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上至皇帝王公,下到普通百姓,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吃”。寻常百姓家吃的东西以“饱”为主,兼具色、香、味、形。而皇帝家吃的东西,那可是集天下美食之精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出的。
那么问题来了,做菜得有地方啊,普通人家做菜的地方叫厨房,那皇帝家呢?相信有朋友受古装剧的影响,肯定脱口而出:“御膳房”!
这“御膳房”在哪呢?它又是怎样的一个存在?接下来宫殿君就带着各位去看看紫禁城里的御膳房。
首先说说皇帝“御膳”的来历吧。“御膳”,即皇帝吃的饭食。它的起源现在已不可考,反正自有皇帝(大王)开始,就有它,没办法啊,皇帝也是人,“吃”也是他生活的头等大事。
皇帝吃饭是非常有讲究的,不仅得有上百人伺候着他,菜品要千八百样儿,而且吃饭的用具也是金贵无比。比如据《礼记》里记载:
周朝时周天子的饮食为六谷(稻、黍、稷、粱、麦、菰),六清(水、浆、醴、醯、凉、酏),六牲(牛、羊、豕、犬、雁、鱼),珍味菜肴一百二十款,酱品一百二十瓮。
一个人吃200多道菜,真是吓煞本君啊!
做御膳的厨房在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规定,而明清两朝,这神秘的御膳房就隐藏在紫禁城中,在哪呢?
就在这:
咦!这不是养心殿吗?怎么会是御膳房呢?难道皇帝是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好男人?他也会在处理完政务的时候顺便展示下厨艺?
当然不是!皇帝从小都是n多人伺候长大的,连最基本的穿衣穿袜子都有人服侍,怎么可能会做饭呢!
其实这真正的“御膳房”就隐藏在养心殿院落的最里面,它是皇帝的私人小厨房,人们一般把它称作“内御膳房”。
一、内御膳房:皇帝嫌外卖太慢,只得自己私设“小厨房”
这“内御膳房”,是相对于“外御膳房”而言的,不管是内还是外,它们的全名应该是“御茶膳房”。据史料记载,顺治初年时,其实御膳房是分为“茶房”和“膳房”的,咱中国人都喜欢饮茶,皇帝也不例外,因此专设茶房供应茶水。到了乾隆时,两房合并为“御茶膳房”,再后来就简称为“御膳房”了。
“外御膳房”位于故宫景运门外,它的位置离皇帝住的养心殿比较远,要赶上皇帝特别饿想吃东西,那饭菜从外御膳房送到养心殿估计就凉了,因此,皇帝也嫌这“外卖速度”慢,于是就在自己的养心殿里自设小厨房。据溥仪的回忆录里写道:“养心殿御膳房里的饭食都是事先做好用火煨着保温的,等皇帝想吃了就直接送到身边。”
在那个没有微波炉的年代,御膳房的厨子们只能靠这种方式来加热食物。
二、外御膳房:皇帝不爱它,宫女太监大臣可离不开它
皇帝吃饭一般使用自己的小厨房—内御膳房,那外御膳房呢?难道空着?
论规模,其实外御膳房比内御膳房要大(如下图):
但是这里一般不为皇帝准备饭食,它主要是宫女、太监的“集体食堂”,同时也是进宫办事的大臣们的“临时餐厅”。
三、御膳房里有多少编制呢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肯定要问了,这御膳房里有多少个厨师给皇帝服务呢?您可听好了,这些大厨可不是普通的厨子,人家可都是“国家公务员”,有编制的,据史料记载:
“养心殿御膳房”设有:庖长2人,副庖长2人,庖人27人,领班拜唐阿2人,拜唐阿20人,承应长20人,承应人44人,催长2人,领催6人,三旗厨役57人,招募厨役10人,夫役30人,这部分人为“承应膳差人”。
还有众多“司膳太监”,如七品执守侍总管太监100人,抬水差使太监10人,专司上用膳馐,各官馔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
这林林总总的人加起来得有上百人,这哪是吃饭啊,完全就是一次“吃饭嘉年华”。
四、御膳房里都做点什么菜呢
御膳房里可谓网罗了人间所有的美味,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出的。那御膳房里都做些什么菜给皇帝吃呢?
宫殿君给你列举两个皇帝的早餐:
首先是康熙皇帝,他的膳食在所有清朝皇帝里算的上比较“节俭”的,但是据记载,康熙的一顿早饭多达上百道小菜,如燕窝红白鸭子八仙热锅十品、葱椒鸭子热锅一品、炒鸡丝炖海带丝热锅一品、羊肉丝一品、情蒸鸭子鹿尾攒盘一品、煳猪肉攒盘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四品、咸肉一碟野鸡爪一品。。。
而清朝末期的宣统帝溥仪,那个时候国家已经穷途末路了,可咱这位小皇上在“吃”这件事上仍然豪奢,据他的回忆录里写道:“他的早膳就包括了口蘑肥鸡、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肉、炖肚柿、肉片炖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驴肉炖白菜、羊肉片川小萝卜、鸭条溜海参、鸭丁溜葛仙米、烧茨菇、肉片焖玉兰片、羊肉丝焖跑、炸春卷、黄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丝、五香干、祭神肉片汤、白煮塞勒、烹白肉。”
有人说大清江山是被“吃垮”的,当然,这有点太夸张,但是皇帝后妃们这么讲排场这么奢侈的“吃”,对于那样一个千疮百孔的王朝来说确实有加速它垮台的作用。
御膳房,是皇帝饮食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当时的紫禁城中,不仅皇帝有自己的小厨房,而且东西六宫的娘娘们也有。皇帝后妃们的“御膳”其实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多的是一种身份和等级的象征。