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战略才是真正的帝王战略。
三国战略一个最重要的抉择依据是汉高祖的战略,几乎所有的战略家都引用当年高祖的战略来确定自己的方向。但是真正像汉高祖那样能败而不馁,能采纳正确战略,知人善任的,只有曹操。
汉高祖的战略,只有像汉高祖一样的君主才能做到。
三国中的君主,从来没有人像曹操一样经历过这么多惨败,大部分的君主一败就一蹶不振,从此销声匿迹。唯有曹操,一次次坚强的站了起来,反省错误,勇敢面对。
勇气和冷静就是君主的魅力。
。政治战略
"挟天子令诸侯"向来被称为曹操重要的政治战略。
"挟天子"的事情,董卓作过,李催做过,可都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成了众矢之的,招致天下诸侯的攻击。凭什么汉献帝到了曹操手上就可以"令诸侯"了?
曹操为了"挟"这个天子,背了一世的骂名,孙权、刘备口口声声就是"汉贼"如何如何。可笑的是,曹操临死也没有篡位,倒是孙权和刘备迫不及待地称帝。
也不知道这中原军阀割据,豺狼猛虎横行,究竟是谁高举汉旗平定的。
孙权靠了父兄的基业,一个荆州是和刘备争得头破血流才夺回来。而刘备自命汉室正统,在中原混了几十年,每战必败,大大小小的诸侯几乎都投奔过了,最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连哄带骗的弄到了益州,荆州还不小心搞丢了。这些就是他们自以为能够称帝的丰功伟绩。
也不知道孙权、刘备对汉室做过什么贡献?对结束中原军阀割据做过什么努力?更有什么资格指责曹操?
这"不挟天子"的政治优势,他们倒是利用了个充分十足。
曹操曾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果不其然,曹操死后,刘备、孙权如释重负,先后称帝。
看看曹操是怎么做的。
当董卓专权之时,"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觽各数万,推绍为盟主。"浩浩荡荡几十万兵马,好不威风。
董卓闻起兵,"徙天子都长安。留屯洛阳,焚宫室。"
其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有这么强大的军力,可是他们各怀私心,不愿损兵折将,这些自命忠心耿耿诸侯们的表现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这个时候,曹操挺身而出,认为"举义兵以诛暴乱,大觽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在这个时候,天下间谁在担当起拯救汉室的重任?只有曹操。
曹操见诸侯们没有反应,竟独自率领自己的几千兵力追击董卓,结果被董卓部将徐荣所败。
好不容易逃了条性命回来,见到"联军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曹操怒道:"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觽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曹操终于看透这些诸侯的用心,走上了靠自己、靠实力的道路。曹操清楚的明白,要号令诸侯,凭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没有实力的威胁,没有利益的诱惑,就算是天子的名义,也不可能指挥任何一个诸侯。
曹操对迎汉献帝有过疑虑,后来在荀彧的建议下才决定的。荀彧是正统的兵家,虽然后人对曹操的迎汉献帝的目的多有猜测,但是对荀彧的评论还是比较公正客观的,至少认定荀彧对汉室、汉献帝保持了相当的尊重,甚至后来为了曹操加封魏公一事触怒曹操,试问荀彧怎么可能提出不利于汉献帝的计策呢?曹操疑惑迎汉献帝,荀彧对汉室衷心有加,这算计汉献帝,图谋"挟天子令诸侯"又从何谈起?
对汉献帝来说,从李催手上逃出来,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
可是汉献帝并不会因此满足,他需要的是权力。
然而天下有哪个诸侯会将兵权还给汉献帝?就算是刘备,将汉献帝迎了回来,能把政权和兵权全部交给汉献帝指挥?想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汉献帝缺乏军事和政治上的才能,再说刘备手下能听汉献帝的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汉献帝最忌讳的并不是强敌,而是朝中的权臣。想想就算曹操将汉献帝送给刘备,刘备也不敢笑纳呢。
在曹操、刘备、孙权的战略中,都有胸怀天下的抱负。汉献帝的立场不同,他才不会管人民死活,不去考虑怎样攻克强敌,他需要的只是权力在握。
这个天子不好"挟"。汉献帝很不简单,他写衣带诏,就是要致曹操于死地。从而引出吉平设计下毒,马腾反叛,汉五大臣的纵火谋叛等一系列暗算事件。后院起火,曹操也是应接不暇,这样的君臣猜忌,乃至献帝心怀对曹操杀之而后快的念头。想必也令曹操很困扰吧。
曹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坐以待毙,加强防卫,限制汉献帝的行为,根本就是理所当然。
话又说回来,假设曹操被汉献帝杀了,天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曹操的部下会联手为曹操报仇,然后因为权力问题走向分裂,强大的曹氏政权开始瓦解,南方各诸侯势必会抓住这个机会入侵中原,这样好不容易才得来的稳定局势将被破坏,中国又将陷入长期的战乱困扰之中。
这些,只怕是汉献帝和那些痛骂曹操的人都没有想过吧。
即算如此,汉献帝一样也得不到任何好处,纵然他能够逃过一死,也避免不了成为傀儡的命运这个天子,不"挟"也罢。
人才战略
得天下的战略就是使用人才的战略,说穿了不?quot;知人善任"四字。
曹操实在是个性上的爱才,这一点上的意气用事,已经超出了为人才而战略的范畴,然而这也正是曹操吸引人才的魅力所在。
曹操对关羽真算是照顾有加。明知关羽走了之后势必成为心腹大患(后来关羽水淹七军,骇得曹操打算迁都避让),却还十分礼让,这份器量已经完全是人格的魅力了。
真正的君王,对人才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的拉拢,即算不能为自己所用,也决不能让强敌得到,这是起码的原则。可曹操不然,曹操为了人才,从来是满不在乎。
三国志中一段记载令人感慨。
"(曹操)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曹)公曰?quot;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曹)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曹)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魏种一直受到曹操的重用,委任为河内太守。当时是曹操刚占领兖州,因为父亲的事情杀往徐州报仇,结果被吕布和陈宫乘机偷袭后方,几乎无家可归。当时曹操还比较得意地说:"魏种不会抛下我的",结果话还没说完,就听到魏种叛变的消息,曹操气得发誓赌咒,要抓住魏种。等到抓住了魏种,曹操完全忘了自己说过的话,马上替魏种松绑,并且还继续重用。
"唯其才也",竟然可以做成这样。
曹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都是死在张绣、贾诩之手,如果不是曹操运气好,只怕自己都难逃一劫。可是当张绣、贾诩投降时候,曹操一样重用。这种重用不仅仅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后来张绣、贾诩都没有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贾诩甚至一直进入到了魏国的决策层,以曹操曾经死敌身份,有过杀子之仇的事实,而身居太尉的职位,(太尉相当于大司马的职位,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远胜那些追随曹操多年的文臣武将。
难以想象,曹操竟可以这样宽容、信任和重用贾诩。
当然,曹操不仅仅是只招纳人才。
吕布的偷袭兖州、张绣投降复而反叛,都是曹操自身失误造成的,曹操在宽容人才的同时,也反省了自身的错误,调整了战略,这才是关键的地方。否则曹操这些惊世骇俗的举动也不过是哗众取宠,与宋襄公没什么区别。
曹操的人才任用很冷静、客观。
官渡之战胜利后。
"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君主从来怕的是手下将领不忠心,任用人才必然把忠诚摆在能力之先,而曹操没有在意这些,豁达得令人难以置信。不过也只有曹操有这样的信心和实力,能够让那些桀骜不驯的名将和谋士心服口服。其他人缺乏能力,不玩弄权术,贸然学曹操,就只是东施效颦,徒惹人笑话,自找苦吃而已。
曹操远征乌丸,条件恶劣,当时几乎所有的谋士都反对,但他仍然坚持了郭嘉的战略,大获全胜。回到易州后,却重赏先前劝谏不要攻击的谋士。曹操说:"孤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
其冷静和反省如斯。
曹操从来是不遗余力赞赏、鼓励谋士和将领的思考,甚至每当战败的时候,也没忘记赞扬当初提出正确意见的人。(这点和袁绍大相径。)
曹操部下能独当一面众多名将和谋士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容斋随笔·卷第十二》对曹操知人善任的评价作了总结。
"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钟繇以西事,而马腾、韩遂遣子入侍。当天下乱离,诸军乏食,则以枣祗、任峻建立屯田,而军国饶裕,遂芟群雄。欲复监官之利,则使卫觊镇抚关中,而诸将服。……张辽走孙权于合肥,郭淮拒蜀国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也?quot;
"若论知人善任,曹操实后世之所难及"。
确乎!
天下战略
开始的时候,曹操与吕布争霸濮阳,相持不下。曹操虽然有众多谋士和名将,可吕布也不逊色。谋略方面,陈宫是三国的天才军师,战术高手。战斗力方面,吕布武力天下第一,手下更有张辽、高顺等等。
曹操虽然奇谋迭出,但一直没占到便宜,反而是刘备乘机夺了徐州的控制权。想当年,曹操可就是为了报父仇,一意孤行攻打徐州,结果被吕布偷袭,差点全军覆没。好不容易才缓过起来,如今刘备坐得徐州,曹操很是生气,想要攻打刘备。
这个时候,荀彧提出了中原争霸的重要战略,他指?quot;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才能够"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劝曹操不要急于攻打徐州,一则防止吕布偷袭,二则防止战线过长。并且提出了解决粮食问题的对策,"东略陈地,使军就食汝南、颍川",当时黄巾党多有金帛、粮食,"破而取其粮,以养三军"更是一举多得。
曹操听从了这个建议。战略实施后,虽然曹操在战术上败于陈宫、败于贾诩,却始终不能动摇根本。吕布、刘备原来都拥有自己的地盘和不弱于曹操的实力,可是当曹操全力经营自己领地、实行屯田制的时候,他们却如梦游一样无所作为,最终败于曹操之手。
取得中原腹地四州后,曹操就直接面对北方豪强袁绍。袁绍自从破了公孙瓒后,实力大增,势不可挡,不久打着奉诏的名义征讨曹操。
曹操乘着袁绍迟疑用兵之机,快速袭击了刘备,招降张绣,免除了后患。
官渡。前期曹操良将颜良、文丑虽被斩杀,但在官渡相持的时候,兵力仍相差很大,虽然事先作了很多的军事准备,比如制造投石车、巩固城防等。但也只能勉强保住城池不失。这样相持了两个月,粮食供应不上来,部队也疲惫不堪。曹操怕支撑不了,派人问荀彧对策。荀彧替曹操下了决心,并且以超凡的远见指出"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
果然不出所料,形势真的发生了变化,曹操也抓住了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战机,赢得了官渡的胜利。
官渡之后,袁绍病死,袁尚继位。袁氏实力犹存,曹操急攻不下。郭嘉指出"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提出"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
于是曹操退兵,开始向荆州进兵。
袁谭、袁尚见曹操退兵,马上开始了互相算计。袁谭斗争失败,前来投降曹操。此时曹操军面临先攻荆州还是取河北的问题。
荀攸指出:"天下有事,刘表坐保江、汉之间,不敢展足,其无四方之志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若二子和睦,共守成业,天下事未可知也;今乘其兄弟相攻,势穷而投我,我提兵先除袁尚,后观其变,并灭袁谭,天下定矣?quot;
可见在曹操的战略中,荆州并非没在考虑之中,而是次序问题,主次问题。
辛毗也指出:"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隙,国分为二;加之饥馑并臻,天灾人困:无问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灭袁氏之时也。今明公提兵攻邺,袁尚不还救,则失巢穴;若还救,则谭踵袭其后。以曹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迅风之扫秋叶也。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摇动。况四方之患,莫大于河北;河北既平,则霸业成?quot;。
曹操采纳了正确的战略方针,继续前进。直到收复并州。并商议西进乌桓。
曹洪等将领认为"袁熙、袁尚兵败将亡,势穷力尽,远投沙漠;今引兵西击,倘刘备、刘表乘虚袭许都,救应不及,为祸不浅",请求回军。郭嘉极力反对,认为"沙漠之人恃其边远,必不设备;乘其无备,卒然击之,必可破也。且袁绍与乌桓有恩,而尚与熙兄弟犹存,不可不除",以免后患。另外指出"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 。所以纵然曹操大军在外、远离国都,却不必担心。
西进之路极为艰难,"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quot;,曹操有回军的打算,郭嘉坚持"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终于破乌桓,袁熙、袁尚逃往辽东。当时天气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粮,杀马为食,凿地三四十丈,方得水。条件恶劣之极。
曹操回易州时,郭嘉病死。留下遗书,这就是郭嘉的辽东战略。
"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曹操停兵耐心等待。不久,公孙康献上二袁首级。
至此,北方完全平定。
纵观曹操的北方战略,令人叹服。在曹操这些重要战略中,竟然大部分时候都需要不攻才能取胜,的确是难以想象。曹操面临的局面之艰难,对手实力空前的强大,实在是超过了三国任何一个君主,包括刘备。可以说,在战术层面上,曹操并不比对手强大,也没有占到很大的优势。可是曹操有一个强大的智囊集团,进行战略方面的策划,这点才是曹操傲视天下的绝对优势。而曹操本人能够采纳正确的战略,并且不错过可乘之机,的确是三国最优秀的军事人才,更是三国最杰出的君主。
北方安定,接下来就该南下。
曹操轻松的得到了刘表荆州,却遭遇到了赤壁的惨败,从此三分天下之势形成,统一天下的战略功亏一篑。
曹操不是不可能在战略上实现收复南方的。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贾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回过头来看,贾诩这个看似普通的战略,正是符合了不战而胜的道理,这才应该是正确的战略。
可惜曹操荆州得来太容易,对自己战术层面的能力过于自信,已经听不进去这些劝说了。
我们可以当当事后诸葛亮,来分析这个战略。
当时,为什么曹操集团的其他战略家没有提出这个战略呢?
首先,在曹操的天下战略中,荆州并不是最重要的。但荆州是东吴的要害,所谓敌之要地即我之要地。曹操和谋士们都有所疏忽,没有认识到巩固荆州的重要性。其次,曹操的谋士们多来自北方,他们熟悉、了解北方的情况,更了解曹操的北方对手,但是对南方的了解就相对不足,他们缺乏必要?quot;知彼"条件来做出正确的战略。
如果曹操按照这个战略执行,留曹仁、满宠守荆州,并且巩固荆州,训练水军。回军许昌,开始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另一方面,保持大军的"引而不发",充分利用"挟天子"的优势,从政治和军事上威慑对手,并且开展以外交为主的战略,等待时机。
而这个时候的南方,最难过的恐怕是刘备、诸葛亮了。刘备军手头上只有刘琦那儿骗来的万余水军,而且没有生存空间。搞不好真的要去投奔吴巨了。
吴蜀联盟也会彻底不存在。刘备不敢去投靠孙权,纵然可能因为受到曹操的威胁,刘备和孙权会有结盟关系,但此时此刻,占据联盟地位主导的必然是孙权,孙权和部下如周瑜、张昭等人都清楚的知道刘备是"虎",不能收为己用就要除掉。只要曹操不进攻,使得孙、刘同盟的基础不存在,刘备根本没法从孙权这儿占到便宜。
刘备选择入川,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赤壁后,刘璋是因为曹操的军事威胁才邀请刘备的,不久后就发生了互相猜忌的事情。那时刘备局面还很艰难,可至少外面有诸葛亮的援军,兵力也强大得多。然而刘备这时的入川只有孤军一支,兵力悬殊, 而且外无援军,深入敌腹,无论地理条件、人心所向、粮食供应都成问题,诸葛亮再有才能也难有所作为。
等到曹操将荆州变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时,天下一统的局面基本可以形成了。
其中有一个变数,孙权是否会趁曹操在荆州未站稳偷袭荆州?
想来纵然如周瑜的大胆也不会主动招惹曹操的,如果荆州那么好攻克,刘表经营荆州的时候就可以进攻了,以刘表的能力之弱和实力之差,孙权尚且不敢图谋,更不用说面对曹操。所以孙权纵然垂涎三尺,也不敢虎口拔牙。
然后曹操可以破马超解除后患、征汉中让益州失去屏蔽。等到刘备和刘璋闹翻脸对峙的时候,袭击西川。最后南下江东。进军次序可以调整。总而言之破坏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削弱刘备的发展,以荆州为本,等待时机,怎样看来天下统一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