窜到了宁夏地区,随即再一次带兵亲征,渡过黄河,直扑噶尔丹而来。这个时候的噶尔丹已经是众叛亲离,在绝望中,噶尔丹选择了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康熙也就此消灭了他一生之中最为强大,同时也是对于大清王朝威胁最大的敌人和对手。
而在噶尔丹去世后准噶尔汗国在与大清短暂和平了二十年后,在噶尔丹的继任者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等人的带领下继续与清朝对峙,最终经过康雍乾三代帝王近70年的努力,最终灭掉了准噶尔汗国,同时也将自噶尔丹时期开始的准噶尔问题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