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乃至其他古籍里常出现与易学相关的内容,出现了好几个易学卜卦大师,比如吴国大才子虞翻,著名的占卜军师吴范,魏国的王弼。甚至历来被炒得玄乎其玄的八卦图。(三国演义里陆逊就差点遇难于诸葛亮布置的石头阵中)。本文就浅显地谈谈易学在三国时期的影响。本人对易学虽然通学了一遍,但开悟得少。说的不好,请见谅。我尽量说得不深奥,让大家能够理解。欢迎懂行的人拍砖指教!
一、何为易经
《易经》也叫《周易》,统属于四书五经,居五经之首。(由此可见,《周易》算得上古人考试必读书目。据说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易经》位居五经之首。)
《易经》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又叫古经(伏羲氏作八卦,那时还没发明文字,为了让百姓能明白自然界的规律,最起码的日出日落刮风下雨山川风貌要知道吧,伏羲氏想了个办法,仰关天文,俯察地理,用图画的方式注明八种主要的自然现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并按照一定的布局作了先天八卦图。周文王被关禁的七年间,将八卦两两结合衍生成六十四卦,给每个卦取名释义--要知道伏羲氏那时完全是图画啊。这就构成了已经的古经部分。)传就是后面的人给经做的解释,比如《文言传》,孔子在这方面就做出了不少贡献。后来还有不少人,像三国时期的虞翻王弼,宋朝的程颐朱熹,以及李光地,孔颖达等,都从不同的角度给易经注释过。)通常学易经要以经为主,传为辅。
《易经》的文字系统是由卦辞和爻辞组成的。卦爻辞大概有几种。1)象辞,说的是这个卦的象征意义(易经创始之初是根据天文地理来定,故有参照物)。2)兆辞,也就是预兆,对吉凶的预兆。3)叙事辞,叙述一件事情经过或结果。(这挺有意思的,类似小品文)。4)说理辞。顾名思义,讲事理说道理的句子。(类似大学中庸一类的,经常被拿来说教,或被整形换汤不换药,又在别处使用。)5)规劝辞,用于在为人处事道德修养等方面对人进行规劝和勉励的句子。(通俗来说,属于提建议。)
总的来说《易经》是一部研究自然规律的学问,具有非常高的哲学价值。我们研究易经还当以学其哲学为主,学习易经的思维模式。
二、《易经》在三国时期的影响
从史书上得来,易经在三国时期影响深远。我大概分析了一下,主要有三大影响,即占卜,学识,修身。
1)占卜
正因为《易经》是一种对规律总结的学问,不少人把它当成一种预测学。这也是它成为一门高瞻远瞩,雄才大略的学问的根本原因。《易经》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未来学教科书。占卜不能简单从迷信的角度去理解,占卜的背后有一套合理的逻辑和理论。占卜又是决策又是预测,是决策和预测的统一,从现在透视未来,是人类的一种自然需要。
古代的占卜常与政治大事密切相关,重大的政治军事措施,有时必须借助占卜的结果。DarkMessiah曾发过一篇讲述吴范的文章,吴范就是卜者军师的代表。其实占卜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不仅要深谙易学道理,而且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如其当的判断。占卜如诊病,有确诊的时候,也有误诊的时候,关键在于占卜者水平的高低。这口饭不是人人都吃得了的。
2)学识
没学易经之前读《三国志》感到最困难的就是奏章,劝谏之类的,动不动就是《易》曰如何如何,(说的大都是我在前面介绍过的那些说理辞和规劝辞。从陆逊传里就能读到不少。)文言文本来就够艰深的了,遇到更古老的语言更是觉得深奥不已。可见,易学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有多深远。自从孔子韦编三绝将易经整理出来,汉武帝时将其奉为五经之首后,几乎读书人都会把易经奉为必读书目,增长学识,也成为标榜学问的一大标志。(可孙权劝吕蒙读书时,以身说法,大言自己读了多少多少书,唯独不学易,这个心态有待研究。)
3)修身
我个人认为这才是学易经的最高境界。真正将易学智慧溶于生活中,在修身养性上加以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我们学习《易经》,重要的是要了解和学习其中的思维方式,哲学和思想。
当初我学《易经》和了解吕蒙是同时段进行的,常常惊讶于,吕蒙的人生轨迹深得易经之道,百思不得其法,后看到一文论述吕蒙爱读易经,甚至可以说是精通易经。(一个人连做梦都会将《易经》的一段准确无误地背出来,能不说精通吗?)。突然豁然开朗,他的很多举动也就自然而然能解释通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