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才用的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而我们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三妻四妾这个词,那么它是指的哪三妻,哪四妾,有何由来呢?
三妻四妾,源于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
三妻四妾是指哪些妻以及哪些妾呢?其实三妻包括两种,一个是结发妻,两个平妻:而四妾则是小妻、傍妻、少妻、庶妻四种。而其中四妾就是服侍丈夫以及三妻的仆人而已。一般情况下,古代男子都是由很多妻妾的,这其中很大原因是为了传宗接代,不过这也是她们的悲哀,结婚之后还要和其他人共享自己的丈夫。
相信从小编的描述中大家都能看出来,在家里,妻子的地位是要比妾室高出非常多的,一般来说妻子都是由传统方法正常娶进来的,而且都是有身份的人,而妾室相比起来出身就要低下很多了。而在当时传统思想中,出身就决定了身份,也决定了一个人所受到的待遇如何,所以妾室一直易拉都是正妻的欺负对象。不仅本人如此,连孩子上的地位都要比正妻所生的孩子地位要低,而在封建传统严重的家里面体现地更加明显。
在古代,是很讲究古法以及家规的,所以人们的生活和行为都受到了很多的限制,连思想上也是如此的。而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妻子的地位是除了家主之外最大的,所有大小事情都可以处理。而就算妻子不在了,妾室的身份也不会提高,而男人则会领娶一妻,这就导致了妾室的地位无法翻身。
三妻四妾由来
古书记载,齐国君王因立后不决,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戏言立后三人,事未竟而卒。史官不明其意,故称“三妻”。所以这种婚配形式只能称为“一夫一妻多妾制”。
妻族视为丈夫亲族,古代“诛九族”,双方亲族都会波及。而妾由于地位地下,亲族不被夫家认可,不受连坐。妻入宗族牌位,生子为嫡出,可以承袭父亲爵位;妾死后不列入牌位,生子为庶出,不可袭爵,可分家产,只是在没有嫡子时才可袭爵。
始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媵制”婚姻,就是媵妻随嫁,一般是妻妹或堂姐妹。媵妻比妾地位高,是随嫁。到春秋战国时,进一步发展。《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记载,一国诸侯娶另一国女子为妻室,最多连媵娣(媵妻)不超过九个。后来出现的妾,出身卑微,甚至是战利品。只承担生儿育女任务,“娶妻纳妾”,娶妻要送“聘礼”,纳妾的钱物称为买妾之资。丈夫或正妻凌辱虐待妾室更是屡见不鲜。
汉代蔡邕所著《独断》称“卿大夫一妻二妾”,建功立业的“功成受封,得备八妾”。有点身份文化的“士一妻一妾”,老百姓“庶人一妻一妾”。《唐六典》规定,亲王和一品官员可娶妻妾10人,二品8个,三品6个……普通百姓也可纳妾一名。想穿越回去体验一把的,一定找个大户人家呦。
到了民国,1930年颁布《民法》,禁止重婚,但司法院解释“娶妾并非婚姻,自无所谓重婚”。各地军阀纳妾之风不减,“三不知将军”张宗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杆枪,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民间依然盛行娶小老婆。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正式以“一夫一妻”制度确立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